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喜崇彬/文
英特諾的“工匠精神”:專注與創新
本刊記者 喜崇彬/文
“匠人”專注于事業只是成功的開始,把堅守的理念融入產品中,創造性地完成工作,才能實現從“匠人”到“巨匠”的升華。

工人直接用高壓水槍沖洗使用了英特諾電動輥筒的傳送帶
“工匠精神”與“創新”看似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二者有著緊密聯系,甚至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最表層含義就是“對事業的專注、對品質的追求”。但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里所蘊含的“創新”因素呢?中國有一個詞可以與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的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藝上的創造性。有個成語叫“匠心獨運”,就是“獨創性地運用精巧的心思”。一個“匠人”有了對事業的“專注”,只是成功的開始,而多年不懈堅持,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堅守的理念融入到產品中,創造性地完成工作,這就完成了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從“匠人”到“巨匠”的升華。
在物流裝備領域是否有這樣“巨匠”式的公司呢?通過多年的采訪和了解,記者認為英特諾公司就具備這樣一種“工匠精神”。英特諾公司始終堅守一種理念:為客戶提供的產品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品質、最優化的設計,同時把創新技術和理念融入到產品中。
英特諾于1959年創立于德國,在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20年里完成了公司的國際化。1997年,英特諾成功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本世紀前十年里,英特諾實現了全球化,業務遍布全球。2013年,英特諾制定了一個長遠規劃,到2020年公司整體業務規模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今,英特諾總部位于瑞士,在全球擁有32家分公司,總共2000名員工,2016年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87億瑞士法郎。
盡管取得如此成就,但是英特諾的領導層始終對公司的定位和目標有著清晰認識,從不盲目擴張,濫用自己的品牌和透支自身的能力。英特諾集團執行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夏本春博士曾多次向記者強調英特諾的定位——全球領先的內部物流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的供應商。 “第一,英特諾是全球化公司;第二,我們做內部物流系統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第三,我們不做規劃設計,不做系統集成,只做供應商。”在夏本春看來,英特諾作為供應商有三大核心競爭力:一是產品技術水平;二是生產技術過硬,能夠實現生產效應最大化;三是擁有最短的交貨期。目前英特諾有四大塊產品:驅動與控制系統,無動力滾筒,輸送機和分揀機,以及動態倉儲系統。而英特諾的客戶是系統集成商和原始設備供應商,在全球擁有23000家客戶。夏本春認為這些客戶有他們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物流技術、項目管理和安裝調試方面。所以,英特諾作為供應商跟客戶企業有全球性的和長期的合作,大家發揮各自優勢,為內部物流行業做出各自的貢獻。”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英特諾的“專注”是對自身業務的專注,但并不是說他們忽視市場和最終用戶。恰恰相反,他們極度重視最終用戶的需求,敏感應對產品應用市場的變化。英特諾通過認真傾聽和分析客戶的每個細小需求,然后以多年的應用經驗和技術專長,改良現有的產品或者開發新產品,來滿足主要的客戶需求。
英特諾電動輥筒在MerAlliance公司(法國最大的三文魚生產商)的應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英特諾電動輥筒在食品行業的應用方案,已經能夠滿足該行業衛生、健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能耗等各方面需求,但他們仍然繼續深挖客戶的需求。位于坎貝爾(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Armoric是MerAlliance旗下專門生產三文魚的公司。Armoric每天要加工30噸的新鮮鮭魚,高峰期每天甚至要加工60噸。為了生產更多更好的食品,工廠的生產設備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于先進的輸送技術。因為MerAlliance公司在三文魚生產線需要頻繁的切片操作,英特諾又研發了同步電動輥筒實現精準的頻繁起停操作,這項功能大大提高了MerAlliance公司三文魚切片操作的效率。從切片到分塊再到最終包裝,英特諾的電動輥筒和輥筒輸送機能夠為Armoric提供最大的生產力。在切片的過程中,英特諾高效節能的電動輥筒以其超強的經久耐用而讓人印象深刻:該電動輥筒采用不銹鋼材料制造,結構設計緊湊,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的特點,比傳統電機至少可以節省30%的能耗,能夠驅動不同類型的傳送網帶,完全能滿足最新、最嚴苛的衛生標準,比如歐洲衛生方面最高標準EHEDG標準和美國FDA以及美國農業部的食品安全標準。Armoric的工人們每天都要對生產設備進行幾次徹底清洗,英特諾設備優異的封閉設計符合IP69K的防水級別,完全可以用高壓水槍直接沖洗,其完整、流暢的表面沒有任何縫隙和突出,雜質和食物碎屑很容易就被沖洗干凈,還可以節省1/3的沖洗時間。

英特諾電動輥筒內部構造
對一個公司來說,“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生產高品質產品的能力與創新能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人才的儲備、資金的保障、制度的建設、文化的培育。而這也正是英特諾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因為如果企業沒有對卓越的不懈追求、執著努力,怎能有如此大量人力、財力、精力的投入?夏本春向記者強調,英特諾在經營中始終專注三點:質量、效益、創新,這是對工匠精神的另一種闡釋。
為了保證產品的品質,從2014年英特諾開始實行“零缺陷計劃”,它是英特諾生產系統(IPS)的有機組成部分,目的就是實現產品與服務的零投訴。英特諾對于客戶的投訴一直非常重視,把客戶投訴當成推進流程優化的動力。英特諾相信:“最好的老師就是最新的客戶投訴。”針對每一項投訴,英特諾會竭盡全力找到造成該種投訴的根本原因,然后從“根”上解決這項問題。“零缺陷計劃”也是英特諾實現從“Best in class”到“World Class”轉型的有效措施。通過該項計劃,英特諾將實現從原來只關注“產品品質”到關心“全流程高品質”的一個轉變,即從客戶詢價、訂單履行,到產品和技術應用的全流程都要實現“零缺陷”。英特諾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外部投訴率低于10 PPM(即提供給用戶的100萬個零件中,不合格品不準超出1個。)
因此,“零缺陷計劃”不僅是針對單個產品或者項目的改變,而是對整個生產體系的優化和完善,共包括柏拉圖表、8D、 PIQ (Process Integrated Quality) 等10個方面的工作內容或考核項目,英特諾全球的所有生產機構都已經具備了推行“零缺陷計劃”的能力,每年來自總部的負責人都會對每個工廠針對這10個方面進行審計,然后給出相應的得分,總分為100分。
作為一個全球化的內部物流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供應商,產品就是英特諾的生命線。為了保證生產的效益和產品在性價比上的競爭力,英特諾公司在內部制定了一套“英特諾生產管理體系”,其任務就是為客戶提供高可用性的產品。所謂“高可用性”就包括直接使用和組裝兩個方面的要求,對生產系統有四個要求:高競爭性、低內部復雜度、全球產品可用性、高附加值的產品/解決方案。
高競爭性,就是產品必須在市場上要有競爭力,無論從創新層面還是從價格方面。低內部復雜度是從生產的復雜程度來說,也是從產品的使用體驗來說。英特諾崇尚“產品使用簡單”,所有產品都力求使用方便和維護容易。全球產品可用性,就是在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買到同樣質量標準的產品。最后,所有英特諾的產品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果關注TCO(總所有成本)就會明白英特諾產品優勢在何處。
從單個工廠來說,英特諾的生產體系的基石是“6S”。生產的所有流程,每個環節都必須遵循6S的原則。在實現6S的基礎上,不同的英特諾工廠還要通過至少8個方面的考核,最終才能達到英特諾精益生產(KAIZEN)的要求。
英特諾的生產體系是全球化的。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中心和區域技術中心,確保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生產的英特諾產品都是通過英特諾生產管理體系生產,確保始終如一的產品品質。每一個技術中心專注于各自的產品領域,負責將客戶的需求轉化為最高附加值的產品,同時擔負該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管理、研發、生產、戰略采購和物流,以及如何為當地提供產品服務、組裝服務和售后服務等技術支持。

使用了英特諾電動輥筒的肉類傳送帶

使用了英特諾電動輥筒的三文魚傳送帶
英特諾在科技研發上從來不吝投入,光集團的創新項目就投資了約1300萬歐元,用于進一步開發位于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巴爾地區的全球技術中心(IRC) ,在產品管理、銷售等方面和英特諾學院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以確保英特諾在所有產品系列和應用方面實現全速技術創新。在這里,英特諾不僅開發出新的產品,還會在將其投放市場前進行綜合性測試。英特諾決策層有意識地賦予開發人員大膽設想的自由,即使是一些最初看起來似乎很荒謬的想法,他們也會支持員工去探究。
近兩年,英特諾推出的一些創新產品,正是科研人員絕妙創意與體系強力支持結合的產物。例如,英特諾今年推出的明星產品速度控制器MSC50,其研發過程就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這個特點。
MSC50是由英特諾獨家推出的全球首款內置渦流制動裝置的速度控制器。該產品不含任何電子部件和控制裝置,安裝簡便、無需維護。這正是英特諾設計MSC50的“巧思”所在。不僅如此,MSC50可用于載重為0.5~35千克的物品輸送,既能兼顧輕型物品,也能保證重型物品的輸送,產品的靈活性由此凸顯。MSC50具有極高的可用性,主要用于控制紙箱和料箱在重力式滾筒輸送機、螺旋式輸送機或分揀機滑槽的輸送速度。除此之外,MSC50還能夠無縫集成到現有的模塊式輸送機平臺(MCP)中,其開放性以及平臺化的特質彰顯無疑。
由此可見,英特諾的生產能夠保持高品質并且能夠持續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不僅僅是因為生產者有著很強的責任心,也不僅僅因為研發人員的靈光一現;還因為英特諾集團制度層面的保障;使得人企合一,源源不斷產生強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這里,“工匠”不僅僅指的是眾多個體,更是代表“英特諾”品牌下的這個群體。
“工匠精神”中專注和創新精神,包含著一種與時俱進,不斷精進的精神。因此,把握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潮流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每個人都在談論“工業 4.0”、物聯網這些流行詞。英特諾同樣在密切關注這些前沿技術,并且試圖將其引入到自身的生產和管理中,讓自己不斷進化。
英特諾集團產品和技術執行副總裁Ralf Garlichs博士曾向媒體說明公司未來的技術進化路徑,他認為:“在未來,數字化和網絡化的趨勢會觸及所有領域,甚至包括內部物流。但如果真要利用無孔不入的網絡優勢,還需要在價值鏈中確保一體化的信息流。英特諾作為物流行業的關鍵部件制造商,意味著首先必須為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到更高級的處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提供必要的接口,目前支持相應的IT標準和即插即用的連接方案正是為了做到這一點。與此同時,未來智能物流的工作流程將更加靈活和穩健,因此會進一步提高對可靠性的要求。對于像英特諾這樣能夠提供具備卓越性能的替代性解決方案的公司而言,這一發展方向有著積極意義。因此,我們持續推進實現所有產品模塊化和高品質的方針。然而,我們也在考慮使用專門傳感器來記錄產品的狀態數據,比如能夠預測維修和服務類型的解決方案。”
Ralf Garlichs博士表示,對于英特諾公司而言,抓住新型生產力改進機遇尤為重要。“連接我們價值鏈中的所有工作流程肯定是相當有前景的。英特諾也做了相應的 IT 功課:過去幾年,我們在全球基于 HANA 所建立的 SAP 基礎架構正成為相關應用的基礎。英特諾在生產中引進了集成網絡和工業機器人,并基于測試進行評估,它們構成了英特諾的工業 4.0 時代。然而,雖然討論了這么多數字化和自動化的內容,我們卻不可以忽視員工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只有那些能夠將員工與這場模式轉換相結合的公司才能夠完全掌控未來成長的技術潛力。培訓和發展項目(如英特諾學院開展的項目)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