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蘭
【摘 要】
小學語文是學生接觸漢語言知識最基礎的階段,也是一個學生對漢語言了解的一個開端,好的開始往往可以讓一件事變得容易起來,語文學習也同樣如此。同時,語文的學習還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好的學習氛圍中,才能更好地將課本中的知識融會貫通,除此之外,教師也能夠將自己的教學變得得心應手起來。本文就是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大背景,來講述一些具有實效性的課堂氛圍營造方法,從而起到教學交流與探討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氛圍 營造方法
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去積累一些詞匯和語句用法,以及通過對日常生活或課堂學習的觀察,來練就一個善于組句,善用詞匯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學習氛圍往往可以讓學生的這一能力迅速提升,并且極速的培養學生養成一個語文的基本素養。所謂出口成章,指的就是一個人對于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他對他所處的周圍環境的一個觀察和思考而得來的。而這也從側面表現了這個人所處的周圍環境一定是一個具有和諧、友好,讓人想要暢所欲言因子的一個空間。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將一個比較乏味的語文課堂加以色彩性的趣味性升華,也可以將一個較為封閉不自由的教室賦予自由、平等性的因素,讓學生能夠打開自己的身心,積極地投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之中。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多媒體是我們當下科技發展的一個產物,它通過強大的現代信息技術這一媒介,將全球各地的有效因素和信息連接在了一起。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夠做到古人所暢想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素養外,還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如對多媒體的使用。我們都知道,多媒體已經成功的融入進了教育領域,走進了學生們的課堂,學生和教師對于多媒體也不再感覺到陌生。善用多媒體教室已經成了當下考察教師的一項重要準則。多媒體走進課堂不是毫無理由的,它的聲效功能,視頻影像功能,就足以成為教學可利用到的資源和工具。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時,教師不妨將多媒體作為可利用到的工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課文《鯨》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來做一個圖文并茂的ppt,比如,課文中所提到的鯨的進化,鯨的種類,鯨的生活習性(食物、呼吸、睡眠)等,來作為ppt的制作框架,在選擇圖片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性的課文內容來加以選擇,比如說鯨的進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形狀,鯨在呼吸噴水柱時的情形,等,都可以作為教師繪制選擇圖片時,可以加以選擇的原材料。通過這樣的圖文并茂的ppt展示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都會被帶動起來,從而講一個具有學習熱情的課堂氛圍營造起來。
二、通過游戲教學來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游戲是適宜、貼切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的,他們作為心理認知還不夠成熟的兒童,對于一些激活他們大腦的游戲活動往往倍感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師在營造課堂氛圍時,就可以從學生的這一心理認知角度出來,將游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來設計一次與語文相關的文字游戲。在設計游戲時,教師不應是只為游戲而游戲,而更應該是力求做到游戲與教學內容相契合,從而讓游戲帶動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同時,游戲教學也是課堂氛圍營造可利用到的方法,它通過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和活躍分子來將課堂的學習氛圍帶動起來,讓學生不自覺的處于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之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竊讀》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喜愛讀書的人物形象,來組織一次名句接龍,教師要求學生所說出的名句都必須與求有關,而且最好能夠將該名句的作者提示出來,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窮(馬克思),等。
三、通過互動教學來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一定的互動可以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和肢體語言交流,從而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以及學生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一定的課堂的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打開封閉課堂的有效方式,教師在互動教學的這一模式中,往往起到一種引導性的疏通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不妨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亦或是無關的問題來與學生進行課前的交流和互動,以求達到一種課前的引入和課堂氛圍的營造的目的。我們都知道《桂花雨》是臺灣作家琦君的一篇代表作,課文講到了他最愛的花桂花,講到了他童年搖桂花的經歷,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來進行一些問題的提出,比如“你最愛的花是什么花”“是否吃過桂花”“提到桂花,你的第一認知是什么”等。
【結 語】
課堂學習氛圍是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反思和設計中去進行營造和構思的,學生只有在一個極具學習氛圍的課堂中,才能夠真正做到學好語文、愛好語文。
【參考文獻】
【1】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2】王廣.小學語文有效教學【J】.學習方法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