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梅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擺脫“苦作”,變為“喜作”呢?筆者進行了一些小探討。
一、習作動力系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在任教一年級漢語拼音時,我就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教學字母P時,我讓孩子們從讀P到音節PO的四聲說詞語,再練習說句子,再結合課本說圖。當字母學完時,我帶領這孩子們到生活中去找字母,我們再動起小手用橡皮泥,用樹枝,用長線做字母,拼音節,說句子。孩子之間交流自己的發現,他們總是樂此不疲。當拼音學完了,我們的每天的作業就是用拼音寫5個詞語(動物、文具、交通工具),5個句子(你看到,想到的,做到的),比如小鳥在飛。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 。日復一日,循序漸進地,孩子們大膽地表達,從學字母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學母語。潛移默化中,孩子已經開始前行在習作的路上,雖悄無聲息,但興趣盎然。
習作興趣固然重要,但比它更要的是寫作意志。要有一個長效的維持學生的寫作興趣的動力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從一年級下學期,我們每個孩子都有一本寫話本子,每篇我都會認真批改,小孩子對長篇大論的點評不感興趣,但對標識符號感興趣。于是,好的字眼我會打個五角星,好的句眼,我會畫波浪線,我會給予各種級別的貼畫。一個周末統計一次,到我身邊來換小禮品。三年級時,我便改變成等級評獎制度,如果在我們班刊上發表一篇作文,或者在平常的習作中一次性獲得5顆星的,就可以發一張紀念卡,三張卡,可以換“作文新苗”的稱號,四張卡可以換“作文小能手”的稱號,五張卡可以換“班級小作家”,六張卡換一張“免做回家作業券”,在各種報刊刊登發表的,可以換“免考單元測試”,也可以購買一張“抽獎”券。四年級、五年級我們開設了孩子們自己感興趣的微型小說,四年級我們是分校園篇、家庭篇、社會篇;五年級我們有魔法少年想象篇、那一份份感動生活篇、走進大自然探索篇、大腳丫跳芭蕾 故事篇;是在習作本上獲3顆星的孩子才有機會撰寫微型小說,凡是寫了微型小說獲三顆星的,獲免考券。
作家成功的兩塊金表是:一叫表揚,二叫發表。因為表揚從此愛上習作。表揚是講評習作課的第一手段。盡可能多的表揚孩子不放過每一個標點,每一個字眼,每一個詞眼。這樣每個孩子努力一下都有可能收到表揚。表揚、欣賞成了孩子愛上習作的內驅力。發表,將自己的文章刊登在各類雜志時,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孩子們手捧編輯部寄來的樣刊時的,激動與自豪的樣子,著實惹人喜愛。
以上,我把它叫作習作動力系統,我一直在潛行著,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孩子們的寫作熱情。我就是這么一路走來,方向沒錯,剩下的,就是不停地走。
二、習作總動“源”
興趣有了,可是關鍵是解決學生寫什么的難題?為此,我想方設法“廣挖源頭”,為學生積極創設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我們都知道語文課本、閱讀課外書都是習作的源頭。然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的枯燥單調特征,每天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怎會妙筆生花呢?為解決習作源頭問題,我思考并不斷實踐著。
1.以活動為源頭
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情境活動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激起想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和創造。情境活動的設置是誘發學生體驗、激起學生寫作欲望、調動學生習作興趣的最佳平臺。
每個周末,我們都有一個活動實踐作業,就是為了豐富孩子的家庭生活,關注他們的生活體驗,生活素材的積累。比如家庭辯論賽,親自下廚做一道菜,家庭合作篇(和家人完成一次合作),我來當回小師傅(教會某某人一本領),我來幫個忙(幫忙家人做件事),盲人小體驗,我家節約小妙招,我賺的第一筆錢(讓孩子撿垃圾再去買垃圾),我與我的小寵物,我給媽媽小驚喜,我收集的石頭樂,我的剪報,家庭情景劇表演,微視頻等……孩子們都通過微信群上傳與老師與全班同學共享,那份共享的快樂,那份多種角度培養孩子,看著孩子成長的高興,是無與倫比的。其實這不僅僅給孩子一個很寬松的體驗與學習平臺,更給了孩子與家長的密切交流的機會,更是多種角度欣賞著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成長的自信與快樂,更提供了習作的素材之源,讓孩子樂于表達,愛上寫作。
2.以生活為源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實,生活處處是習作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就是兒童習作的源泉和土壤。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都會成為我停下課的理由,觀雨賞雨寫雨;兩只不速之客——青蛙意外來到我們教室,我們會舉行觀蛙,逗蛙,讓兩只蛙比賽跳遠,比賽跳臺,最后放掉青蛙,對遠去的青蛙送去真摯的祝福。一只躺在教室地上的飛燕,從觀察尸體,到猜測死因,到習作《那只可憐的飛燕》;從一瓶潑灑在地的墨水瓶,從兩只流浪貓,從闖入教室的那條蛇,從闖入教室送鋼筆的風塵仆仆的孩子媽媽……這些都是生活最好的素材。教師如果善于發現與捕捉,不僅讓學生有 話可寫,而且寫的深切,更實現了讓學生易于動筆的目標,從而逐步培養孩子的積極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觀察生活,細心積累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孩子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長期的訓練,讓孩子們明白,寫作是生活的一種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習作就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話語,寫真實的生活。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潤物無聲地引領孩子們一步一步地走向習作的世外桃源,開啟他們的“喜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