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江
一篇富有文化色彩的作文,可以迸發出考生胸中的激情,可以表現出考生深邃的思想,可以激發起閱讀者對審美的共鳴,可以使閱卷老師感受到考生的深厚的文化積累。
在寫作時,如果把話題放到一個廣闊的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去審視、對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從文化的角度闡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時代,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真善美,或是直接敘述文化名人的言論、事跡,顯示文化積淀,這樣的文章,也就多了一份文化的韻味。愛默生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加里寧說“我們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氣一樣”。我們的作文也需要文化的韻味。
一、以典雅的語言顯示文化韻味
典雅的語言指的是我們的作文語言具有優美而不粗俗的特點,“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語言要求我們的文字具有古典語言的韻味與雅致,讓人讀起來能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高度融合,從而讓文章顯示出作者較為深厚的學養。
2013年高考例文片段:
但是悟不到這一點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驚擾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個愛美之人的神經。當“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感傷在七彩霓虹的逼視之下無所遁形,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聲驚到九霄云外,當“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深情被汽船的鳴笛聲掩蓋成輕得聽不見的嘆息……美呢?
該段文字即以排比的句式,融合了三句古典詩詞,以整句的形式、優美的語言讓人享受深厚的語言學養。
二、用文化素材展現文化韻味
1.巧用文化人的語言
文化人的語言,更具文化的韻味,巧用到文章之中,自然也讓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韻味。
《非寧靜無以致遠》例文片段: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因而真正的寧靜是內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于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內心寧靜便能于車馬喧囂的繁華都市有一個寧靜之所。
林徽因這樣的文化人自然而然地從精神層面從內心深處解讀了“真正的寧靜”;文化人的語言,自然而然有一種典雅的語言特質,而使語段更具文化韻味。
2.多用文化界的逸事
充滿文化內涵的文章,以文化名人的事跡或言論,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淀,以文化的智慧表現真善美,讓作文的鮮花,散發出文化的芳香。
2013年高考作文片段:
世人觀兵馬俑,往往感嘆其規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并不總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在剛出土的時候,它們色澤光鮮,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讓人屏息的蝴蝶。然而,人們的驚嘆和艷羨的目光驚擾了那華美的色彩,一夜之間,彩色盡數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與遺憾。一連挖了幾個坑洞,一邊收獲了幾萬聲嘆息。終于,科學家們放棄了發掘,像失落的旅者們一樣,默默地退出。何必發掘呢?與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頓足于美的消逝,不如還美一個寧靜而適宜的棲身之所——我們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黃土下,有一群美的精靈。這就夠了。
《非寧靜無以致遠》作文片段二:
前段時間,于丹北大被嗆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靈雞湯”后終于被人轟下臺。這似乎很意外,可是卻又在情理之中。當年的于丹用心靈雞湯撫慰了無數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來她不斷商業化,只加湯不加料的“心靈雞湯”讓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為美麗的蝴蝶被人發現時,不懂得如何退居深處,如何來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們反感,最終失去成功。
與她不同的是,紅學癡儒周汝昌盡管著作等身卻仍躬耕于紅樓中;“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楊絳先生從不開作品交流會,永遠都是默默關注這個社會。大師尚且如此,而我們又有何驕傲的資本?我們又憑什么藐視一切?我們又怎能不屑那一顆寧靜之心?
文化界的閑情逸事,娓娓道來,本就吸引了讀者,又加了一份濃濃的文化韻味。
3.善用文化經典中的素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文化學者于丹說:真正的文化經典,都是那種可以無比深刻,但也可以無比簡單的東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內涵,簡單是它的表面形式。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根本而有效的獲得途徑是通過吸納經典造血長肉,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濃厚的書卷氣,最后達到“郁郁乎文哉”的境界。
作文片段欣賞:
作家畢淑敏曾說:“生活如同桑葉,需反復咀嚼才能釀出亮晶晶的作品來。”不經歷生活的磨練就難以釀造好的作品。記得前些日子所閱讀的野夫的《鄉關何處》,里面對江河對母親對家鄉的追憶細致的刻畫飽含深情的懷念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讀者體味杜甫那句“故人日已稀,訪舊半為鬼”的人生況味。如此真切,只是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到魯迅的《一件小事》再到余華的《活著》,這些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在經歷生活“門檻”的檢閱之后,將“小我”哀嘆時運不濟提升到“大我”憐憫眾生的高度,從而用筆觸及人的深處,以“龍”的責任感和尊貴感繼續自己的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十部名著,已成了學生的必讀篇目,高一考名著,高二考名著,高三的文科學生,把閱讀名著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很少有學生在作文中用到了名著素材。食而不化!名著,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也應融化在學生的習作之中。有人說一部《紅樓夢》,涉及到各個領域;我想說,一部《紅樓夢》,可以為大多數的作文題目提供素材,遺憾的是學生用到的實在太少。
還應值得一提的是,課本中的文本,平時訓練的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材料,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我們有責任喚醒積淀在學生記憶深處的素材。
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到經典應該是“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的作品。“種子”不但擁有豐富的生命信息,而且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把文化經典的生命力融化到學生的作品中,也就煥發出文化的生命力。
三、以文化主題展示文化韻味
作文,在充分肯定人文歷史的同時,要觸及生命的意義,追尋人生的價值,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在精神的漫游中獲得人格的滋長,閃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
借助文化的力量,反思自身,審視社會,并從而調整個人和社會的道德失范,文化也就在作文中有了鮮活深刻的現實意義,文章展現了文化認知,文化內涵更為深刻,文化思考更為厚重,乃至于“開始構建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請看2015屆高三南通市一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鯉魚們都想躍過龍門變為龍。可是龍門太高,只能望而興嘆。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龍門高度。佛祖被感動,降低了高度,每條鯉魚都順利躍過,實現了夢想。但它們很快發現自己沒有了做龍的感覺。
作文審題后,可以通過“聯”的方式對接現實。“聯”向何處?“文化”是“聯接”的好方向。本題作文中,鯉魚躍龍門降低了高度,由此有同學“聯”向了現實生活中的文化降低了高度,有同學“聯”向了文化界的“作家”的門檻降低了,有同學“聯”向了文化的水位線。平臺不同,高度也不同,站上了文化的平臺,自然也就讓文章的立論有了高度,說理有了文化的韻味。
附三篇作文的開端:
莫讓文化低了高度
佛祖降低龍門高度適應了鯉魚,致使“龍”變得泛濫,進而使龍不成其龍了,由此聯想到當下的文化,不也因龍門太低而失其本真嗎?
文化是社會精靈財富的結晶,是對人類的一劑精神補養品。陽春白雪自是甚佳,下里巴人亦有妙處。但如果一味讓文化作品俗下去,低下去,讓文化的門檻低下去,讓低俗文化跳進去,傳播下去,那文化之美自是沒了吧?文化作為龍的感覺自是沒了,只能是魚兒般平庸下去,低俗下去,中國文化想以龍面示人還是想以魚面示人,其選擇自是明顯的吧?
“門檻”去哪兒了
如今,“作家”泛濫成災。
縱觀當今文壇,作家這一頗具人文情懷和詩意生活特質的職業,在中國傳媒業娛樂信息文化的鼓動下儼然成為熱門職業。
許多懷揣著“文學夢”的年輕人,提筆作詩希望自己這匹“千里馬”遇上伯樂,從而輕輕一躍從“鯉魚”變成“龍”。而我們的刊物雜志出版商似乎為了助燃文學熱情,在“感動”之下逐漸降低了對文學作品審查的門檻,讓一個個未經世事的年輕人陡然間就擁有了“新銳作家”的桂冠。
守住文化的水位線
近日,北京的某地標式書局被曝光有劣等書籍報刊上架的現象。其中不乏各類風靡少男少女的網絡玄幻、言情,更有缺乏品味、滿紙奢華金迷的所謂時尚雜志。
此聞一出,整個文化界不禁嘩然,這些地標式書店應是商品文化、厚重文化的匯集地、傳播地。怎能任由不合格甚至低劣的庸俗文化混雜其中,實為鯉而妄稱為龍呢?
四、以基于文化的思辨凸顯文化韻味
很多作文往往是李白、杜甫等一串文化名人的名言名篇,卻忘了發表自己的觀點。無我之思的文章沒有真智灼見,沒有真智灼見也就沒有了靈魂,筆下的文化素材只能是有源而無流,是死水。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經典,但更要勤加思考,參照比較,消化吸收,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從心所欲。如果不從思維和思想方面提升自己、豐富自己,而是一味尋章摘句、操練所謂技法,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沒有思考與心靈參與,即使有較多的文化素材,也只能是堆積了文化。荒蕪了個性。
所以,不僅要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素材,更要讓學生學會基于文化的思辨。
看如下幾段學生習作: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正式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并在晚宴中致辭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我們這個時代,為了有用,人們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轉換為可以兌現的價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場占有率、影視收視率、考試成功率、升官發財率等等成為衡量有沒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標準。功利主義、普遍的金錢焦慮正滲透社會的各個角落……
沒有了步行綠道、街心公園與市民廣場的城市,不值得留戀。沒有了大學、博物館和音樂廳的城市,是否還會存在,都是個問題。國內許多城市都醞釀把大學遷移到郊區,騰出市中心的黃金靚地大搞房地產。如果沒有北大清華的學術滋養,中關村是否還是中關村?沒有藝術家的創造力,798只是個旅游區。(《有用與無用》)
是的,古城墻有什么用?博物館有什么用?市民廣場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關村某大廈上看見好大一片空地,急囑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說:那是北大。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喬萬尼·波特若如此定義城市:“城市被認為是人民的集合,他們團結起來以在豐裕和繁榮中悠閑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但在中國市長們的規劃之下,城市只是摩天大廈與地標工程的集合,人們只配在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中度過余生。(〈有用與無用〉)
反觀當今,當郭敬明充滿早戀、貪婪、頹廢的作品發行時,當韓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論風生水起時,當當時明月的著作爆棚時,當馬諾、芙蓉姐姐在網上受到熱捧時,誰能告訴我,我們那一顆寧靜的心在哪里?我們現在許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從而變得瘋狂與驕傲,變得目空一切。(《非寧靜無以致遠》2013)
文化是基礎,基于文化的思辨,才能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見,才能閃耀自己獨特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是文化的升華,從而讓文章更具文化的韻味。作家馮驥才先生說:“我喜歡這樣——在生活與文化深深的肌理里感受、思考和工作”。我們需要在文化中感受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