王惠婷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與旅游規劃研究
王惠婷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世界自然遺產是地球的寶貴資源,記錄了地球的精華和演變進程,也為人類提供了歷史、科學以及景觀美學等多種價值。然而過多的開發和利用使自然遺產地的地貌和物種受到了嚴重的危機。文章通過對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價值分析和判斷,提出對其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策略和途徑,以期對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合理旅游性開發提供借鑒。
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旅游規劃
世界自然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我國現階段世界自然遺產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盲目錯位的、超載失控的旅游開發。中國作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重要締約國,對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世界自然遺產開發與保護之間既矛盾重重又緊密聯系,有必要探索一條區域內保護開發合理共存、代際間公平分配、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世界自然遺產發展之路[1]。
1.1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2005年12月31日,中國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觀資源的獨特性、完整性、原始性順利通過建設部認定,并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順利通過了評審,成為中國第34項載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同時也是我國首個跨省界世界遺產項目。作為分批次申報的跨境遺產地,中國南方喀斯特首期遺產地包含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武隆喀斯特;二期遺產地包括重慶金佛山喀斯特、貴州施秉喀斯特、廣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為貴州荔波喀斯特遺產地拓展的廣西環江喀斯特。
1.2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位于重慶市南川區,中心點坐標為29°00′30″N,107°11′59″E,遺產地總面積6 744 hm2,緩沖區總面積10 675 hm2。于1988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并分別設立相應保護機構對其進行管理(圖1)。

圖1 金佛山喀斯特保護歷程
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位于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佛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內,其邊界為金佛山喀斯特方山外緣自然圈閉的一級陡崖。緩沖區邊界則為遺產地最外圍的二級陡崖,均為天然邊界(圖2),確保了遺產地內能表征突出普遍價值的喀斯特方山、高海拔水平洞穴系統、溶丘峽谷等各種地質地貌現象及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圖2 金佛山遺產地邊界關系示意圖
金佛山是世界級臺原地貌的范例,以地下河和洞穴系統為特征,記錄了高海拔的喀斯特高原切割過程,并且包含了新生代以來該地區間歇性抬升和巖溶作用的證據,代表了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過程的早期階段,是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氣候、水文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了古近紀以來古地理環境的重大變遷對喀斯特地貌發育的重大影響。
2.1 本底價值
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本底價值”指的是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不需要人為加工就已經客觀存在的價值。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遺產地的本底價值分別體現在其珍貴的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獨特的美學價值。
2.1.1 科學價值
金佛山喀斯特集世界級規模的喀斯特臺原、高海拔雨水型喀斯特地下河洞穴系統、谷地干涸或尚在發育的峽谷、世界含有的生態石林等各類奇特稀有的喀斯特現象于一體,融山、水、洞、石、林、泉于一爐,山地立體氣候明顯,植被分帶鮮明。此外,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遺產地也是北半球同緯度喀斯特地區保護植物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中包含高等植物9綱188科766屬2 089種,其中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植物51種,CITES物種88種。代表珍稀瀕危植物有銀杉、珙桐、鵝掌楸等。遺產地內包含307種脊椎動物,同時全部列入IUCN,其中27種列入CITES,國家Ⅰ級重點保護脊椎動物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脊椎動物26種。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人文價值。
2.1.2 歷史價值
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遺產地作為地球演化歷史的杰出范例,其臺原地貌和與現今流域面積不相稱的高海拔洞穴系統,完整記錄了新生代地殼間歇性抬升的地質歷史,揭示了臺原喀斯特地層—構造抬升—水文—地貌與洞穴之間協同演化的特點,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一個獨特的地貌類型,是遠古時期依賴地球演化和喀斯特作用過程與結果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云貴高原邊緣古老的地質地貌發育歷史,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3 美學價值
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遺產地氣勢磅礴的臺原、臺地、宏偉壯觀的兩級陡崖、高大幽深的高海拔洞穴系統、生機盎然的石林、險峻秀麗的深切峽谷、形態各異的原始巖洞(圖3),自然原始的森林植被、飛流直下的懸瀑和變幻莫測的氣候氣象等,具有超乎尋常的美學價值。

圖3 金佛山喀斯特巖洞
2.2 直接價值
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直接價值依托于其本底價值而存在,主要包括實物產出和休閑旅游兩個方面。
2.2.1 實物產出
金佛山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卓越,遺產地及周邊居民主要經濟來源于金佛山方竹林經營、農業生產、藥材種植等,根據實地調查,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保護區內年收入平均在4 500元左右。
2.2.2 休閑旅游
金佛山喀斯特自1988年被評為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開始了旅游開發“零”的突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開發的不斷進行,招商引資的持續擴大以及旅游集鎮建設的加強,旅游資源開發逐漸形成規模,旅游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據調查,2014年購票進入金佛山景區的達到50萬人次,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2.3 間接衍生價值
間接衍生價值指的是基于對直接資源的直接利用,對遺產地所在區域帶來產業結構、就業機會以及知名度等多方面的提升,從而實現城鎮建設及社會文明的提高,并對社會經濟整體產生“促進”和“催化”作用,是遺產地“以點帶面”的帶動其所在區域發展的價值。間接衍生價值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兩個方面。在產業發展方面,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區的規劃和發展方向[2]。2011年南山區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92%,足以可見,金佛山遺產地的旅游發展對第三產業促進作用。此外,在社會層面上,隨著遺產地社會知名度的提升,旅游業的發展,科技教育事業無論從經費投入,還是從人民文化素質方面都會取得長足進步。
3.1 本體現狀威脅
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主要資源保護問題也是自然保護區和喀斯特地貌常見問題,主要有崩塌、塌陷、森林防火、病蟲害、泥石流和山洪。
崩塌、塌陷:主要由喀斯特地貌自身特點導致,特別在金佛山中山臺地周圍發育兩級梯級陡崖,受到自然風化作用影響,不穩定邊坡與危巖較多,容易發生崩塌和坍塌事故。
森林防火、病蟲害:金佛山夏季天氣燥熱少雨,易招致火災,人為用火等因素也使得防火難度增加;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及時以及林木檢測體系不完善,則是對遺產地本身的另一個威脅。
泥石流和山洪:據統計,在日降水量大于100 mm或連續3天總降水量超過150 mm的情況下,遺產地地區容易發生山洪和小型泥石流。
3.2 人為活動威脅
金佛山遺產地保留了人類居住地,也包含一些有限的纜車和可進入的公路。但通過在遺產地外圍山谷上建立大量的旅游酒店的現象(圖4),可以判斷出旅游業的增長會對金佛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可能會對遺產地的山頂高原和巖溶特性(尤其是洞穴和古石林)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保持該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必須重視對游客數量及旅游設施的管理。

圖4 遺產地周邊酒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當地特產的動植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人類活動的強度增大,給遺產地保護增加了一定的壓力。因此,需要密切關注當地植物的種植和采集對遺產環境的影響。此外,社區發展也為遺產地帶來了一定威脅,遺產地核心區內無居民(有幾處竹筍采集臨時居住點),絕大多數居民散落在二級陡崖外的幾個自然村里,呈點狀分布,部分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夠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遺產地固體廢棄物污染、光污染等問題,都對遺產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3.3 環境保護威脅
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環境問題主要是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和光污染。金佛山居民的生活能源、生活垃圾的焚燒、金佛山佛寺朝拜的香火以及景區公路交通運輸的尾氣等因素均會造成大氣污染;同時伴隨的污水排放等因素又會造成水污染;部分地區農業耕作農藥化肥的使用、垃圾的掩埋會造成土壤污染;游客喧嘩聲以及車輛鳴笛等形成的噪聲污染容易破壞遺產地內動植物生存環境;古佛洞內使用彩燈等設施(圖5)存在一定的光污染問題,洞內的燒香祭祀活動(圖6)也影響著洞穴的正常演化發育過程,這些現象足以說明,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缺少對其洞穴生態系統的保護措施。

圖5 洞內燈光設施

圖6 燒香祭祀活動
由于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貌種類多、覆蓋面積廣,因此對遺產地的保護和規劃以從微觀到宏觀的角度入手,從點到面逐步實現對于遺產地景觀保護、服務設施的布點規劃以及金佛山喀斯特分級別進行分區規劃保護管理。
4.1 微觀層面——遺產地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保護
4.1.1 對自然生境的保護
加強喀斯特遺產地水文、地質地貌研究監測,完善監測設備,補充專業監測人員;在對遺產地內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和管理中,應謹慎選址,避免相關設施的建設對喀斯特地質地貌與洞穴系統造成破壞;加強對遺產地內環境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等相關設施和監管機制,避免水污染問題對喀斯特遺產地造成影響。
4.1.2 對景觀價值保護
對遺產地四周的陡崖進行脆弱性評估,并采用兩端布置鋼絲和全站儀監測的方式對危巖的裂隙進行保護;劃定警戒范圍,禁止在警戒范圍內進行建設和開展旅游活動;引導陡崖周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點進行生態搬遷,減少人為干擾陡崖的自然過程;將古佛洞內的焚香祈禱等活動調整到洞外開展,并避免相關活動在洞內繼續擴大,以減少對洞穴造成更多地破壞和威脅。遺產地范圍內不宜集中設置大規模服務設施,以符合遺產地的審美及保護要求。為保持地形、地貌、植被的原生性,應盡量利用原有建筑與服務設施,使建設土方量降到最低。
4.1.3 對人類行為的控制
對于遺產地周邊的居民和游客,積極開展遺產地地質地貌資源價值保護宣傳活動,提升居民、游客對遺產地地質地貌資源的保護意識,掌握保護地質地貌的基本常識,在不破壞地質地貌資源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保護管理工作中。
加強對游客的疏導及遺產地各景點游客數量的調控,在人員比較集中的景點安排工作人員進行疏導,避免因游客數量的過度造成對遺產地自然景觀及欣賞視覺景觀的干擾。嚴格控制旅游開發項目,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喀斯特臺地和洞穴自然景觀完整性的前提下,適度進行景點、景區的開發利用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使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達到和諧統一。
對進入遺產地內進行采筍的筍農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引導其合理的利用竹筍資源,避免對遺產地內的生物生態造成破壞。引導社區居民在遺產地外進行中草藥種植,以此開展生態農業項目,避免居民對野生中草藥的過度采摘。
4.1.4 對建筑風貌的控制
嚴格控制遺產地內新增建筑物,維護好已有的、必要的建筑物和旅游設施,在不破壞地質環境的前提條件下,嚴格審批在緩沖區內新增少量建筑物,且要求建設時盡量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對遺產地內旅游設施的建設實施統一規劃,保證其在規格、體量及整體的風貌方面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同時,加強對遺產地自然景觀造成干擾的建筑物的整改工作,使其盡快恢復視覺景觀。
4.1.5 對自然影響的防治
首先要加強對遺產地內自然災害的預警和防治,保護遺產地內的植被景觀;其次應加強對遺產地內各景觀類型及其對應單體地質地貌結構的保護,保護遺產地自然景觀結構的完整及其自然美[3]。
4.1.6 服務網點布局的引導控制
服務網點的合理排布作用分為吸引客流促進產業發展和服務人群兩個方面。由于遺產地的特殊性,排布中應以保護為主、經濟為輔,同時兼顧“景觀因子”在產業中布局和主導地位。因此,遺產地的產業發展(包括商業、餐飲等功能)服務設施需在保證土地和美學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滿足交通的通達性良好,并充分考慮景觀的保護因素。
同時,對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內巖洞等景點照明設施電線、電纜采取有效處理,盡可能外遷遺產地信號塔等基礎設施。加強對陡崖、瀑布、生態石林以及原生植被等遺產地主要景觀類型的保護,避免景觀類型單體和整體景觀結構的缺失。
4.2 宏觀層面——分區規劃
4.2.1 國外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經驗
國外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區分區模式主要有兩種:單一化模式和復合模式。單一化模式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如韓國的國家公園分區主要依據用途、保護區域和地形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劃分為自然保護區、居住區、公共設施區和自然環境區等功能區;復合模式是根據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需求而分別采取不同方式的模式,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管理模式。1982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在其規劃手冊中規定了其分區模式,即分為自然區、史跡區、公園發展區、特別使用區。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系列遺產地包含多個國家級保護性命名,包括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等,但各保護區之間均有重疊,及覆蓋不完整,按各自的管理方式會引發諸多矛盾,因此,本文提出分區保護策略,提出對于地質遺跡、地貌景觀、代表性物種、生態系統和生物演化環境分級別保護,可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保護遺產地自然特性和完整性,同時又允許適度利用或進行合理的管理活動,以發揮遺產地的綜合價值[4]。
4.2.2 分區保護策略
為保護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及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提出合理劃分保護等級的策略,以便統籌協調保護和利用的關系,針對各等級區提出保護管理措施和開發利用強度。根據不同等級分區的資源敏感性、適宜性特征、人類活動強度和人類利用方式,進行設施建設和人類活動的控制與管理。依據交通條件、可執行程度,遵循與相關行政范圍相統一的原則,在空間上合理布設管理站點并劃定管護區范圍,形成完整的保護管理體系,對遺產地進行全面保護管理。通過管理分區和保護分級的空間疊置,明確各管護區的保護范圍、保護內容、管理職能,有針對性地對遺產地各級分區進行設施控制與管理、人類活動控制與管理[5]。
(1)保護規劃分區依據。遺產地保護分區依據保護對象的遺產價值、重要性、敏感度、瀕危度、遺產展示和社區利用的必要性,兼顧原有保護屬性的保護要求,根據保護對象的特性和狀態、分布和可能干擾程度,劃分保護等級區域,以便協調處理不同地段保護培育、發展利用、經營管理的關系,尋求適當的管理對策。
(2)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保護規劃分區等級。金佛山喀斯特自然遺產地的保護,針對遺產地劃分為遺產保護區、遺產展示區兩個分區。其中遺產保護區面積3 854.11 hm2,占總面積57.15%,遺產展示區面積2 889.89 hm2,占總面積42.85%。
遺產保護區:作為反映自然遺產地突出普遍價值的核心區域,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必須維持原始自然狀態,僅允許配置必要的科研監測和安全防護設施,主要包括遺產地西南部、東北部區域。本區內分布有大量的珍稀動植物資源,陡崖最為壯觀,生態保護良好,是遺產地內保護級別最高的區域,具有極高的地貌價值、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科研教學價值,應整體加以保護。禁限區必須嚴格保持自然狀態,除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監測設施和簡易的通過性道路外,禁止其他人工設施建設(表1)。

表1 金佛山喀斯特遺產地設施控制與管理表
遺產展示區:在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可結合遺產展示需求,開展科研考察、科普教育和適量的大眾觀光旅游。游覽設施建設限于旅游步道、游船碼頭、標志牌、環衛設施、科教點、休憩設施和結合保護崗設立的簡易服務點等,主要包括藥池壩、牽牛坪、高穴子遺產地中部區域。區域內具有較高的遺產價值,有較好的遺產價值展示條件和基礎,但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不破壞遺產地遺產價值的前提下,可以適量地開展科研調查、生態旅游、觀光游覽。除必要游道、標志牌、環衛設施、科教點、休憩設施、結合保護崗設立的簡易服務點等游覽服務設施外,嚴格控制其他設施的建設;區內不符合規劃、未經批準,以及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各項建筑物、構筑物和車行道,都應當進行整改,分別做出搬遷、拆除或改作他用等處理;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加強區內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保持景觀的自然性與協調性。
中國國土遼闊,地貌形態多樣,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地是中國地址上、歷史上的寶貴財富,應該得到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價值挖掘要從本地條件入手,從自然價值、科研價值到經濟價值幾個方面分別研究,并根據其不同的資源和特色,對其進行針對性地、以點帶面地保護規劃和管理。適當的旅游性開發可達到對遺產地的宣傳和對于當地的經濟帶動作用,但要對開發的力度和人類行為活動進行控制,盡可能降低對遺產地突出普遍價值的影響,有效保護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目的。
[1]Mechtild R?ssler and Cécile Menétrey-Monchau,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World heritage reports:periodic report and action plan Europe 2005—2006[R].Pari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07.
[2]UCN.保護區可持續旅游:規劃與管理指南[M].王智,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17- 120.
[3]趙汀,趙遜.自然遺產地保護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38.
[4]熊康寧,肖時珍.世界遺產與赤水丹霞景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7.
[5]蔣明康,王智,秦衛華,等.我國自然保護區分級分區管理制度的優化[J].環境保護,2006(21):34- 37.
Research of Jinfushan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Karst Protection and Tourism Planning
WANG Huit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are 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earth which record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arth, also provides the human history, scienc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 value. However exces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hysiognomy and species of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re subject to crisis.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value and judgment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Jinfushan Kars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ans of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other Chinese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Karst;world natural heritage;protection;tourism planning
K928.7
A
王惠婷(1990-),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鎮與區域規劃。E- mail:5821534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