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豎笛是歷史悠久的木管樂器,其音色優美、簡單易學,是一種易于廣泛普及的樂器之一。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導下,將豎笛教學應用于音樂課堂中,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學校音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就豎笛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進行系統研究,以期為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參考。
關鍵詞:豎笛教學;音樂課堂;音樂素養
音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之一,也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音樂教學也成為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渠道。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作為素質教育重要渠道之一的音樂教學,其重要作用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如何在新課改以及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全面培養小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學校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也日益成為小學音樂教師關注的焦點。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課堂的樂器教學也隨之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小學中開展各種樂器演奏會給小學生學習音樂帶來無盡的樂趣,同時也會給音樂課堂帶來更多的生機。豎笛也被稱為直吹笛或者牧童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木管樂器,其音色優美,具有固定的高音,簡單易學,也因體積小而更易于小學生攜帶。1994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中小學音樂器材配備目錄,將豎笛正式列入中小學音樂教師配備的樂器。目前,國內很多中小學均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豎笛教學。因此,本文就豎笛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進行系統研究,以期為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
新課標明確強調:從小學三年級起,音樂教學應有“固定音高”的樂器訓練,以有效培養、提高學生對音準、節奏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強調3~6年級小學生還要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了解、掌握其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以使小學生樂于參與各種演奏活動;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曲。因此,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也很明確,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也明確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演唱和樂器演奏教學均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感受和體驗音樂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開展器樂教學更會對小學生的美育發展產生有效的促進作用與積極影響,同時也會促進小學音樂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研究發現,學習樂器三年以上的學生與從未學過樂器的學生相比,其手指靈活程度、聽覺辨識度等方面的表現更加突出;同時,其非語言推理能力也更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樂器的學生在學習、演奏樂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眼睛所看到的樂譜迅速反饋給大腦,大腦再發出指令,讓演奏者手指和身體運動更為協調,同時,演奏者的耳朵還要準確判斷樂器發出的聲音是否正確、優美。因此,樂器演奏的過程更能充分調動學生手、眼、耳、腦的協調能力,并且提高學生左右半球協調工作的能力,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大腦左右半球功能的發展。
人的審美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在生活實踐過程中的審美實踐逐漸培養出來的。人的審美實踐與教育方法、途徑有很多種,而音樂教育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徑之一。音樂教育家貝雷特·雷默提出:“音樂教育的基本價值是由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價值所決定的。”同時,審美功能還是音樂教育的首要功能,音樂教育也同樣具有教育、社會、創造、文化等功能;因此,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有機地將樂器教學融入其中,這對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審美體驗價值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恰恰體現了現代音樂教育的本體價值。
二、豎笛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
1.豎笛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豎笛教學對培養、發展小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創造力以及表現力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易于幫助小學生養成樂于親近音樂的態度,使之樂于終身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客觀而言,每個人不一定都具有好嗓子,但每個人均有享受美妙音樂的權利;若一個人的聲音天生“不好”,可以通過自己靈巧的雙手利用樂器來彌補聲音、演唱方面的“不足”。而易學、優美的豎笛,恰恰可以成為音樂課堂中一種彌補“先天不足”的樂器來幫助更多的學生愛上音樂、喜歡上音樂,并成為聯絡學生與音樂的紐帶,成為對學生進行音樂美育的教具。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開展豎笛教學,在科學安排豎笛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可以使學生科學地、有步驟地學習豎笛演奏的各種技巧,并通過學習豎笛的吹奏姿勢、用氣方法等系統知識,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初步掌握簡單的豎笛演奏方法,這對全面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豎笛教學,還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更加接近音樂,通過對豎笛的學習也能更加理解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與此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方面也有“一技之長”,這對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小學生在豎笛學習過程中,如,節奏練習、音樂基礎等均會對學生學習簡譜知識有一個潛在的推進作用,若音樂教師單單拿出樂理知識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小學生也不易集中精神去學習;若將簡譜知識與豎笛教學相結合,小學生在學習豎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對簡譜知識、樂理知識用心學習;并在豎笛練習時,也會因增添有趣的節奏伴奏,而讓更多的小學生體會到音樂樂感帶來的無限快樂;這對幫助小學生培養、樹立音樂學習信心均具有積極作用。
2.豎笛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也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有效性、享受音樂、體驗音樂的前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對演唱的興趣、對器樂的興趣等。豎笛因其入門簡單、演奏優勢等受到小學生的廣泛喜愛;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豎笛教學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另外,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它通過或悲或喜的節奏向人們傳遞著種種不同的情感;音樂也是一門聽覺藝術,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豎笛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多的、能夠使之注意傾聽、學習的音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豎笛的過程中可以放飛自己音樂的想象力,讓他們去想象、感受豎笛學習以及豎笛音樂作品賦予他們的各種情緒、情感,這既是增強學生音樂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小學生豎笛學習與其他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
3.豎笛教學有利于唱歌教學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嗓子比較嬌嫩,過多地唱歌練習易導致其嗓子處于過度疲勞狀態,而影響其聲帶的健康生長。而在進行豎笛教學時,可以通過豎笛吹奏練習實現音樂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能減輕學生的聲帶負擔;這既能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也能有效保護學生的聲帶。如,在進行唱歌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如,一組學生負責豎笛吹奏,一組學生負責唱歌,以此交替進行,這對提高唱歌教學的有效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音樂教學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伴奏或齊奏等來進行。而在二聲部合唱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則可以借助豎笛來引導演唱的學生,以此準確把握音準、音程,進而有效解決合唱教學中個別學生“串調”的教學難點。如,將學生分成兩組,先分別用豎笛吹奏兩聲部曲譜,然后再進行合奏,讓兩組學生相互聆聽,再把合奏過程中的感覺“遷移”到合唱中;合唱時,音樂教師可以安排每個聲部指定一部分學生運用豎笛伴奏,并交替練習;這樣一來,既強化了小學生在二聲部合唱學習中的協調感、節奏感和聲感,也培養了小學生對合唱的學習與演唱興趣,最終實現了提高唱歌教學的有效性。
另外,音樂教師在唱歌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豎笛的作用,大膽將“器樂”與“聲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也可以讓學生嘗試不用老師或多媒體的鋼琴伴奏,而是學生用豎笛給其他學生伴奏。這種形式的音樂教學,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還可以展現音樂課堂教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豎笛演奏技巧的基礎上,也能教會自己唱歌;這對有效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學習音樂的興趣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全面提高唱歌教學的有效性。
4.豎笛教學有利于學生欣賞音樂
音樂欣賞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教學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地在音樂的海洋中不斷進行自主探索。因此,音樂教師在開展豎笛教學時,應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并就其豎笛的學習、領悟、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音樂作品欣賞內容,以便讓每一名學生均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不斷提升與發展。如,進行《茉莉花》豎笛演奏賞析時,首先,立足基礎教學,讓所有學生去欣賞《茉莉花》,并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豎笛演奏;同時,音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情,播放不同地區的《茉莉花》,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不同韻味的《茉莉花》的了解。其次,實現拓展教學,在學生學會演奏《茉莉花》的基礎上,還可以對豎笛演奏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指導該曲的演奏技巧,以提升其演奏水平。再次,實施開放教學,音樂教師應引導、鼓勵學生上臺進行演奏,使其在展現自己豎笛演奏技巧的同時,也可以獲取更多的演奏體驗、成功體驗,這對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具有積極作用。類似這樣的豎笛欣賞課,很多學生既學會了更多的豎笛音樂知識、演奏技巧,也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與鑒賞能力;同時,也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來進一步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以及自我展示熱情,并在學生切身體驗音樂學習成就感之余,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對豎笛和音樂賞析的感受進行探討,從而幫助學生提升欣賞水平;這也更利于小學生迅速將音樂學習興趣轉化成音樂學習的內驅力。
5.豎笛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學課堂實施豎笛教學的過程中,既可以幫助小學生了解、掌握有關豎笛的音樂知識,也會不斷增強其音樂素養。同時,豎笛的合奏教學還可以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進而增強小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精神。另外,通過這樣的合作演奏,還會激勵一些學習不佳、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使之在合作學習中不斷增強自信心。如,教師在教授歌曲《牧童之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唱譜練習,待學生能夠熟練唱譜之后,再結合豎笛演奏進行練習;那些單獨練習效果不理想的學生極易產生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心理,若讓其與大家一起進行整體練習時,就會在整體練習中不斷進行自主探究,并找到方法,進而增強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即使是單獨安排這樣的學生進行獨奏,也不會產生害羞、怯場等問題。另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將唱歌較好的學生組成演唱組,將豎笛演奏較好的學生組成伴奏組,讓他們一起演唱《牧童之歌》,這樣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演唱、演奏興趣,同時,他們在彼此的合作中也能準確把握該曲的合作技巧。
三、實施豎笛教學的有效途徑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開展豎笛教學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通過實施多元化教學來切實提升豎笛教學的有效性。
1.重視音樂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法國作曲家梅西安曾說:“當我聽到一個和弦的時候,我能看到它的顏色,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在腦子里……”研究發現:人們對一首音樂作品產生“好感”通常要經歷:聆聽音樂→產生聯想→情感共鳴→感知作品的過程。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在完成豎笛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當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不斷對學生開展音樂欣賞、豎笛演奏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對音樂、對豎笛學習的體驗與感受。如,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豎笛音樂作品賞析或直接參與到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了解更多、更常見的演唱、演奏形式,使之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音樂藝術的表現特點;同時,也可以通過豎笛名曲的賞析讓學生感知不同的豎笛演奏技巧、音色特點以及豐富而多變的藝術表現力,這也是提升學生音樂感受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另外,音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即興表演以及豎笛獨奏等活動,在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對音樂感知與審美能力的交流,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不斷提升他們審美能力的良性循環。
2.差異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教師在實施豎笛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教學實踐活動和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豎笛學習成效進行差異化評價。由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天賦有差異性,這也直接導致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效不同。若音樂教師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那么對于“優等生”而言,始終都會被表揚、被獎勵;而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則將永遠與表揚、鼓勵“無緣”,甚至還會造成此類學生逐漸喪失音樂的學習興趣。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在豎笛教學中有機實施差異化教學與差異化評價。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立足于學生的豎笛學習情況、音樂知識,還要結合其音樂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學習興趣與熱情等,對每一名學生進行差異化評價和某一階段的整體性評價。另外,音樂教師還應對學生的豎笛練習情況、練習內容、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應采用統一化、模式化的評價用語(如,進步很大、很優秀等),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音樂學習態度等運用不同的評價用語(如,你在音樂節奏方面很有天賦或潛力,但仍需在音階、韻律處理方面努力等)。這種差異化評價,既能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長處,并找出自身的不足,這對促進豎笛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也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豎笛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唱歌教學、音樂教學,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但音樂教師在實施豎笛教學時,還要為學生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學習音樂的興趣之橋,以此來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創造性;同時還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這對促進學生音樂素質、審美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蔡夢,蘇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宗宇暉.淺談小器樂對中學音樂課堂歌唱教學的作用:觀深圳市羅湖區“尤克里里走進課堂”研討活動有感[J].黃河之聲,2015.
[3]鄭莉.初中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