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伍良
仁愛版Section A中有相當多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任務其目的在于模擬英語情景交際,通過大量的聽說訓練,促使學生提高口語水平并學以致用。此外Section A 還包含了整個話題的語法要素。如何利用好這些材料,幫助學生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教科書上給老師的建議中提到:教材不再是教師的“圣經”,要以學生為中心,開發學習資源,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學習資源,整合學習資料。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現略談一二以拋磚引玉。
一、精心備課,準確把握課堂教學主旨
教學主旨就是一堂課的教學中心,一切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它展開。它猶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缺了它我們就可能會不知所學所教,進而課堂教學就會出現主次不分乃至重難偏頗的課型。
那么Section A 的中心話題在哪呢?答案大多在課文的標題。如八年級下冊 Many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這個話題,圍繞著它就可以引出“what”和“how”疑問,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老師上課時,只是教單詞,然后根據1a 設計一些問題,進行播放聽力材料和問答,接著講析詞組、句型和語法,再通過work alone 做做練習。無疑,這是讓學生被動學英語,而不是圍繞一個中心話題,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大膽嘗試口頭實踐。
二、師者先行,課堂盡量使用英語授課
李陽瘋狂英語學習有一個理念:學習英語是體力活動,學習英語就是訓練口腔肌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練嘴”!因為英語是語言,語言是說出來的。
要求學生要開口,首先老師就應該示范。有些老師可能會覺得有點為難,一是怕學生聽不懂,二是怕自己說不好。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給學生營造一個英語會話氛圍,逼著他們去聽、開口,時間長了,學生天天耳濡目染,很快就會習以為常,況且口語也大多是取材于課本。正如教科書要求的,鼓勵學生開口、增強學生的信心是教師重要的工作。在授課中,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計簡單的口語化教學,讓學生反復接觸已學語言,并不斷嘗試運用。正如李陽贈給學生的誓言:I cant stand my poor English ! I want to speak perfect English !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學啟示。
三、創設情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新課標在樹立全新的課堂教學設計理念中提到:課堂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前我們重視認知教學,現在我們更重視情知教學。因此,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就是從“認知教學”到“情知教學”的一種具體實踐。它同時強調:教學設計要體現啟發式,活動的設計要體現知識聯系到重視人際交往的轉變,這樣設計會產生濃濃的教學氛圍,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
在教 Bicycles are popular 時,我問學生:Do you enjoy cycling?Why?Can you say some advantages of riding it?待學生列舉了一些之后,我馬上就說:Whats Darrens idea? Lets listen to 1a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接著我又用英文介紹騎自行車不小心會引發事故,再與學生討論:What should we do while we riding?之后,我又導出話題 :Whats Kangkangs idea? Lets listen to 1a …如此一來,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開口說話,把一堂課上活了。這些材料分散于對話、短文中,我把他們巧妙集中起來,讓學生去思考、發現,再用自己的語言能力表達出來。李陽曾說,學的是知識,講出來的才是能力。
四、多用媒體,拓展課堂教學的多樣性
利用課件、圖片等不但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和空間廣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動機、啟發思維和發展智能。同樣在教Bicycles are popular 時,為了導入課程,調查學生上下學方式,我特地在校門口拍了許多交通行為照片,上課時當學生一看到圖片中有他們的身影,課堂立刻充滿了好奇和笑容,學生思維也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播放聽力材料時,對話中往往人多且音調難辨,學生聽起來常常一頭霧水。這時,我就再播放一遍flash 動畫,從而提高了聽的實效。
此外不少老師抱怨一堂課容量大,往往上不完教學任務,解決這樣的問題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事先把一些板書內容制作成ppt,時間自然就多出來了。
五、活用教材,體現層次感和邏輯關系
重視教學思維的層次感和邏輯關系,是對整堂課教學重難點準確把握的前提下,敢于活用教材,依據自己的教學設想,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順序調整和結構性串聯,可以到達“快馬加鞭”和“靈活生動”的教學效果。為了上好Bicycles are popular 一課,復習時間狀語從句時,我特地把1 a 對話中未學的When I first arrived…引入,起到了“邊復習邊導入”的好處——以舊帶新。復習不定式用法時,我特意把1c 的句子簡化,讓學生用詞造句,并口語化操練,這樣既復習又教了Work alone 這個環節,也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感和前后邏輯關系。
又如在引導學生們討論完騎自行車的優缺點時,我對學生拋出一個話題:What did we learn today?Who can tell me? 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我把教鞭指向了黑板醒目的標題:Unit 6 Enjoying cycling,這時學生便有所感悟。接著我又問:“Can you say something or write a passage about it?”學生回想上課時談論騎自行車的情景,馬上異口同聲說“Yes”了。用一個標題,我把整堂課的知識串聯起來,也正體現了教學思維的前后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