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中++楊榮超++章月琴++周飛++吳雪彪++生冉++甄珍

摘 要:思想素質是學生學習進步的基礎,是求學的根本目的;身體素質是學生支撐學習的保障,是學習的基本保障。高等院校只有從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兩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教育的改革,為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優秀人才。
關鍵詞:思想素質 身體素質 教學改革 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b)-0121-02
素質教育意在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求知、辦事。我國大多數高校往往對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學生未來社會生存的依靠,而忽略了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培養[1]。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改革既是國家發展的要求,亦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大學生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效果和質量,只有培養出具備健康思想和強勁體魄的接班人,才能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需求[1-2]。
1 素質教育現狀與原因
當前我國大學生素質狀況喜中有憂。大部分學校較為重視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認為這是未來謀生的重要手段,一定要學好,因此學生的專業素質普遍較高。然而,高度重視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卻忽略了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學生心理問題和身體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1.1 思想素質現狀與原因
現今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受到多元文化及各種新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越來越關注,這些新問題、新矛盾錯綜復雜、互相交錯。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素質與多元文化背景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出現了針對性弱、實際效果比較差的狀況[2]。究其原因,是家長們大多希望通過上大學實現讓子女“鯉魚跳龍門”的愿望,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的思想教育。這種偏差的心理對整個社會的教育價值觀造成了巨大影響,導致現在高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的唯一標準仍然是考試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思想素質的教育。另外,由于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學生自己也不太注重思想素質的提高。導致整個教育體系都沒有形成育人為本、德才雙修的根本觀念[3]。
1.2 身體素質的現狀與原因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素質不行,學生便不能承受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負擔。在當代高考體制中,并沒有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考察,因此學校相關部門不予重視。是因為高校大學生自身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重視程度不高,普遍缺乏體育鍛煉。追根溯源,高校每年都在擴招,學校的體育設施、條件趨于緊張狀態,然而學校對體育的經費投入又過少,體育設施與學生人數嚴重失衡。體育教師對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體育教學內容和方式落后,不能調動大學生體育學習的熱情[4]。加上學生自身缺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多數學生在閑暇時間就是上網,他們寧可在網上購物、交友、聊天、玩網絡游戲,也不愿意抽出一些時間進行體育鍛煉[1]。有的雖然進行體育鍛煉,但缺乏堅持和自控能力,體育鍛煉效果不明顯。
2 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2.1 提高思想素質的措施
加強高校思想素質教育,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素質教育理念十分重要。首先要把學生作為主體,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觀察當前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可發現,高校教育系統在目標定位上出現了偏差,長期以來一直以是以傳授知識理論的方式來推廣思想教育,而忽略了思想素質的養成本質上應該是一種精神引導[2]。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不能僅僅依賴于在課堂上教,或是靠一些主題教育活動來造就,而是要通過日常的耳濡目染,在一定的文化教育環境中,不斷地熏陶、感染、體驗促成。如果僅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相關實踐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工作,不免走進教條主義、空講道理的“死胡同”。這種培養模式常常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教育效果、質量都將受到影響,具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3]。另外,良好的環境能極大地促進大學生的情操陶冶、心靈凈化及思想品德形成,因此社會和學校應為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提供一個美好、和諧的環境。各大高校要依法治校,在法律引導下制定相關政策,合理解決這方面的教育問題,并培養這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協調好各方面,為學生創造一個合理有序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學習、成長在一個紀律嚴明的氛圍中[5]。
2.2 提高身體素質的措施
首先,高校需要多途徑增加體育建設資金,按照學生需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創建良好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同時可增設一些學生樂于參加的新型體育項目,如攀巖、戶外拓展等。在健身咨詢、校園文化和活動組織等方面,也可以為學生身體鍛煉提供咨詢。只有擁有這些物質保障,才能為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奠定基礎[1]。其次,必須將健康教育滲透進高校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自身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力。教師在體育課堂上要向學生講授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增加學生對提高身體素質的認識。倡導健康的體育觀、生活觀,幫助學生樹立運動思想,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其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最后,大學生自身應提高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重視體育鍛煉。學生要正確認識對網絡的利用,養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觀和使用習慣。合理使用網絡,可以更深入地學習體育基本技能,得到在體育課上得不到的信息,突破傳統班級授課模式,不依賴教師的指導,以單獨或者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提高大學生參加體育課外活動的積極性[6]。
3 結語
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 高校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必須重視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培養。思想素質教育方面,應樹立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培養責任意識的觀念,啟發學生從新視角去看那些原來認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現象和觀點。引導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思維和行為方式[3]。身體素質教育方面,以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為中心,幫學生建立生命在于運動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高等院校只有從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兩方面兩手抓,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的教育改革,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為社會發展培育出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曼.當代大學生體育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究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4(12):83-85.
[2] 金建萍.多元文化中大學生思想素質養成的范式轉型[J].湖南社會科學,2012(5):62-64.
[3] 孫興民.素質教育是教改的戰略主題——評《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研究與探索》[J].出版參考,2014(22):38.
[4] 李海兵.終身教育與終身體育——關于大學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2(1):70-72.
[5] 田野.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路徑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5(8):30-31.
[6] 呂洪軍,張玉琴,關俊峰,等.淺談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素質缺陷及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9(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