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適用范圍:小學中高年級
理論依據:
錢理群先生非常明確地提出:“隨筆是從心底里涌出來的。它所要述說的是刻骨銘心的個體生存體驗,是只屬于自己的‘個人的話語。”正因為隨筆在寫作時間、寫作地點、題材選擇、篇幅長短等多方面不受約束,與課堂作文相比有較大的自由度,因此,能夠成為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寫作題材的重要途徑。
正文:
那么,如何開展隨筆教學來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寫作題材呢?
一、隨筆興趣的切入:借課文“詞句”開拓“我的視角”
文章中好詞佳句、富有新鮮感的詞句有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句段或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了解,并結合實際訓練學生現學現用詞匯、句段的能力。如,模仿《林海》想象和現實比較方式,寫《游湛山寺》開頭:以前,我以為湛山寺雖是古時的廟宇,總不會有現代摩天大樓的雄偉。百聞不如一見,這次我親身來到湛山寺,望著高高的紅墻,踏著已陷入地面的青磚,才感覺到湛山寺的雄偉壯觀是現代摩天大樓望塵莫及的,不愧為明清兩代的廟宇,氣勢與眾不同。
另外,北師大版教材到了六年級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每篇文章的最后留有一個“我的視角”,供學生寫出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所思所感。而這就恰恰符合了隨筆的特點:哪怕是一點思考、一點感受、一點閃光的意念都可帶到文章中去。以此,學生可以進行自由表達,既能再次對課文含英咀華,又能寫出自己的思想感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所以,教師在引導之初,可以先按圖索驥,引導“丁丁”“冬冬”的話來進行鋪墊,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然后通過當堂寫、當堂評、當堂鼓勵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學生非常認可這樣的隨筆模式。因為它的字數較短,表達形式活潑,師生反饋直接、形象,往往一些后進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發現: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確實有了較大提高。用隨筆的小成功,換來習作的大成功。
二、隨筆內容的延伸:通過親歷體驗,積累寫作題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怕作文的原因:首先來自于他們的畏難情緒。從語言訓練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學生缺少的是親歷生活體驗的過程,生活中的點滴片段皆可文章。因此,在隨筆教學中,老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描述自己對于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真情實感。
例1.學生寫的讀書隨筆:讀《淘氣包馬小跳》有感
昨天下午,我讀了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感到十分暢快。讀她的書是一種享受。在她的故事里,你可以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那是想象的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事都可能發生,并且它有一種吸引力,讓你看一眼就絕不放下。我在書店里坐了一下午,一直都是那個姿勢:捧著《淘氣包馬小跳》,盤腳坐在地上,一頁一頁地看。我那時感覺世界已經不存在,時間也停止了。我已經沉迷于馬小跳的世界了,他的魅力讓我如癡如醉。那個下午,我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這是從來都沒有過的,我覺得我不是用眼睛看完的,而是用身體看完的,故事里的事好像是我自己剛剛經歷過的。我佩服楊紅櫻,更佩服她的想象力。
師評:這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讀后感,更偏重于學生自身讀書時的感受,他的情感體驗很真實。這個學生是一個不太愛讀書的調皮男孩,在這本書中,他與馬小跳找到了情感共鳴,因此,這篇隨筆很生動、親切,讓這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例2.學生寫的人物隨筆:《搞笑的她》
我和她很談得來,也很玩得來,我們聯手“痛扁”了我表哥一頓,為此我被老媽“K”了,不過還是很開心的!哈哈!在與她的交流中,我發現她很活潑好動,有時還愛開幾個小玩笑,逗得我和哥哥捧腹大笑,我和哥哥都笑得喘不過氣來,可她卻不以為然,還一本正經地對我們唱了起來:“笑吧,笑吧,笑不是罪,你笑,我笑,世界才會更美好!”那滑稽、幽默、搞笑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
師評:這篇隨筆很簡短,但是對于人物的神態、語言刻畫得惟妙惟肖。通過這樣的成功例子,相信很多學生都能直觀地理解了,如何讓筆下的人物“活起來”:就是把當時發生的場景盡可能具體描述。
由于這些隨筆作品都是學生親歷后所寫,因此,讀來特別富有真情實感,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自然地養成了一種觀察、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變原來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成了生活的有心人,這才是“隨筆”帶給他們的最大好處!
三、隨筆習慣的保持:在欣賞與評價中快樂提升
我們在開展隨筆評價教學時,要遵循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可采用兩種方法評改隨筆。采用分組輪流寫隨筆的方式,讓隨筆本在各組內學生之間每天一次順次流動(以五人一組,每周流動一遍為宜),并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寫當天隨筆前,先對前一天同學所寫的隨筆進行點評、打分。很多孩子在給別人寫點評時,會非常認真地指出他的不足且語氣委婉,使他人非常容易接受,這一點就比以往我的評語有許多人情味。
總之,隨筆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有其特殊的功能,它的訓練可以靈活地與閱讀、生活相結合,并通過評改實現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心靈互通,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利用“隨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習作策略!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