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振強/文
物流裝備企業要有“舍得”和“工匠精神”
——訪大福(中國)物流設備有限公司董事朱力
本刊記者 林振強/文
精益求精,保持耐心,努力堅持,做“少而精”的產品……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大福的長久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大福在“舍得”的過程中收獲更多。
談到“工匠精神”的特點,首先是要精益求精,其次要有耐心,然后在保持耐心的基礎上去堅持。由于這樣的專一和付出,也決定了工匠所做的東西是“少而精”的。

朱 力大福(中國)物流設備有限公司董事
凡是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往往擁有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并且“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社會和企業文化中,形成一種鮮明的工業價值觀。作為全球頂尖的物流系統集成商,日本的大福(集團)公司80年來始終專注于物料搬運技術及系統設備的研發、銷售及服務,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1994年大福進入中國市場,為眾多國內企業提供了各種物料搬運系統,幫助其提高物流效率和改善企業運營。
目前擔任大福(中國)物流設備有限公司董事的朱力博士,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之后就前往日本攻讀工學博士,1998年博士畢業后進入大福日本總公司技術部,2006年回到中國物流市場,同時帶回來豐富的行業經驗。通過在大福的工作實踐,朱力博士對于物流裝備企業的“工匠精神”有著深入思考和體會,在本刊記者采訪時為我們進行了詳細介紹。
記者:對于“工匠精神”,您個人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的?物流裝備企業的“工匠精神”又有哪些特點?
朱力:中國很早以前就有“工匠”、“匠人”的概念,而談到“工匠精神”的特點,首先是要精益求精,其次要有耐心,然后在保持耐心的基礎上去堅持。由于這樣的專一和付出,也決定了工匠所做的東西是“少而精”的。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以及創新和智能等等,其實這些都需要我們像工匠一樣沉下心來去做事。但個人認為,結合中國社會發展和市場特點來看,目前國內企業對“工匠精神”的需求還不是那么巨大。為什么呢?首先在當前社會環境下,企業的目標第一是追求快速,第二是追求規模,第三是追求結果。并且,中國地廣人多,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從企業定位看,也有高中低端的戰略,這也就決定了企業的認識和思維并不相同。
那么,我們是否需要“工匠精神”?答案非常肯定。只是從目前狀態來看,如果讓所有企業都以“工匠精神”去發展壯大、開拓市場,可能會是一種不太現實的要求和希望,也反而會失去一定的商業機會。當我們的市場逐漸發展成熟,經過瘋狂擴張,經過規模化發展,進入理性發展的情況下,企業自然會想把產品做得更好,這時更需要依靠“工匠精神”來支撐或提升,企業也會無形中產生工匠思維。
物流裝備企業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工匠精神”?行業內的許多龍頭公司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拳頭產品,而物流企業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集成類的,二是設備類的。對于設備類企業而言,“工匠精神”更多體現在其現有產品上,需要不斷重復地去做,不斷精益求精。在這個過程中會積累更多經驗,將產品做得越來越好,并實現創新。創新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在我們不斷完善的過程下,自然就會思考產品是不是可以增加功能?是不是可以做到不易損壞?無形當中,創新甚至革命性的產品就出現了。我們與其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創新,還不如像工匠一樣將自己的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反而容易去發展,也更容易實現創新。

“多爾賽思”(DUOSYS)自動倉儲系統

大福在CeMAT Asia 2016上展示最新的物流技術和產品

大福料箱穿梭車系統

大福滑塊分揀機
記者:大福的“工匠精神”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朱力:大福始創于1937年,到2017年正好走過了80年的歷程。在物流裝備領域,80年算是相當長了。但實際在日本、歐美等國家,有許多具有長久發展歷史的企業。我曾經看過一份統計資料,全球擁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企業中,日本企業有3000多家,德國企業有800多家,而像瑞士等工業國家也存在很多,這些企業即使不是行業的冠軍,也是所謂的“隱形冠軍”。如果照此衡量的話,大福實際是一家既擁有較長歷史,又依然很年輕的企業。
作為大福來講,并沒有什么錦囊妙計。就像之前說的,“工匠精神”體現在不斷重復去做。第一,會做出越來越好的產品;第二,自己所犯的錯誤,也會越來越多暴露出來。在犯錯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更多經驗,然后將問題一一解決掉,進而研發出性能更高甚至全新的產品。
因此大福每年都會在研發方面投入大筆資金,但并非跟隨市場上的熱點盲目投入,而是在原有產品線上進行有效結合,在不斷積累過程中產生創新產品,來滿足市場上發展需求。
記者:請舉例說明大福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產品研發過程中的?
朱力:與傳統的匠人不同,企業畢竟要生存,要產生利潤,這樣才能實現長遠發展,如何準確判斷和預測市場趨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對于大福來講,我們會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尋找市場的趨勢在哪里,引爆點在哪里,進而進行專門的產品研發。
例如,在2016年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CeMAT Asia 2016)上,大福展示了世界頂級的高性能自動倉儲系統“多爾賽思”(DUOSYS)。作為大福獨家的箱(盒)式超高速自動倉庫系統,DUOSYS的特別之處在于可以設計成上下多層模塊結構,運用雙臺堆垛機在一個巷道中同時運轉,采用同步協調控制技術,可以各自高速獨立作業,使系統出入庫處理能力發揮到極致,達到了目前世界上出入庫處理能力最高水平。
實際上,這套系統早在10年前就已開發出來,為的是滿足國際市場上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雖然當時電商發展還不像如今這樣迅猛,但我們已敏銳地意識到,市場上對于“貨到人”揀選,以及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出入庫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堆垛機不單要速度快,還要能針對小件去揀選。正是因為看到了市場痛點和發展趨勢,我們才研發并推出了DUOSYS系統。雖然表面看上去,這與“工匠精神”沒什么關系,但實際也是一種延續,正是因為像工匠一樣對客戶、市場和產品的專注,對于自己擅長領域的堅守與鉆研,才完成了這樣的突破和創新。
記者:在企業長遠發展方面,“工匠精神”帶來了哪些啟示?
朱力: 在我看來,“工匠精神”與佛教中的“舍得”有一些類似之處。雖然是全球領先的物流系統集成商,但大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肯定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懂得取舍。即使身為日本上市公司,可以借助市場的資本,也還需要在有限的精力范圍內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在有些方面必須“舍得”。這與“工匠精神”有些相通的地方,即把少而精的產品做到更好。
當然,要做到這些“心靜如水”的心態依然不能依靠口號,需要企業從上到下、從日常的工作中、從行動的規則中去推進和體現。例如,在跟進項目、拓展客戶時都要做出判斷和選擇,不得不舍掉一部分客戶,而將另一部分客戶集中做好,時間長久了就會形成公司的一種文化。當大家都在想著如何做好做精,而不是單純追求規模、追求潮流的時候,其中就蘊含了一種無形的工匠精神。當形成了一種企業文化和理念,也就更容易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這其實對于企業的穩步前進、健康發展是更加有利的。
記者: 大福在中國市場的努力方向與規劃是怎樣的?
朱力:作為世界頂級的物料搬運系統集成商,大福(集團)公司目前在22個國家級地區設立了近50家分支機構,加速推進全球化業務。大福將中國市場定位于繼日本、北美之外的第三大市場,在中國設立了6家全資子公司,13處服務網點,這些服務網點作為大福集團全球最佳的生產及采購基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是機會太多。由于機會多,導致市場海納百川,各方企業都爭相進入,各種新奇的想法、創新、意識、技術也都隨之興起,但由于吸引人的東西太多了,反而會導致物流裝備企業失去方向。比如機會的增多吸引著各方資金的進入,甚至以前投入到房地產的資金也開始轉向物流相關領域,機器人、無人機等新鮮產品不斷出現,物聯網概念,租賃投資也被嘗試。大福努力的方向還是要提到 “舍得”兩個字,根據中國市場特點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推進人才的本土化。因為本土人才更懂得本土的市場需求和文化,在技術推廣、商務拓展方面更符合當地客戶的需要。此外,為了在物流系統運行之后能持續使用和改善,也需要讓技術在本土扎根,服務于本土市場。我們相信,隨著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物流自動化在的中國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開發出新的產品來滿足市場是一個需求,提供及時的售后服務也是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
記者:展望未來,打造“工匠精神”將為我國物流裝備企業帶來哪些幫助?
朱力:中國的物流裝備行業正迎來一個好的發展時機,甚至可以說物流人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時代,因為項目的確很多。不過,企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就像剛才說的,市場機會的增多,每年都會有不同廠商參與進來,各方資本也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個行業。這一方面說明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朝陽行業,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
當機會多的時候,大家都有飯吃、有錢賺,但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源整合也必然發生,對于物流裝備企業而言,要保持一些危機感,要一邊抓住發展機會,一邊強化“工匠精神”,將自身的產品做得更好。只有這樣,當這股潮水退去的時候,企業才能在未來的市場里擁有一席之地。
個人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物流企業也會越來越理性,并在產品方面精益求精。以中國經濟目前的發展趨勢,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內物流裝備企業也一定會越來越多,出現世界級的中國廠商只是時間問題。這不僅僅是我的祝福,而是我的親身體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