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拯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北京新文化街135號四合院建筑尋蹤
袁 拯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北京新文化街135號是一處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北京掛牌保護四合院,由于該院落現存建筑多為晚清及民國早期修建,對其研究有助于了解晚清及民國時期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制與特點。文章通過探尋四合院歷史背景、傳統布局及歷史遺存,來補充對該掛牌保護院落的相關研究,以期對類似掛牌四合院的保護有所裨益。
掛牌四合院;歷史建筑;遺產保護
為更好地保護北京舊城內的現有四合院,北京市根據“現狀條件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風格尚存,形成一定規模具有保留價值”的評價原則,于2002—2003年甄選并公布了總計3批658處掛牌保護院落[1]。新文化街135號四合院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一批掛牌保護院落。該院落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一處規模較大,建筑遺存豐富,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典型三進四合院。
新文化街原稱為石駙馬大街,文革時期改稱新文化街。該條街道呈東西走向,較為寬闊,兩旁現狀主要為居民住宅。新文化街135號四合院(下稱135號院)位于該街西段路北側,是一處頗具代表性的掛牌保護四合院。135號院西側的137號院,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在此前的部分研究中,有學者提出135號院與137號院可能存有密切關系。
自清代康熙年間以后,八旗各旗旗主權力逐漸減弱,八旗都統成為實際管理各旗的最高長官。八旗都統不僅管轄北京的旗兵,也管轄各地駐防的本旗的旗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八旗都統衙門,是清代各旗都統的辦公場所,每旗包含滿洲、蒙古和漢軍都統,初設于雍正元年,分布在北京內城。根據《八旗通志初集 .營建志一》記載:“鑲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衙門,初設于石駙馬街南。雍正六年準奏,將石駙馬街北官房一所,共一百零四間,作為三旗都統衙門”[2]458。《欽定八旗通志 .營建志一》則記載:“乾隆元年,增房二間”[2]460。由此可知,鑲紅旗都統衙門規模總計106間,說明規模較大,可能并非僅有現狀137號院的范圍。結合圖1《乾隆京城全圖》[3],圖1(a)左側圈出范圍示意137號院的格局,右側圈出范圍示意135號院的格局。

圖1 《乾隆京城全圖》中137與135號院落格局(來源:作者自繪)
由圖1可看出,兩者最后一進后罩房連為一體,且137號院的東側與135號院的西側有緊密的連通關系;此外,兩者在建筑組合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主從關系,即135號院可能為137號院的配屬部分。因而大致可以推測:即新文化街135號院在歷史上屬于鑲紅旗都統衙門的范圍。
根據民國時期文獻《秘密調查八旗都統衙門二十四處大略情形》記載,“鑲紅滿都統署——西城石駙馬大街48號(即今新文化街137號)。”該文獻還指出,民國時蒙古、漢軍都統衙門分別在“西城回回營4號”和“西城涭水河8號”,已搬離“西城石駙馬大街48號”原址。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鑲紅旗都統衙門最早為滿洲、蒙古、漢軍都統共同的辦事場所,在清朝后期蒙古、漢軍都統從此地遷出。而137號院直到清末一直作為鑲紅旗滿洲都統的辦事場所,據此推斷135號院極有可能曾是鑲紅旗蒙古、漢軍衙門的一部分。
135號院現狀基本為晚清或民國時期格局(圖2),為兩路三進院落,和清代中期一路四進院落(見圖1)相比有一定差異,推測可能在清代后期進行過改建。有文獻指出135號四合院在民國時期曾作為山西駐京辦事處所在地,其在建國后一度作為倉庫。目前135號院主要作為住宅使用。

圖2 135號院現狀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傳統的院落布局和院落內保存的歷史建筑,是北京掛牌四合院的主要保護內容,也是掛牌四合院的核心價值所在。本章節主要研究135號院的歷史格局和目前保留的歷史建筑。
2.1 總體布局
新文化街135號四合院為坐北朝南的兩路三進四合院,中路為主路,以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為脊,各進正房居中布置。合院中軸線兩側,每進布置東西廂房,合院南端設倒座房。通向胡同的院落大門東南隅的“異”位。西路為院落附屬部分,面寬較窄,歷史建筑目前僅剩一進院落及三進正房尚存。
2.2 院落歷史建筑
院落大門(圖3)采用規格較高的廣亮大門形式,大門屋脊為鞍子正脊。門框上部有4顆門簪,上刻“厚德載福”4字。山墻側面均為磚雕墀頭裝飾。

圖3 院落大門(來源:作者自攝)
大門西側緊鄰倒座。倒座臨街一側已經重新粉刷,院落內部一側外立面完全加建,無法辨清原貌。倒座北側為中路一進正房,該房面闊五間,硬山屋頂。與傳統四合院正房不同,該房南北兩側均有平屋頂檐廊(圖4),檐廊進深較小,檐口有卷草圖案掛檐板裝飾,結合已調研的其他幾個同時期院落的類似形式,推測這種樣式可能屬于晚清民國時期做法。

圖4 平屋頂檐廊(來源:作者自攝)
中路二進正房面闊五間,為整個院落保存最為完整,規格最高的單體建筑。除局部加建外,該房木構及瓦作基本保存完好。山墻面使用鈴鐺排山脊(圖5)[4],為小式黑活屋脊中最講究的做法。二進東西廂房為平屋頂,檐口挑出有檐溝,檐口做法有西式線腳的痕跡,區別于一般中式傳統做法。

圖5 鈴鐺排山脊(來源:作者自攝)
中路三進正房較二進正房略小,由于加建嚴重,無法窺其全貌。三進東西廂房為不等坡屋頂,朝向院落內部的一側坡較長,其山墻面在脊外側博縫之上砌一層披水磚檐,也被稱為披水排山。結合《乾隆京城全圖》所繪院落格局及調研所繪目前的院落范圍,可知135號院中路原應為四進院,但目前三進院北部被加建建筑占據,其原有歷史建筑也已不存。
西路目前僅剩一進院和最北側三進正房。西路一進院整體格局保存完好,其南側用墻而非房屋圍合。南側先經一隨墻門進入該進院落,隨墻門為院門形式中等級較低的一種,由此可看出西路院落的附屬性質。東西廂房均為平頂,廂房山墻面采用挑檐做法,挑檐木支撐封檐板,起到美觀與保護山墻的作用。正房面闊三間,南側有一跨外廊,木構及外檐門窗保存較好,但屋頂已更換為現代板瓦。
2.3 院落建筑歷史信息評價
院落目前存留的歷史建筑,除部分建筑局部有修繕和構件替換外,基本為清晚期及民國時期建造。院落歷史建筑木構部分,大木作(木質承重結構)部分,包含柱、梁、枋、檁等基本為歷史遺存構件;外檐門窗除個別替換為現代鋁制門窗外,多數木質門窗依然保留。院落現有的磚石構件,部分建筑屋面瓦已被替換,但其余磚石構件可判斷為歷史遺存。目前院內居民自發改建的行為對建筑真實性的延續有一定影響,需要相關部分予以重視。
對于135號院完整性的評價,可以從院落格局和建筑單體兩個角度討論。對比圖1與圖2可看出,135號院在歷史上應該為四進院落,現狀僅存三進院落;且目前院落東北部分缺失(東北側現為一座后建建筑,已歸入相鄰院落,不屬于135號院落范圍)。院落格局的完整性存在一定問題,恢復歷史格局可作為下一步保護關注的重點。就歷史建筑單體而言,因多數建筑尚被使用,其各組成部分基本保留完整,建筑單體的完整性較好。
新文化街135號建筑遺存主要指院落內具有一定歷史和研究價值的建筑構件,包含歷史建筑的裝飾構件,外檐門窗等。
3.1 磚石構件
3.1.1 墀頭
墀頭(圖6)指山墻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兩邊山墻邊檐,用以支撐前后出檐。多由疊澀出挑后加以打磨裝飾而成,常采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類吉祥圖案。135號院入口大門山墻處墀頭以磚雕的形式表現。墀頭墻上端至房檐的部分有一平整區域,稱為戧檐。該墀頭戧檐上部為腳踏祥云的祥鹿圖案,寓意高官厚祿(鹿)。戧檐連接下面的磚墻處是兩層盤頭紋磚雕和梟混爐口等線腳磚雕,以荷花墩磚雕過渡到最下端的花籃紋磚雕。下部的花籃紋為裝滿花束的器物圖案,具有古色古香的藝術效果,表現了主人追求清雅、高貴的意志。

圖6 墀頭(來源:作者自攝)
3.1.2 抱鼓石
135號院門兩側現有一對保存較為完好的抱鼓石(圖7)。該抱鼓石長108 cm,寬57 cm,高約80 cm,從上到下可分為3段:下部雕須彌座,座上蓋有方形錦巾;中間為由兩個橫放的仿錐鼓與下部的方形錦巾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為豎立著的圓鼓,鼓頂部還雕有臥獅,十分生動。

圖7 抱鼓石(來源:作者自攝)
3.2 外檐木構件
3.2.1 門窗構件
135號院落內大部分歷史建筑外立面均為木質門窗,外表面刷紅漆或綠漆,但漆面剝落較嚴重。有住戶反映部分門窗為建國后更換,但少部分根據樣式與保存狀況推斷可能為晚清民國時期原有構件。
135號院典型的門窗歷史構件大致分為2類:一類以中路一進正房隔扇門為例,其門扇寬度較窄,隔心樣式有一定的西式風格,可能為民國時期構件;另一類為中路二進正房和西路一進正房窗扇為例,上部窗扇為傳統直方格樣式,下部隔心為便于采光使用大扇玻璃,推測為晚清時期構件。
3.2.2 倒掛楣子
倒掛楣子[5](圖8)是安裝在房屋外廊檐枋下的透空木裝修構件,主要起裝飾作用。135號院的倒掛楣子出現在一進正房南北外廊檐枋下,由邊框、欞條及花牙子雀替組成。其欞條為步步錦式樣。花牙子雀替安裝在楣子的立邊與橫邊交角處,有一定的加固作用。工藝采用透空木雕,紋樣為較常見的卷草圖案。

圖8 倒掛楣子(來源:作者自攝)
3.2.3 掛檐板
掛檐板通常是指古建筑平屋頂檐頭磚檐下起遮擋作用的木板(圖9)。135號院的一進正房南北兩側的平屋頂檐廊均有掛檐板。其上部有卷草圖案,下部以如意頭收頭,結合筆者對其他四合院的調研,發現晚清民國時期四合院平屋頂形式使用漸多,因而此類掛檐板裝飾出現也較為多見。

圖9 掛檐板(來源:作者自攝)
4.1 院落價值研究
4.1.1 歷史與文化價值
據上文考證,135號院在清代極有可能屬于鑲紅旗滿清都統衙門一部分,民國時曾作為山西省駐北京辦事處使用。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作為重要的行政辦公場所,對研究清代北京八旗衙署,以及民國時期地方駐京機構的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參考。同時,該院落所發生的歷史演變過程,作為清代中后期到民國北京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35號院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格局與建筑營建手法,體現著風水、象征、涵養、品質等中國傳統建筑理論中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是展現中國居住文化中非物質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4.1.2 藝術價值
院落內目前留存的歷史遺存,以及歷史建筑中大門、窗、石雕等普遍保持完好,藝術風格尚存,能夠展現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藝術創作特色以及使用者的審美趣味,具有見證特定時代的典型風格的藝術價值。
4.1.3 科學價值
雖然居民自建、改建行為普遍,但135號院留存的歷史建筑的結構體系大多保存完整。梁架、維護墻體、屋面、屋脊等結構構件的建造工藝尚可識別,具有研究北京民居建筑創造性和科學技術成果本身及創作過程的科學價值。
4.1.4 社會價值
北京掛牌四合院既是北京傳統風貌的構成對象,也是《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發展規劃》規定的主要保護對象,對其進行有效保護,體現了“十二五”期間政府、各管理部門與相關利益者保護意識的提高。通過對以新文化街135號院為代表的掛牌保護院落的實踐與研究,探討有序疏解人口、妥善安置外遷居民、改善留住居民生活環境的工作方法,對四合院保護機制的不斷完善具有重要社會價值。
4.2 院落保護與改善建議
4.2.1 建筑層面保護建議
目前135號院內臨時建筑加建情況較為嚴重,部分歷史建筑已被住戶改造,失去原有傳統面貌,歷史構件年久失修的情況沒有改觀。同時,院內庭院空間多數已被雜物堆放占據,衛生條件和居住條件亟待改善。
傳統建筑的木構部分由于木材本身的特性,需要定期進行排查及維護:對于承重木構架部分,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檢測;對存在問題隱患的木構件進行加固或替換。外檐裝修部分建議采用傳統工藝與傳統材料進行修繕保養,盡可能做到“修舊如舊”。對于院落內現有磚石材料的遺存和歷史建筑上的磚石構件,由于其具有不易拆除、移動、重新建造或仿效的特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優先使用原有的工藝樣式或石材種類進行修繕。如果沒有,則應盡可能采用現有的相對接近的材料;或仿效歷史建筑材料缺失或損壞的特征,使用現代合適的替換材料。
改善庭院環境是恢復院落傳統面貌的重要環節。對庭院應進行全面的環境整治:清理堆放雜物,恢復庭院原有空間;對恢復后的庭院空間進行美化,如種植觀賞植物,放置傳統裝飾構件等。安排專人定期對院落進行巡查走訪,發現違規改建、加建的行為及時對其制止。
4.2.2 管理層面保護建議
目前尚無專門針對掛牌四合院的管理規定,且各管理部門對于四合院保護的職責范圍尚不清晰。建議政府落實掛牌四合院保護的具體政策,出臺切實可行的修繕指導細則。同時明確規劃、房管、文物等部門,以及掛牌四合院所在街道居委會在掛牌四合院保護中各自應該發揮的職能作用,防止管理交叉或缺失。設立掛牌四合院保護專項資金,確保保護修繕措施順利推進。
加強對院內住戶的宣傳教育,使居民意識到掛牌四合院的保護價值,進而自發維護其傳統風貌。考慮在保護的前提下,引入部分適宜的使用功能,提高該院落的使用效率和品位。
城市中保留至今的歷史建筑承載著不同時期的城市歷史,是城市發展不可多得的見證。四合院作為北方民居的代表,其內涵在于通過院落圍合形成庭院,繼而營造出內向宜人的居住環境。目前北京四合院除少數獨立成院的院落保存情況較好外,以新文化街135號院為代表的多數雜院已經不見昔日的風貌。選擇類似新文化街135號這樣的典型四合院作為試點院落,希望通過政府與居民的共同努力,使四合院的面貌有新的改觀。
[1]景智娟.北京市政府掛牌能否保護四合院[J].北京房地產,2003(9):25- 27.
[2]趙生瑞.中國清代營房史料選輯[M].北京:總后勤部基建營房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2006:458- 460.
[3]乾隆京城全圖[Z].北京:故宮博物院,1940:8.
[4]北京市建筑設計標準化辦公室.88J14-4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圖集[S].北京:華北地區建筑設計標準化辦公室,2006:125.
[5]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106.
The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 of the 135thCourtyard on the New Culture Street
YUAN Zh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No. 135 Beijing Culture Street is one of a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s which have research value.As existing buildings of the courtyard are mostly buil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ts research helps understand the sha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ijing courtyard in the time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historical relics,and to supplement the studies of the listed protection courtyard.It also provides with a view of the protection for the similar listed courtyards.
listed courtyards;historic buildings;heritage protection
TU-098.1
A
袁拯(1990-),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E- mail:yuanzheng777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