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醫鬧”事件在各地仍層出不窮,暴力惡性事件不斷。醫患糾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謀求良性醫患關系的建立,構建和諧穩定的民生社會已經成為了醫學界與法律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
[關鍵詞]:社會轉型時期 醫患關系
一、法理視野下我國醫患關系矛盾的原因
(一)醫患矛盾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德國的社會學家裴迪南德.騰尼斯把社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禮俗社會又稱鄉土社會、傳統的社會,它的特征是:規模小,分工與角色分化較少,家庭為社會核心單元,占統治地位的是個人的或具有情感色彩的初級關系,人的行為主要受習俗、傳統的約束,社會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傳統的中國社會就是典型的倫理社會,費孝通在他的《鄉土中國》一書中將傳統社會的中國描述為“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因“熟悉得到信任”。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各種社會關系是以儒家精神為價值取向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具有封建等級性等特點。中國傳統社會是以道德、習以為常的規矩維持,而非依靠法律作為處理社會事務的手段。
法理社會形成于近代,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法理社會實質為法治社會,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并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我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國務院、衛生部等國家機構相繼頒布了一整套法律法規,涉及醫療衛生行業的方方面面。2012年4月,衛生部、公安部聯合發出《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較為嚴格的界定了“醫鬧”的范圍,對在醫院設靈堂、擺花圈、燒紙錢、停放尸體、聚眾鬧事等行為將給予嚴厲打擊;對侵害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和擾亂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違法犯罪人員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然而,通過法律途徑并沒有成為解決醫患矛盾的主要通道,除了法律在處理醫患關系上遭遇到了其本身難以克服的固有局限性外,從大局來說是社會轉型的陣痛--從禮俗社會到法理社會的必然產物。
(二)醫患關系中的信任危機和溝通問題
在哈爾濱發生醫生被患者砍傷事件之后,有網友曾在網絡上做過一次調查,結果讓人唏噓不已:有六成網友竟然對此次流血事件表示高興。這樣一種普遍性的態度,反映出人們對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的極端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是造成極端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中國醫患關系緊張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溝通而導致的不信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一點構成了中國絕大多數醫患糾紛的根源。”
(三)信息不對稱和高昂醫藥費的消極作用
由于醫療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患者及家屬對相關醫療知識、信息了解十分有限,他們在大多情況下對于醫療決策與醫療行為是否符合規范、醫療過程是否存在過失、醫生是否最大程度地考慮到了病人的福利之類的問題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一旦在醫療過程中發生一些不在患者預期范圍的情況時就很容易引起他們及其家屬極大的誤解。
“脫貧致富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是一句流行于網絡的順口溜,反映出我國現實中看病難、看病貴的殘酷事實。雖然我國已基本建立一整套覆蓋全國城鄉各人群的醫療保障體制,但還不夠完善,大病報銷額度依然有限。尤其治療大病所需的高額醫療費明顯超過一般及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患者對于自身承受的高昂醫療費用和對醫院的高期望值是成正比的,一旦療效不如人意容易使患者產生巨大心理落差,勢必造成患者對醫生的偏見,影響醫患關系。
(四)醫療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醫療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醫患矛盾加劇的原因之一。首先是醫療行業亟待進一步規范。主要表現為醫院管理松散,規章制度不健全;醫務人員的過度醫療或對有些病癥未認組織會診,草率得出結論;醫療費用不透明等狀況。發生在四川綿陽的“走廊醫生”事件也發映出醫療過程中存在的些許潛規則。其次是醫療行業作風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醫生接待患者態度生、硬、冷現象嚴重;吃喝招待、手術宴請現象頻發;接受饋贈、以醫牟利現象不在少數。
三、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路徑選擇
(一)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處理醫患矛盾中的調適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崇尚以和為貴,“醫”和“患”分別代表著各自的群體利益,醫患關系本質就是一種社會關系。因此解決醫患矛盾的最佳途徑就是雙方盡早取得諒解,避免矛盾升級。很多進入法律程序的醫患糾紛之所以能通過調解的方式得到解決,就是基于雙方當事人良好的道德素養、寬容禮讓的心態,彼此取得諒解的結果。
(二)堅持依法行醫,完善醫院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醫院各項規章制度,醫療機構要嚴格遵守醫療行業相關法律法規,不做違法違規事情;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醫務人員整體的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同時保護患者的隱私和醫療信息。醫院也要學習和利用法律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積極提供真實的法律證據。
(三)轉換視角,運用多元化機制解決醫療糾紛
當前我們處理醫患糾紛僅局限于“醫—患”雙方的二維視角,我們要轉為“國—醫—患—社”的四維視角處理醫患糾紛。第一,國家要承擔起提供保障公民健康權所需的基本醫療設施、物品、人員、制度安排等責任。這樣就不會把保證公民基本醫療的義務推給醫院,讓醫院不堪重負從而走向市場化的趨利道路,引發醫患矛盾。第二,在發生糾紛之后的責任承擔上,要充分考慮到醫事行業自身的特點,引入醫療風險社會責任險制度,適度分擔由于醫療行業的風險性所導致的合理風險,改變由醫方或患方獨自承擔風險的境況。
參考文獻:
[1]俞貞龍.“醫鬧”事件的思考[J].前進論壇,2009,(8): 34—35.
[2]周曉峰,劉立杰,徐楊.警惕“醫鬧“職業化[J].公民與法治,2007,(9):48.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4]孫良國,劉艷萍.醫患關系:法律的局限與信任的重建[J].醫學與哲學,2013,34(3A):79.
[5]劉艷莉.法理視野下基層醫院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2,24(1):84.
[6]伍德志.論醫患糾紛中的法律與信任[J].法學家,2013(5):14.
[7]陳國翔.醫鬧如何終結醫鬧產生的成因,存在問題與處理對策[J].中國律師,2008(4):50-52.
[8]莊曉農.就醫患關系談傳統文化與現代法理的沖突與互補[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2,23(5):120.
[9]朱翠微.法理學視域下的醫患法律關系屬性[J].醫學與哲學,2013,34(3A):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