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2016年9月25日,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十二次學術雙年會在湖南長沙閉幕。據了解,此次會議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CSPE)、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辦,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協辦,湖南省醫學會、湖南省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專業委員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承辦。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黃從新教授出任大會主席。
據記者了解,在本次大會的開幕式上,黃從新教授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澍教授、歐洲心律協會前任主席Karl Heinz KUCK教授、亞太心律協會APHRS主席Wee Siong Teo教授、湖南省醫學會會長劉家旺教授、中華醫學會紀委顧法明書記等專家、學者出席并分別致辭。各位嘉賓一致表示,海內外專家齊聚文化古城長沙,充分肯定了大會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在心律失常診療領域的積極影響。隨后,專家們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9月23日,黃從新等多位專家圍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專一話題,還就參松養心膠囊的多離子通道和非離子通道整合調節作用機制以及相關的五大循證醫學研究和最新出臺的兩個中國專家共識——《房顫專家共識-2015》及《室性心律失常共識2016》作了系統的專家評述,進一步確認了參松養心整合調節治療心律失常新策略的臨床地位,并以此為契機,呼吁廣大臨床醫生和患者關注并重視相關對癥的傳統中藥在抗心律失常領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距離感悟先賢的思想和風范
作為電生理領域兩年一度的學術盛會,為何選擇長沙作為舉辦地?對此問題,黃從新教授感慨地說:“首先,這次會議是應長沙當地學術界同仁希望在長沙舉辦這次會議的熱切要求而落地長沙的。他們希望通過CSPE年會的舉辦,促進湖南省起搏電生理工作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希望湖南地區電生理從業人員能夠就近獲得更多的學術信息,足不出戶領略海內外專家學術風采。”
“更重要的是,”黃從新教授繼續說,“我是毛澤東主席的崇拜者,也是受毛主席思想哺育成長的一代人,所以我對毛澤東主席、對韶山、對長沙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長沙這片沃土是毛主席激揚文字、揮斥方遒的地方。在中國近代史中,湖南具有重要的作用。晚清的政界四杰有兩位生于湖南、長于湖南,一個是左宗棠,一個是曾國藩,他們都是晚清重臣。新中國建立以來,湖南出了三位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有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和胡耀邦總書記;出了三位開國元帥:賀龍元帥、彭德懷元帥和羅榮桓元帥。在十位開國大將中,湖南籍的就占了六位。所以,選擇在湖南長沙舉辦此次‘雙年會,既希望學者們能夠互相交流學術信息,也希望學者們能近距離感悟先賢們的思想和他們的風范。”
作為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黃從新教授無疑肩負著推動整個學科發展的重任。提到該分會近三年來取得的工作進展,黃從新教授謙遜地說:“在本次大會期間,我代表分會做了2014年到2016年的工作回顧報告。在這3年中,CSPE對提高與普及起搏電生理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提高領域。經導管消融治療房顫、裝置治療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衰病人裝置治療、心律失常的合理化用藥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次是分會面向基層開展了走基層活動。把學術影響力、學術思想、學術信息面向基層進行推廣。基層從業人員能夠充分理解和采用現代的、經過循證醫學證實、具有專家共識性的規范化的診療方法開展診療。代表性學術活動有極光行動計劃、百縣活動及各個新業務的走基層活動,包括到革命老區等。第三是加強了臨床研究。開展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是個國際趨勢,過去中國在這一塊做的少、做得不夠。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快速地在縮短和世界的差距。第四是加強了基礎研究。在基礎研究中間,我們發現了很多可以用于指導臨床的新理論、新認識。我們將這些研究結果回歸到臨床,用于指導臨床,在臨床中驗證這些研究結果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臨床中又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的理論,重新提出問題,再回歸基礎研究。這樣形成一個循環往復和不斷提高的過程。第五是培育了一代新人。從傳承的角度,無論是從行業傳承、技術傳承、學術傳承,學會都培育了一代新人。學會還成立了青年委員會,希望青年委員能夠健康成長,將來能夠挑大梁,將工作傳承下去。”
群賢畢至,縱議“心律失常”
談及本次會議的背景,黃從新教授介紹說:“作為我國心電生理和起搏領域最高學術水平會議,本次雙年會經過組委會精心籌備,為期四天的會議學術內容全面豐富,內容新穎多樣,大會設立了十余個學術板塊,包括冠心病心衰與心律失常、基礎研究、起搏器械治療、心房顫動基礎研究與臨床防治、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基礎與臨床防治、無創心電監測、介入護理論壇、新技術新業務、疑難心電圖及特殊病例討論、介入新技術手術演示等。會前開設基礎培訓課程,包含基礎培訓、心臟起搏器標準化隨訪培訓、心電生理和植入器械基礎培訓、心房顫動的導管消融培訓、技術員與護理專業臨床技能培訓等。”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會議上,黃從新教授作為首位演講嘉賓,系統介紹了目前人類對心臟整體電活動的認識。他表示,自1903年第一臺心電圖設備用于臨床記錄心電圖以來,到現今我們已經認識了心臟的基本構建、明確了心臟基因序列、確認基因轉錄全部組分、認識蛋白質編碼細胞代謝過程、探究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關系、闡述某些單基因疾病的分子基礎。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現今的研究以微觀為主,未進行充分整合,缺乏對產生微觀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的研究;由微觀推斷宏觀,缺乏整體觀認識;過分依賴動物模型;研究條件脫離人類心臟真實狀態;只注重某一層面、某一局部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指導臨床應用。
黃從新教授指出,目前人類對心臟整體電活動的認識包括:直接針對離子流的AAD(抗心律失常藥物)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率;射頻消融不針對心肌細胞的任何離子電流,卻可根治心律失常,提示心臟電活動發生在多個層面;離子流上游的調控因素對心電活動的影響不容忽視,從分子到細胞再到整體心臟的多層面認識心電活動是現代心電學研究可能獲得突破的關鍵;完善和加強人類心臟的研究,整合不同層面研究等。最后,黃教授呼吁建立心血管疾病的大數據平臺以及建立人體心臟標本庫,形成整體的研究觀,避免一葉障目。
黃從新教授進一步介紹說,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葛均波院士發表了題為“樹突狀細胞: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動脈粥樣硬化的精準治療”的主題演講。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澍教授運用詳實的數據,分析了中國心律失常介入診療的現狀并對未來提出展望。歐洲心律協會前任主席Karl Heinz KUCK教授詳細解讀了針對陣發性房顫患者的消融,比較使用射頻消融或者冷凍球囊兩者療效的最大規模臨床隨機對照研究FIRE and ICE試驗。此外,還有國內外專家就房顫患者的預防和治療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期待通過媒體的窗口呼吁臨床醫師和患者積極關注、預防和治療房顫。
黃從新教授還介紹說:“針對會議中的每個主題演講,專家們均給出了精準的點評。通過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近年來國內在心律失常基礎和臨床研究領域所取得的矚目成就,還薈萃了我國在心律失常診治、心臟電生理及起搏領域的豐碩成果,同時為廣大青年醫師提供了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
我們對中藥抗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性充滿信心
9月23日,在此次“雙年會”進行期間,黃從新、張澍、黃德嘉、華偉、曹克將、楊新春、廖德寧、鄒建剛等專家還就參松養心膠囊的多離子通道和非離子通道整合調節作用機制,以及相關的五大循證醫學研究和最新的兩項中國專家共識——《房顫專家共識-2015》和《室性心律失常共識2016》作了專家評述,進一步確認了參松養心整合調節治療心律失常新策略的臨床地位。其中,黃從新教授圍繞“輕中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博隨機雙盲臨床研究、曹克將教授圍繞“室性早搏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及專家共識” 、楊新春教授圍繞“陣發性房顫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及專家共識”、廖德寧教授圍繞“參松養心膠囊的自主神經調節作用”、鄒建剛教授圍繞“緩慢性心律失常及竇緩伴室性早博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作了相關的主題報告。
黃從新教授在報告中說,截至目前為止,參松養心膠囊已完成5個循證研究,其中包括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博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參松養心膠囊治療陣發性房顫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參松養心膠囊治療輕中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博、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緩伴室早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并被兩個專家共識——《房顫專家共識-2015》和《室性心律失常共識2016》推薦。他表示,從本次會議的反映來看,廣大醫學界同道對中藥抗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性充滿信心,因此,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要對此有足夠的重視。
張澍教授在發言中指出,目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總有效率僅為30%至60%。因此,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醫藥領域所關注的焦點。他回顧說,自奎尼丁問世用于治療心律失常的100 多年間,諸多抗心律失常藥物(AAD)陸續用于臨床,但自20 世紀70 年代臨床重視循證研究證據以來,多項AAD 循證研究結果提示,以阻滯離子通道為特征的AAD 僅能遏制心律失常,但不能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總死亡率,有的甚至提高了死亡率,這為臨床提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即以阻滯離子通道為特征的AAD 的應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所以,我們應系統認識人類心臟整體電活動,研發對人類心臟整體電活動有利的防治心律失常藥物。因此,研究、推介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新策略尤為重要——西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作用于單離子通道,降低自律性或消除折返來實現,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藥的作用機制則與西藥不同:中藥主要為混合劑,通過對心肌細胞多離子通道進行綜合調理,最終產生平衡效應。
據了解,多數抗心律失常西藥有致心律失常、損害心功能以及心外臟器的毒副作用,治療結果不能令人滿意。快速心律失常缺乏長期有效藥物,緩慢性心律失常尚無西藥治療。因此,研發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中藥是醫學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由十幾種中藥組成的復方制劑——參松養心膠囊基于中醫“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基于整合調節的心律失常藥物干預新策略——由“調”致“平”,以解決心律失常的復雜問題。它通過“調律”的辦法,通過“承制調平”來發揮綜合的調節作用;通過調節自主神經來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那么,它為什么可以既治快又治慢?這就是中醫所強調的“調”,“調”既可以“調”快也可以“調”慢。研究證明,參松養心膠囊通過協助保護、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來調律,明顯減低冠脈阻力,減低心肌耗氧量,增強心肌細胞抵抗不良刺激的能力,改善預激狀態,調節心律。
楊新春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大約 80%的房顫患者合并基礎心臟疾病,故不少抗心律失常藥物可致心功能惡化或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尚有部分抗心律失常藥物長期服用具有較大的心臟不良反應等,此均應密切觀察。通過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顯示,對于陣發性房顫,參松養心膠囊維持竇律的效果與普羅帕酮相當,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鄒建剛教授在會上介紹說,參松養心膠囊療治療器質性室性早搏優于美西律,這一研究早已完成;其治療非器質性心律失常療效確切,與安慰劑比較,二者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參松養心膠囊治療陣發性房顫與西藥心律平相當,癥狀改善優于心律平;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竇緩伴早搏、心律失常伴心衰療效也比較確切,顯示出快慢兼治、整合調節的獨特治療優勢。
“近年來,中藥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進展。一項薈萃分析研究顯示,參松養心膠囊聯合常規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更為有效地減少室早發作。相關隨機、雙盲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否合并結構性心臟病,與美西律和安慰劑相比,參松養心膠囊都可以顯著降低室早數量,緩解室早相關臨床癥狀。”這是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克將教授的觀點。
采訪到最后,黃從新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本次會議雖已落下帷幕,但提高疾病診療水平、推動學科發展的腳步永不止息,我們將在這條道路上鍥而不舍地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