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文
不忘初心 重新出發
——記《物流技術與應用》創刊20年
本刊編輯部/文
20年前,《物流技術與應用》誕生了。在這漫長而短暫的20年中,雜志的跌宕起伏與成長中的快樂交并。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爆發性增長,物流業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20年來,《物流技術與應用》見證并推動了中國現代物流的創新發展,并在此過程中樹立了良好品牌,成為影響廣泛的知名物流媒體。
《物流技術與應用》于1996年12月面世,雜志創始人、主編吳清一教授在創刊號的發刊詞中寫道:“我們為現代物流科學園地獻上一朵小花,希望《物流技術與應用》能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乘改革之風茁壯成長,燦爛開放。”20年來,《物流技術與應用》伴隨中國物流現代化進程而發展壯大,已成為物流技術領域的權威媒體,得到業界的高度評價。當年的小花如今根深葉茂,果實累累。
《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由我國著名物流專家、北京科技大學吳清一教授創辦。出身于高校賦予了雜志敏銳、嚴謹、務實的文化烙印。






1985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吳清一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日本神奈川大學,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日本“物流之父”平原直先生,接受了系統的現代物流理念,并深深地被平原直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獻身物流事業的精神所感動。經過慎重考慮,吳清一決定轉行,投身物流事業。這無疑成為他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從此開創了另一片新天地。回國后,吳清一致力于現代物流理念的推廣,組織物流學術會議,成立北京科技大學物流研究所,并促成物流工程專業的設立,為促進中國物流發展不遺余力。
1994年夏,吳清一又一次去東京并拜會平原直先生。得知在中國了解物流的人非常少以后,平原直先生提議說:“中國現在很需要開展物流啟蒙教育活動,最好以媒體為工具,面向大眾廣泛宣傳物流的理論與知識。你應該創辦一本物流雜志。”

圖1.吳清一教授與平原直先生合影照片,平原直先生題寫“善鄰物流是我悲愿”

圖2.《物流技術與應用》創刊時編委會成員

圖3.日本流通研究社間野勉社長(左二)來雜志社拜訪

圖4.第五屆中日韓物流技術與應用交流會

圖5.《物流技術與應用》創刊初期封面
這對于一個毫無辦刊經驗的學者來說并非易事,但吳清一認為值得去做,并義無反顧地開始籌備《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創刊工作,在此過程中他得到了多方支持:日本流通研究社社長間野勉先生詳細傳授了創辦雜志的經驗,并提供了初期發展需要的資金;北京科技大學李靜波校長熱情支持,幫助出具了創刊需要的證明手續,中國物資流通學會胡俊明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胡傳映處長、中國冶金企業管理協會盧和煜理事長協助出具支持公函;中國集裝箱總公司何鐵夫總經理、鐵嶺精工集團遲慶余董事長,積極地提供了部分創刊經費。
1996年12月,《物流技術與應用》創刊號橫空出世,高舉著“讓世界物流了解中國,讓中國物流走向世界”的旗幟,擔負著傳播物流知識、推廣物流技術應用的重任,從此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物流技術領域的發展。雜志得到了多方關注與贊揚:國家領導人萬國權副委員長親自題寫了“物暢其流,民富國強”的賀詞;94歲高齡的平原直先生為創刊號撰寫專文,表達了對中國物流事業發展的殷切期待;歐洲、日本的物流專家和協會也發來了熱情的祝賀信。
跋涉路上,曾舉步維艱。《物流技術與應用》在經費不足的困擾下保持低成本運作,同時加強與企業界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但吳清一教授從沒有想過放棄。正是對使命的執著堅守,使雜志一次次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度過難關,不負眾望,逐漸得到了市場認可。正所謂“艱難奮斗求發展,幾度柳暗又花明”。
行業媒體的發展總是與它所處的市場環境密不可分。在進入21世紀前后,電子商務浪潮在中國興起,“物流熱”逐漸升溫,國家與企業開始重視物流業。《物流技術與應用》也獲得了新的生機。
1999年底,《物流技術與應用》第一次走出校園,踏上尋求社會資本之路;2000年底,與國寶集團李忠明先生的合作為雜志發展提供了發展良機。李忠明先生對物流事業具有極大的熱忱,愿意為《物流技術與應用》提供支持,共同努力把雜志辦好。他對物流技術市場非常熟悉,具體參加了雜志辦刊方針、市場定位的研究。他的支持和參與對《物流技術與應用》在市場條件下穩定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1年,《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全面改版,從季刊變為雙月刊,全彩印刷,以貼近市場的準確定位、深入一線采訪報道的鮮活內容、圖文并茂的全新形式,華麗蛻變,一亮相就受到好評。編輯部形成了以王繼祥為首的經營班子,一群擁有夢想、滿懷激情、對辦好雜志有堅定信念的年輕人組建起新的團隊,以普及物流知識、引領行業發展為使命,拉開了中國物流技術變革的大幕。雜志以專業內容致勝,經過兩年的積極探索和不斷積累,獲得了全面發展。2003年,《物流技術與應用》順利地從雙月刊改為月刊,自此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物流技術與應用》報道內容精選

《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社人員2008新年合影
《物流技術與應用》緊隨中國物流業的前進腳步,把握市場需求,定位清晰明確。如,“焦點”欄目,以獨特視角剖析物流行業熱點與難點問題,促進觀念創新,引領行業發展。每年年初,編輯部推出的中國物流行業回顧與展望、中國物流技術與裝備市場和行業發展回顧與展望,受到業界廣泛關注。“案例”欄目,詳細報道中外知名企業的供應鏈與物流成功案例,著重介紹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運作流程、優化改善舉措與實施效果,并配合大量現場圖片,更具參考借鑒價值。“專題”欄目,深入探討不同行業的物流特點與物流系統建設思路,指導技術應用落地;此外,梳理物流技術設備的發展脈絡,分析市場需求情況。這些文章旨在為廣大企業指出物流系統的建設重點與難點,提供適宜的解決方案,同時介紹好的合作伙伴。“權威”欄目,刊登技術分析、理論探討、應用研究等不同類型的文章,以專業性體現權威性。總之,雜志為推動先進物流技術與設備的應用、促進各行業物流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服裝行業供應鏈與物流技術研討會

中國快速消費品供應鏈與物流高峰會

中國物流裝備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家年會

中國制造業供應鏈與物流技術研討會
在出版精品雜志的基礎上,《物流技術與應用》還不斷在其他領域開拓進取。例如,2000年,組織了中國第一屆物流標準化大會,開啟了中國物流標準化發展之路;2003年,編輯出版國內第一本《中國物流發展藍皮書》,總結該年度中國以至世界物流發展概況,受到物流人士的廣泛歡迎;2004年,編輯出版《中外物流運作案例集》,提供大量先進成熟的管理經驗與業務流程,以參考指導性強贏得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此外,《物流技術與應用》還成立了中國物流資料中心,一方面為讀者提供所需的物流圖書、期刊、光盤等資料的便利服務,另一方面開設網站廣泛傳播物流知識并提供交流平臺,使雜志成為中國物流資料的流通中心與物流知識的傳播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技術與應用》從創刊起就是在國際物流大環境中成長的,在具有了穩定發展條件后,更加重視與國際物流界的交流與合作。自2001年開始,雜志社組織召開“中日物流技術與應用交流會”(后來隨著韓國的加入改名為“中日韓物流技術與應用交流會”),開拓了中日韓物流業界交流與合作渠道,為中國企業帶來物流新理念與新技術。同時,雜志立足市場,通過舉辦專業會議搭建起供需雙方深入合作的橋梁。如2002年,組織了第一屆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暨南海國際物流論壇,推動了中國物流學術研究的發展;2003年,舉辦了中國城市物流發展論壇等活動;2004年,組織召開首屆中國物流創新發展大會;2005年,組織召開了“首屆食品安全暨食品冷鏈研討會”,并舉辦了“首屆供應鏈金融與金融服務國際研討會”。這些活動在為《物流技術與應用》贏得良好聲譽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隨著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物流技術與應用》已成為亞洲最著名的物流媒體,并獲得了中國物流促進獎、推動貢獻獎等近10項重要獎勵。特別是在2006年雜志創刊十周年之際,國家領導人以及業界著名專家紛紛表示祝賀,這無疑是對雜志取得成績與業界地位的充分肯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帶來巨大影響,中國制定了刺激經濟增長計劃。物流業在中國經濟社會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且對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國家經濟實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入選“國家十大振興產業規劃”,在政策扶持下獲得了快速發展。與時俱進的《物流技術與應用》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多年來,雜志始終堅持內容至上,立足物流技術及其應用,側重供應鏈物流管理,先后分析了數十個不同行業的物流系統建設解決方案,報道了數百個供應鏈與物流案例,刊發了大量專業實用的技術文章。值得驕傲的是,《物流技術與應用》敏銳洞察行業變化,一直以超前的理念引領中國物流創新發展。例如,雜志最早提出物流與供應鏈金融理念,最早針對非典時期物流問題提出應急物流理念,最早提出物流資產外包理念,參與推動了中國軍事物流發展并倡導軍民物流一體化發展,最早提出實時物流理念,最早提出智慧物流理念,最早提出先行物流理念等創新理念,并通過全面深入報道、組織專題研討等活動大力推進,為物流業發展注入新思維與新動力。
特別是,雜志率先全面系統報道了吳清一教授首創的單元化物流理論,并協助舉辦“單元化物流研討會”加強宣傳推廣。近年來,在商務部的大力支持下,小托盤撬動了大物流,單元化物流、物流標準化理念更加廣為人知,托盤共用模式在更大范圍得到應用,直接促進了我國商貿流通、制造領域的供應鏈與物流變革,帶來整個社會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成本的下降。

《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新LOGO發布儀式

中國鞋服物流創新發展聯盟核心成員集體亮相
此外,《物流技術與應用》在辦好雜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媒體傳播模式,開辦了官方網站、微博、手機報、微信等,加大內容覆蓋面,提升閱讀便利性;而且根據市場需求,先后創辦了《貨運車輛》、《冷鏈物流》兩本新雜志,不斷涉足新領域,開拓成長空間。
隨著中國物流業的蓬勃興旺,《物流技術與應用》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廣。自2009年開始,雜志社投入大量精力成功舉辦了多個細分領域的專業會議,如,連續多年主辦了“中國服裝行業供應鏈與物流技術研討會”、“中國快速消費品供應鏈與物流高峰會”、“中國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研討會”、“智能制造與智慧物流研討會”、“中國物流裝備產業發展大會暨物流企業家年會”等品牌活動,集聚了專家與企業的智慧共同推動相關行業供應鏈優化與物流系統升級。
長期以來,《物流技術與應用》同國內外物流業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不僅得到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工業車輛分會、香港物流協會、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等國內外專業機構與行業組織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青睞,匯聚了大量專家與技術人才,尤其是贏得了數百家國內外知名物流技術裝備企業的支持,建立起穩固的合作關系,推動了物流技術裝備行業健康發展。
同時,《物流技術與應用》通過資源整合促進行業發展,如:推動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托盤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促進了中國托盤事業發展;推動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技術裝備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倉儲設施與技術應用委員會的建立,為促進先進物流技術設備的普及應用作出巨大貢獻。
多年來,《物流技術與應用》不僅成為廣受歡迎的必備參考工具,更被視為引領中國物流創新發展的重要媒體,促進國內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物流技術與應用》大事記

物流技術與應用走過的20年,正是中國物流業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20年。20年的歷史,是一份喜悅,一種榮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種責任。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每個行業。尤其是電子商務爆發性增長、智能制造成為趨勢,引發了商業模式與物流模式的巨大變革,以智慧物流為特征的新物流正在向我們走來。作為物流媒體,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不斷創新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
《物流技術與應用》已做好準備,重新出發。我們堅信:內容、讀者、客戶是媒體運營模式不變的鐵三角。無論哪種傳播方式,內容才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人們面對海量信息的今天,精選的內容更顯珍貴,一線采訪、一線記者越來越受到重視。提供專業、及時、權威的內容報道,是《物流技術與應用》立足的根本與不變的追求。今后我們將繼續秉承“立體傳媒、整合營銷”的理念,打造由雜志、會議、電子平臺、微信、微博、圖書、行業報告等組成的立體化、全媒體傳播與服務體系,提供即時資訊、專家咨詢互動、線上線下活動等多種增值服務。
在打造精品名刊的一貫宗旨下,《物流技術與應用》形成了“高品質、低姿態,腳踏實地、拼搏奮斗”的文化氛圍,擁有一支敬業實干的高素質團隊,加上20年打造的品牌優勢和豐富的行業資源,使我們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并增添了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未來已來。《物流技術與應用》一直走在創新之路上。特別是2016年7月,我們牽頭相關企業與行業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鞋服物流創新發展聯盟”,還推出了《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系統推進中國鞋服行業物流水平提升。今后我們將繼續在整合資源、促進行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物流技術與應用》的愿景是:從亞洲最好的物流雜志,到世界權威的物流媒體!我們將不忘初心,以“引領中國物流創新發展”為使命,以提供優選內容、優質服務為己任,化崎嶇為坦途,實現新的飛躍!相信未來,夢想定會成真!
最后,對每一位曾經支持《物流技術與應用》發展的朋友,我們在此真誠地道一聲“謝謝”!愿未來繼續攜手并進,共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