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王 蕾
尋找“饃饃書記”
文_本刊記者 王 蕾
4月24日下午兩點,范縣林樓村,記者已經在濮陽供電公司駐村第一書記陳吉忠的辦公室里等了半個多小時,約好采訪卻找不到人,這還是第一次碰見。
兩天前,范縣縣委為全縣優秀駐村扶貧書記出一本事跡集,陳吉忠不但光榮上榜,而且還將作為優秀代表在全縣表彰大會上發言,記者便聯系上陳吉忠,要為他做一個專訪。沒想到,記者花了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才趕到村委會,卻找不到他的蹤影。多次撥打手機均聽到關機的提示,無奈,記者只好與林樓村黨支部書記林存建出門尋找陳吉忠。
到今天,陳吉忠在林樓村已經幫扶了整整一年,與一年前相比,如今的林樓村并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村里的道路不再坑坑洼洼,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主干道上還裝上了路燈。
“老陳是個實在人,別看他年紀大,志氣更大,去年剛一來就立馬召開村兩委會,第二天帶著筆記本,拿著貧困戶花名冊挨家挨戶走訪,一直到晚上9點多才弄完。”林存建說,“別說,這個扶貧書記還真是干實事的一把好手!”
林存建一邊帶著記者尋找陳吉忠,一邊介紹如今的林樓村。
“現在咱們腳下的這條外出路,別看不長,當初修它的時候老陳可沒少費勁兒?!绷执娼ɑ貞浀?。陳吉忠從進村當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先為林樓村修一條外出路。然而這條路雖然只有2.8公里,卻占用了周邊5個村的地,光是賠款就得30萬元,再加上修路的預算,龐大的資金讓陳吉忠犯了難。陳吉忠每天穿梭在村子里,勘察清楚地形后,又去“磨”鄉領導,總算爭取到了修路資金,之后他又在村里召開集資決議大會籌措理賠款。去年10月,林樓村終于結束了“晴天出門一身土,雨天出門兩腳泥”的歷史。
“你還不知道老陳有個外號吧?”林存建忽然一笑,“村民都喜歡叫他‘饃饃書記’?!痹瓉恚瑸榱私o村民爭取資金、跑項目,陳吉忠連坐下吃飯都嫌浪費時間,經常帶著饅頭和白開水穿梭于鄉領導的辦公室“跑”政策。
“一點都不像快60歲的人,精神頭兒比年輕人都好!”“這個書記俺服!他是真心實意幫俺們脫貧致富!”“俺不光知道他叫啥,他還知道俺叫啥,全村兩千多人,剛來仨月就全摸透了!”……沿路記者詢問村民對陳吉忠的印象,聽到的都是由衷的贊美。
陳吉忠會不會在面粉廠?面粉廠里員工熱火朝天地工作著,都說沒有見到陳吉忠。帶動十幾戶村民脫貧的石磨面粉廠目前已初具規模,今年一季度,石磨面粉廠盈利3.2萬元,戶均增收2000元。
林樓村不大,樹林多,背倚黃河,陳吉忠利用地理環境優勢,發動村民辦養雞場、面粉廠,挖魚塘,小小的村子逐漸形成肉、蛋、面粉等多種致富產業。
養雞場和魚塘也沒有找到陳吉忠,他到底去了哪里?記者和林存建不知不覺間已走了大半個村子。
“我知道他在哪兒了!”林存建一拍腦門,帶著記者直奔村北頭。
林存建解釋說,村北有一條河,村里460畝耕地都在河對岸,村民種地東繞西拐很不方便,陳吉忠一直計劃著修建兩座橋,去年11月底已經勘察完畢,這幾天工程正是施工的關鍵階段。
兜兜轉轉,我們終于在村北的小河邊發現了陳吉忠的身影。在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瘦瘦小小的陳吉忠顯得十分高大。
看到林存建和記者,陳吉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原來他一直忙著與各方溝通整治村容村貌、新建機井等事情,之后又在施工現場監工,手機沒電了都沒發現。
經過剛才的所見所聞,記者忽然發現采訪素材已經足夠了。看著這位黝黑的“饃饃書記”,記者仿佛看到了林樓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