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振強/文
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出發
本刊記者 林振強/文
對于物流裝備企業而言,面對眾多發展機會和紛繁的市場環境,我們需要打造樸素的工匠精神,以質量為本、以創新為樂、以客戶為中心;我們需要回歸簡單的發展觀,并帶著那份驕傲與執著重新出發。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制造業謀求蛻變的關鍵時期,“工匠精神”概念出現在治國安邦的文件之中,被認為是一個重大信號——對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訴求,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
然而,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我們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對于中國物流裝備產業而言,又該如何打造和踐行屬于自己的工匠精神呢?在過去一年,“工匠精神一詞紅遍大江南北,卻也引發了我們更多的思考。
概括來說,“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然而,提到“工匠精神”,人們會不自覺地會想到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精密、務實、安全、可靠、耐用、精美、高品質等等,甚至成為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的產品代名詞。實際上,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在中國,工匠古已有之。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和集體,身上有著一股獨特的氣質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已經將卓越的能工巧匠視作具有“濟世”之能的“圣人”。他們能夠“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行水”。所謂“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而技藝精湛的魯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被中國的工匠們視為畢生的追求。
只是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即使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企業家,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要求員工每一件產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發新技術要耗費大量經費,背后卻沒有得到足夠資金支持;即便成功研發出新技術,當新產品剛剛銷售,市場上就立即出現大量仿冒且售價更低的產品;每天忙忙碌碌、費盡心力,最后的收益卻還不如開發商一套房子賺得更多……這時還有幾人能將工匠精神堅守到底呢?
隨著時代的變遷,崇尚工匠的傳統逐漸被稀釋。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讓人們更向往通過捷徑走向成功,更看重付出所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和靈魂。然而,當引以為傲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當“短、平、快”的粗制濫造沒有了市場,當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浮躁之心開始冷卻,當漸趨理性的市場競爭回歸至實力與技術的比拼,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可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工匠精神的缺失,正是現在和未來中國發展智慧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礙。對于新興而又傳統的中國物流裝備業而言,更是如此。
在尋找回“工匠精神”之前,我們需要對其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這些將自己定位于“工匠”的人們,總是喜歡雕琢自己的產品,改善自己的工藝,并且享受產品和技藝不斷升華和蛻變的過程。
這些人有著自己的驕傲與執著,他們希望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從而讓自己擁有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實力。他們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他們態度嚴謹,一絲不茍,從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他們耐心、專注、堅持,并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總在不斷完善;他們專業、敬業,對所在的領域有著深入研究,并有一種天然的熱愛,認為自己所從事和進行的一切都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和集體,身上有著一股獨特的氣質,也是這個時代所必需的氣質,是一個大國制造業從大到強必備的一種精神。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所說的那樣:“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我們努力尋找到當下中國的物流裝備領域內以一己之心力踐行工匠精神的代表企業。他們尊重并熱愛這個行業,他們適應時代的變革,他們既有堅持又有創新,他們代表一個領域的最高水準。從他們身上,我們對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觀了解,也發現了一些物流裝備領域工匠精神獨有的內涵和特質。
1.精益求精。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研發制造產品,是用實際行動對工匠精神做出的最好詮釋。例如,自1995年進入物流領域以來,昆船物流用20年時間用心雕琢了覆蓋國內外市場的700多個自動化物流精品項目,客戶遍及10多個行業,其走過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昆船物流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設計的一絲不茍和對完美的孜孜追求。
2.專業堅持。作為國內最早從事貨架生產的企業之一,上海精星倉儲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一直都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專注于自己的產品和領域,堅持對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即使面對外界諸多利益誘惑,也沒有分散其專注本業的初心。當然,專注也給精星帶來了最好回報,使其始終處于細分行業的領跑地位,在物流裝備行業贏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聲譽。
3.開拓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英特諾集團善于將自己積累的經驗、堅守的理念融入到產品中,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從而完成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英特諾決策層會有意識地賦予開發人員大膽設想的自由,支持其去探究。英特諾近兩年推出的一些創新產品,正是科研人員絕妙創意與體系強力支持結合的產物。
4.有舍有得。工匠精神與懂得取舍之間也有相通之處。擁有80年歷史的日本的大福(集團)公司,雖然是全球領先的物流系統集成商,但他們認為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是有限的,必須懂得取舍。即使可借助市場的資本,仍需在有限的精力范圍內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把少而精的產品做到更好,這讓大福在“舍得”的過程中收獲更多。
5.企業文化。作為德國制造的代表企業之一,林德集團很好地踐行著工匠精神。他們認為,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是一種文化,究其實質是對產品、用戶和行業的一種態度,體現在追求卓越的產品研發、精益求精的生產制造、近似苛刻的質量管理和追求完美的客戶服務等價值鏈的全過程。
隨著工業4.0、智能制造的逐步推進,對物流裝備行業也提出了更多智能化、柔性化的需求,為工匠精神賦予了哪些新的內涵?又對物流裝備企業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在上海精星倉儲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崔雄看來,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內涵可以并且需要進行延伸。自從互聯網+、工業4.0等新概念提出之后,世界各國都在智造領域不斷投入,產品升級、更新換代很快,這就更需要企業看清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客戶需求的變化,看清楚客戶的痛點,看清楚客戶業態變化對產品形式需求的變化,從而迅速進行應對,并不斷進行創新。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是一種文化

對于中國物流裝備業而言,“工匠精神”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把鑰匙
英特諾集團也認為,工匠精神中的專注和創新,包含著一種與時俱進,不斷精進的精神。因此,把握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潮流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每個人都在談論“工業 4.0”、物聯網這些流行詞。英特諾同樣在密切關注這些前沿技術,并且試圖把其引入到自身的生產和管理中,讓自己不斷進化。
林德(中國)銷售市場總監陳曉春認為,創新科技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種體現。林德中國基于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根據客戶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特性,提供更為靈活的綜合物流解決方案,更注重“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且,在智能制造時代到來之際,林德在創新技術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大福(中國)物流設備有限公司董事朱力表示,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是機會太多,從而導致市場海納百川,各方企業都爭相進入,各種新奇的想法、創新、意識、技術也都隨之興起,這時物流裝備企業反而會失去明確目標。大福努力的方向還是要提到 “舍得”兩個字,根據中國市場特點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關于未來發展,昆船物流也將繼續以工匠精神為導向,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研發和創新的力度,通過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全面創新,響應市場趨勢;二是深入推廣和發展以工匠精神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使工匠精神深入每一個員工的內心;三是在物流裝備行業執著進取,堅持三大理念,將“中國制造”打造成屬于中國自己的“中國創造”。
對于物流裝備企業而言,面對眾多發展機會和紛繁的市場環境,我們需要建立樸素的工匠精神,回歸簡單的發展觀,帶著那份驕傲與執著重新出發。盡管我們在工匠精神的打造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也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制造業也曾經歷過粗制濫造的階段,最終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榜樣企業的激勵,但更離不開制度的支撐。
就像一些有識之士所說的那樣,中國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我們不需要用工匠精神的浪漫,去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而是應該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并花大力氣營造現代制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可以說,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將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