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筆者曾參加江蘇高考閱卷,發現點開有些學生的試卷,一股陳腐味撲面而來,一些學生只知道在“故紙堆”里找東西,司馬遷被宮刑了千萬次,屈原跳江了千萬次,項羽自刎了千萬次……有限的老素材被反復咀嚼,讓人很是乏味,沒有任何的時代氣息和活力,這樣的作文怎么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而那些既富有激情,又充滿理性的觸摸社會脈搏的“時鮮”作文讓閱卷老師拍案叫絕。筆者試圖以江蘇高考新材料作文題型為例,在本文中探索“時評味”高考作文的寫作準備和基本技法。
一、寫作準備
(一)明了“時評味”的基本特征
時評指對新近發生的一些事發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文章樣式。講究“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說理性、思想性 ”。主要是從具體的事件,聯系到它產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質和意義、影響。具體表現為五味:
(1)話題要鮮。特別講究時效性,選取最新穎、典型的材料。
(2)論據要雜。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文學歷史、生活百科各類材料都可以選用。
(3)觀點要辣。具有深刻的思想,鮮明的立場,甚至辛辣的諷刺。
(4)語言要趣。幽默風趣、寓莊于諧,甚至嬉笑怒罵。
(二)建立高質量的“時評素材庫”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平時關注時事以及社會熱點,并對這些素材進行篩選,學會使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材料,提煉出適用材料的話題,平時用“片段訓練法”就時事材料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多角度評論,論證不同觀點。我們可以用以下形式的小卡片對時事素材進行積累、整理、運用。例如:
【事件】
1月22日,陸毅的妻子鮑蕾在微博曬出了女兒貝兒參加幼兒園的感恩活動的照片。照片中,陸毅與鮑蕾身穿傳統的中式服裝端坐于前,貝兒身穿紅色小旗袍跪拜父母。
【時事評論背景】
近年來,感恩教育性質的講座不斷出現在校園。學校一般都組織成百上千的學生和家長參加,在現場講師煽動性和鼓動性的言語刺激下,學生一邊抹著眼淚又一邊振臂高呼,在講師的發號施令下鞠躬、下跪,場面尤為壯觀。
【適用話題】
道德修養的養成 美德 教育的意義 感恩
【時事評論語段】
感恩不應該過于夸張,應該顯得樸實、真誠;不應該淪為一時的表演,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應該持久而純粹。許多時候,感恩不必拿到公開場合,也不必唯恐別人不知道似的。再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只要孝順何必下跪?如果不孝,跪有何用?父母與孩子本是平等主體,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并不需要一定下跪。缺乏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過度渲染下跪,只會導致孩子缺乏骨氣,染上俗氣。
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全班同學的個體小卡片進行整合,讓同學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開闊彼此的視野,形成一個有著“源頭活水”的時評素材庫。供全班同學取之不竭。
二、基本技法
筆者以《讀書滋養心靈》這篇作文為例,探尋“時評味”高考作文的基本寫作技法。
(一)簡評時事,引出觀點
最近資料顯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讀書55本,俄羅斯50本,美國44本,而我們只有區區4本,而且絕大部分是教科書和教輔。比較之下,不禁汗顏:我們讀書少得可憐!再捫心自問:我們可曾因為心靈需要讀過幾本書?
由面上的最新社會時事現象入手,體現“時鮮為王”的基本準則,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亮出觀點,新鮮而自然,給人以思想的沖擊與思考,耐人尋味。運用感嘆句、反問句點評,更能觸發閱卷老師的閱讀興趣,思維層次更高。
(二)推而廣之,分析原因
國人不讀書或許有諸多理由。政府官員無暇讀書,他們忙著各色應酬,忙著出國考察等政務大事;商人根本用不著讀書,因為中國是“市場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讀書是幾個錢?農民工讀不進書,他們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收入也很低,讀書對他們來說是極其奢侈之事。教書育人的教師恐怕也不怎么讀書,中學教師教學工作太忙太累,沒有精力時間讀,大學教師在為課題文章翻書、查書。恐算不上真讀書。而真正的閱讀是超越功利的心靈閱讀,這樣的閱讀又是極少極少的,長此以往,我們的心靈缺乏“源頭活水”,也就成了一片荒原。
本段著重探究國人不愛讀書的原因。從官到商,到農民工,再到教師。議論面擴大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以上內容,可以看成是“與時事相關”現象提煉概括:由一個由頭,擴大到一種社會現象。逐層分析各行各業不讀書的原因,并指出這樣的現象最終導致的結果:我們的心靈缺乏“源頭活水”,成了一片荒原。從語言方面看,講大學老師只是翻書、查書,不是讀書。語言是辛辣的,但辣而有度。
(三)深挖本源,直擊本質
一個民族不讀書,這個民族的文化就喪失了獨特的個性,個人就會淹沒在茫茫群體之中。國人內心為什么就沒有讀書的渴望?我想了很久,大致想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人貧困久了,怕了,掙錢的機會一下子多了起來,大家一心忙著掙錢,忙著改善物質條件,就忽略了精神需求,自然不會靜心讀書。二是我們的傳統中缺少真正的精神崇尚。“學而優則仕”,讀書是為了做官,為了成為“人上人”,功利取向太明顯。三是我們長期的應試教育很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即使讀書,也是為應試做準備,還是把讀書功利地看成一塊“敲門磚”。并非用讀書來滋養心靈。
本段內容從歷史原因、國人心理、時代背景等方面進一步深挖造成國民不讀書的根源,深刻而透徹,充分體現了“評說當家”這一具體做法,為下文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足準備。尤其是三個層面的分析,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并非“就事論事”,而是能夠穿越具體的現象,直擊事情的本質。
(四)對癥下藥,提出辦法
一個讀書的民族將會越來越智慧,越來越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定會有著特別光明的前途。曾今有這么一句話:一塊地不長麥子,就會長滿草。人的心靈也是如此,如果不被優秀的文化思想占據,就會被垃圾文化思想占據。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不會獲得智慧和力量的,也不會讓心靈升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提升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同樣,讀書能提升一個民族的精氣神!
承接前文對不讀書本質的追尋,提出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用優秀文化思想占據人的心靈”“讀書提升一個名族的精氣神”,很有見地。
(五)引經據典,發出呼吁
想起了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有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的有擔當的人,內心應該是強大而充實的,而讀書能夠讓我們的心靈擁有力量,不再脆弱,如果你想讓你的心靈永遠豐盈,永葆青春,那就愛上讀書吧!
文章的結尾引經據典,在引用東林黨人顧憲成的對聯的基礎上,發出呼吁,顯得厚重深沉,文化底蘊十足,感染力很強。再次重申主題:讀書能讓心靈永遠豐盈,永葆青春。使全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以上筆者從寫作準備和基本技法兩個方面,對如何將高考作文寫出“時鮮味”,脫離“陳腐氣”,做了一點探索,意在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思考社會,跳出“故紙堆”的束縛,讓高考作文閃爍“時代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