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卉
在小學階段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小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擅長形象思維,對于直觀形象的圖片以及文字理解比較透徹,所以在小學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記敘文,其中作者通過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主題,讓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進一步升華,不僅能夠深刻解讀文本的內涵,而且能夠在關注人物的過程中感受文本情感的溫度,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這也是記敘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一、了解背景,挖掘文本深度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記敘文的深度內涵,深入體會人物的形象特征,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創作的背景,讓學生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角度,讓學生在這樣的解讀過程中由表及里,深刻認識文本中豐滿的人物形象,最終實現對文本主題的深刻解讀。
例如,在教學《鄭成功》這篇課文的時候,在這篇課文中講述的是明清時期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并且致力于臺灣建設的故事,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鄭成功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初讀文本了解文本的梗概,然后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深刻挖掘文本的內涵。但是由于這一歷史史實和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小學生對于這一史實的了解不是很清晰,所以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于是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請大家利用課下的時間,通過查閱資料等方法對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然后我們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帶到課堂大家一起分享。”在教師的點撥和鼓勵下,學生們紛紛通過查閱書籍或者上網搜查等方式進行資料搜集,對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詳細經過以及歷史意義有了基本的認知,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文本的深度閱讀,這樣學生對于文本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讓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深厚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了深刻的體會。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幫助學生挖掘文本的深度,可以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背景資料進行適當地補充,這樣的做法讓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有利促進了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度,實現了記敘文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
二、推敲細節,領悟主題高度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鑒賞文本的能力,讓學生創造性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為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提供了可能,在鑒賞記敘文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文本人物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細節進行仔細推敲,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領會文本的主題。
例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中譚老師的形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細節描寫來實現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本中的多處細節描寫,然后體會其中的內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找到了文本中的細節描寫,例如有的學生找到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的描寫,對于里面的動作描寫印象深刻,其中使用的拉、撐、護幾個字用的非常準確,在學生深入體會的過程中學生們體會到這樣幾個細節性的動作描寫,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同時讓我們體會到在那樣的危機時刻,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平安,這樣的高尚品質不僅是譚老師一個人具備的,還有很多的老師都具有這樣的高尚師德,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與責任最深刻的含義,這就是文本的主題所在。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細節描寫仔細推敲,讓學生在品味細節的過程中體會到文本的主題,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記敘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人物的細節,認真品讀,這是領悟文本主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評價形象,升華情感溫度
在學習記敘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進行準確評價,在這樣的過程中升華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和文本人物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升華情感的溫度。
例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同學們,在這篇文本中主要涉及了兩個人物,那就是林沖和洪教頭,對于這兩個人物,你有怎樣的認識?你可以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人物展示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們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林沖是一個非常細致的人,例如,在和洪教頭比武的時候一眼就發現了對方的破綻,還有的學生認為林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僅僅三招就讓洪教頭羞慚逃走。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中人物進行有效評價,讓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有了清晰、深刻的認識,同時對于經典產生了強烈的閱讀興趣,同時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凈化,形成了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中記敘文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正確解讀人物的個性以及特點,這樣實現對記敘文的深度閱讀,構建高效的記敘文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