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一項調研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歷經10年快速上漲后,至2016年已經達到2005年的3倍,超過巴西和墨西哥,并且迅速趕上希臘和葡萄牙。報道稱,迅速上漲的工資收入說明中國制造業工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就業機會可能會從中國流向工資水平更低的其他國家。
這項調查是由研究機構歐睿國際提供的,數據表明,2016年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小時工資是2005年的3倍,達3.60美元,已高于除智利以外的任何拉美大國。而同期巴西制造業的時薪從2.90美元降至2.70美元,墨西哥從2.20美元降至2.10美元,南非從4.30美元降至3.60美元。而近年經濟快速增長的印度,制造業工資自2007年以來也一直陷于停滯,徘徊在每小時0.70美元水平。
《金融時報》引用晉新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查爾斯·羅伯遜的觀點認為,中國在提升制造業從業者工資收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國正在趕上西方水平,而其他這么多新興市場做不到這一點”。標準人壽投資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亞歷克斯·沃爾夫也認為,“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工資水平出現爆炸性上漲”。
快速增長的人工成本,也引發產業海外轉移的擔憂。快速上升的工資水平也意味著,中國可能開始讓愿意承受低工資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奪走一些就業崗位。但歐睿戰略分析師歐魯·莫修丁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她認為實際上中國工人的生產率水平比工資增長得更快,制造商仍然獲益于在中國開展經營。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對國外廠商落戶中國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制造業勞動成本的上升,確實使得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流向海外。而周邊國家正紛紛出臺優惠措施吸引外資,中國面臨的競爭在加劇。但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生產配套能力,這些使得一些企業不能隨意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