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魁元
(新鄉市衛濱區畜牧局,河南 新鄉 453000)
2016年2月份,新鄉市衛濱區1家存欄生豬3 500頭的規模化豬場,產房內的6窩哺乳期仔豬相繼出現了腹瀉癥狀,個別低日齡仔豬出現嘔吐、抽搐癥狀,疫情擴散迅速。發生疫情后,該場的獸醫工作人員立即采取了治療措施,直到疫情結束。10 d內共死亡仔豬32頭,其中發病時7日齡以內的3窩仔豬28頭仔豬全部死亡,7日齡以上的3窩仔豬30頭仔豬有4頭死亡。
此次調查,主要的發病癥狀為仔豬出現群發性腹瀉,其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基本相似。主要表現為水樣腹瀉或排出黃白褐色黏稠稀糞,并且在7日齡內的仔豬可見乳白色并呈豆腐渣狀的嘔吐物。7日齡內的仔豬一旦發生腹瀉大多會引發嚴重的脫水,由于無法及時補水造成器官衰竭而死亡。7日齡以上的仔豬通過治療,大多數可以進行采食、排糞、精神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由于腸胃系統受到劇烈的刺激,會降低飼料的消化率。
對該豬場的發病豬采集病料并進行了PCR和RT-PCR檢測,通過檢測發現引起該豬場豬群發病的病原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大腸桿菌,故此認為此次仔豬腹瀉疾病是由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造成。
在日常飼喂中使用優質飼料和添加有機酸,不使用霉變劣質飼料和冷凍飼料。飼料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含量要合理,確保日糧營養均衡。使初生仔豬早吃初乳,提早開食,適時補料,并及時注射相應疫苗。對于仔豬要精心護理,注意防寒保暖。
主要從飼養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在飼養管理方面,要堅持自繁自養,嚴格控制引種,抓好母豬產前產后和仔豬的飼養管理與護理,對新生仔豬要注意保暖和及時吃到初乳。保持環境、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消除各種誘發病因。疫苗預防方面,仔豬副傷寒用本地菌株在30~40日齡首免,70日齡進行二免;仔豬黃痢、白痢對種母豬在產前14~21 d注射本地菌株疫苗。仔豬紅痢用本地疫苗對種母豬在產前14 d和28 d各免疫一次,每次5~10 ml。
對已發病的仔豬用長效恩諾沙星等腸道抗菌藥治療,口服,1~2次/天,對嚴重脫水的仔豬用糖鹽水、維生素C、適量碳酸氫鈉、病毒唑進行靜脈注射,日齡較小不能采用靜脈注射的仔豬可用同樣的藥物進行腹腔注射,每天早上注射 1次,連用3~4 d;飲水中加葡萄糖50 g/L、食鹽9 g/L、碳酸氫鈉10 g/L,待腹瀉癥狀消失后還要繼續用藥1 d。嚴重水瀉的仔豬,采用長效土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劑量為0.2 mL/(kg·bw),1次/天;也可肌肉注射少量阿托品抑制腹瀉,用維生素B6止嘔。對有脫水癥狀的仔豬用30%的葡萄糖水、60%鹽水、維生素B12和5 000 IU慶大霉素腹腔注射,20~30 毫升/次,1次/天,注射前將液體加熱至25~30℃,連用3 d。
仔豬腹瀉是冬春寒冷季節的高發病,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輪狀病毒(RDV)是引起仔豬腹瀉的常見病原,而且經過調查研究分析,引起仔豬腹瀉發病往往不是單純的某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往往是病毒和細菌的混合感染;而且發病后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難于治療,7日齡以內的仔豬死亡率較高,危害較大。若發病時才開始通過病料送檢進行治療,往往會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愈效果。因此規模化豬場應以防治為主,在日常的飼養工作中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選擇潔凈無霉變的飼料、注意飲用水的清潔,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疫苗防疫,一旦發病,立刻按照疾病流行和發展規律進行治療,可將經濟損失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