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露萍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控制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反饋的重要途徑。它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的課堂提問能給語文教學注入活力,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提問 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變得非常重要。提問可以帶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以達到新課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容易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要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必須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
一、根據教學需要,把握提問時機
中國古代教育教育家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準提問的時機。若課堂中隨時發問,就很難取得“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高質量的、精彩的提問,都出現在問題的關鍵時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的思維,才能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頓悟。提問的時機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與需要而定,要在對學生、對教材胸有成竹的基礎上來定。只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才有藝術性可言,才能達到“余音繞梁、韻味無窮”的境界。
例如,在教學《陳毅探母》一課時,如果直接問學生:“陳毅為什么要為母親洗衣服?”作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一般只能根據課文的情節來猜測答案,但不能體會到陳毅對母親的愛。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自身引導,假設學生的母親病得很嚴重,問學生會不會著急,又會不會為母親做些什么?那么陳毅的母親病了,作為兒子又是怎樣的感受?這樣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能有效突破文章的重難點,生成精彩的師生對話,讓學生在頓悟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水到渠成。
二、把握教材重點,精心設計問題
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出發點就是每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性就是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兩部分。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不僅要考慮提問的目的,即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還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層次,對提問時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要有充分的估計,并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同時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學生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其中有“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若問:這幾句話表現了老天鵝什么精神?好的學生就容易回答,但有些學生理解就未必深刻。若教師改問:這段話中有兩個比喻句,第一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比?第二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為什么要這么比呢?這樣,通過精心設計一組從易到難的設問,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顯得容易多了。所以,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精心設計提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方能鼓起學生的自信心,才能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三、體現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以“考試成績”為核心,這樣就導致了在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優等生的發展而忽視了后進生的進步。其實教育應該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另眼相看每一位學生,而應該同等對待全體學生。而且,學生之間必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問題只針對某一部分學生而進行,那么,這樣的課堂必定是失敗的課堂、不成功的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就需要以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基礎,然后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進行。一般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設置具有啟發性而難度稍大的問題;對后進生則設置基礎性問題。
例如,在教學《問銀河》時,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提出了問題:“面對這么多奧妙,小作者都問了,銀河是什么?”因為這個問題從課文中能夠找到,難度不大;為讓基礎好的學生理解第一句話的含義,首先以問題“第一句應讀出什么心情?(急切的心情)”來進行引導。提問以全體學生為主,讓學生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區別對待的提問方式又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來回答問題,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效率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需要,把握提問時機;要把握教材重點,精心設計問題;要體現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運用這些策略,讓學生們愛上語文,并學會提問、善于提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人文素養,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輕松自如。
【參考文獻】
【1】吳天.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運用【J】. 才智,2015(01)
【2】齊麗.淺析小學語文提問的技巧【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3】許昕銳.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