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洪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其中素材的積累更是構建作文的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積累作文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豐富素材積累形式
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積累習慣,引導學生從多途徑積累素材。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隨筆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周邊的事物,深入思考,通過寫隨筆,更深刻的體會用文字記錄的樂趣,鍛煉學生情感表達的能力。教師在安排學生寫隨筆時,放寬要求,并且堅持批改隨筆,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產生寫作的動力,愿意主動積極的去關注生活,獨立思考,豐富學生的見識。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課前美文推薦,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準備,由于要在課堂講臺展示,學生比較重視,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先去閱讀和篩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見識,開闊了視野,長期堅持下來,會累積大量的素材,在思想構思方面也逐漸發展起來。并且通過將一些優秀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和教師一起欣賞,能夠吸收更多的想法和見解。推薦的文章可以是一些名家如余秋雨、周國平、畢淑敏等的散文,也可以是一些優秀的短篇等,學生通過相互分享,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積累自己需要的素材。同時教材也是很好的素材資源,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篩選的優秀文章,每一篇都值得去研究。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掘所學的文章,充分學習研究文章,從中提取出能夠應用的點。并且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來分類整理教材中的素材,如按照勤學、勵志、愛心、貢獻等主題來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靈活運用于寫作。
二、引導學生活用素材
學生在寫作時應做到能夠活用素材,如果在寫作中照搬材料,不進行相應的提煉和概括,寫出的文章就比較生硬,缺乏相應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分析一個材料時,能夠做到從不同角度進行概括和練習,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壓縮語段和概括內容要點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材料的總結和概括。并且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練習,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提煉方法,讓學生在應用材料時能夠緊扣作文的主題。如在積累課本素材的過程中學會鑒賞文字,并用簡潔的語言來總結梳理,勤于思考,做好相應的歸納總結,看什么樣的素材適合什么樣的話題,還可以對自己閱讀的材料寫一些讀后感、評論等,然后靈活運用自己積累的素材。并且教師可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活用教材素材。如在學習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感謝母親為主題寫一個小片段,讓學生自由發揮,并試著用學習過的教材素材來豐富內容。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充分應用剛學習過的教材素材,將其應用到小短文的練習中。
三、引導學生巧用素材
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去處理積累的素材,并巧妙應用于寫作中,實現平中見奇,達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應用創新性的思維去寫作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并且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樹立起創新意識。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逆向式思維訓練,如某節作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豬的叫聲”為例,來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豬的叫聲一般被認為聲音尖銳,難聽。通過逆向思維的方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豬的叫聲很響亮,有種催人奮進的感覺等。又如烏鴉,人們大多認為烏鴉代表著不祥、災星等,但通過逆向思考,就能發現烏鴉身上反哺的美德。通過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來寫作,能夠寫出更加新穎的內容。同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對素材進行取舍,可以讓學生多運用一些時事熱點,這些材料鮮活形象,能夠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如在寫一個題目為《路在腳下》的文章時,用“世上本沒有路,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路”來論證,不如用“洗腳女成為億萬富翁”的創業時事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在寫作時覺得有多個可以使用的素材,就應該結合題目和寫作要求來分析出最好的選擇,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同時要善于分析,積累的素材畢竟有限,而作文題目又五花八門,經常會出現素材不夠用的情況,此時的做法就是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素材的意義,將其巧妙應用于作文中,學會一材多用,充分發揮材料的價值。除此之外,還應善用簡述,有點材料內容很多,如果在作文中使用大量的材料,容易出現內容冗長的問題,對文章的結構造成影響。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應學會對材料去粗取精,合理應用材料,使其能夠為作文增色。同時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反思體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起著引導的作用,因此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導學生善從教材、生活、課外書籍等方面積累素材,充實自己的作文,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并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多思考感悟,練習通過合適的材料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到靈活應用素材。
總之,素材積累是初中作文教學的必要環節,教師應科學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并加以恰當的應用,充實自己的寫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