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 李華
[摘要]:我國各個地區沒有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在實施中遇到很多問題,直接導致的后果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本文基于我國農民工保險現狀,分析了我國現行農民工社會保險實施過程中存在參保率低、項目殘缺不全、社會保險關系接續難、農民工自身社會保險參保意識差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 流動性 社會保險
一、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狀
截止2015年底,我國農民工數量已超過2.74億,并一直呈現增長趨勢。農民工流動性大,所從事的工作大都是臨時性的,以非正式就業為主,所獲得收入和福利較差。這是因為農民工學歷低,法律意識淡薄,從事的大多是臟、累、苦、險的工作,勞動報酬低下、時間長,收入低。與此同時,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在實施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直接導致其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二、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參保率低。
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管理階層漏報和謊報職工人數,這種現象直接導致農民工參保率低。大部分農名工未參加任何社會保險,但所從事的職業危險性較高。所以,提高農名工的參保率迫在眉睫。
(二)項目殘缺不全。
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的農民工社會保險體系。例如,女性生育保險嚴重缺失,一旦女性懷孕超過90%的人面臨的是失業或解雇,更談不上生育保險。
(三)各地社會保障存不一致
養老和醫療等主要的社會保險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個統籌單位(多為縣市級統籌)內運行,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統一,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現行轉移政策以及管理手段不適應農民頻繁流動的需要。由于外來農民工一般來自不發達地區,其戶口所在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般沒有建立,已經建立的也還很不健全。一旦他們離開原工作的城市,其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難以轉回原籍。
(四)農民工自身社會保險意識差
農民工對于用人單位和自身參保持無所謂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繳納保險費會減少現金收入,還有繳納保險費并不代表自己以后能享受養老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們怕失去工作機會不敢向用人單位爭取社會保險權利。
(五)缺乏法律保障
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企業必須繳納農民工保險金。雖然有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加以規定,但因為存在許多不協調甚至矛盾之處,導致這些文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議
(一)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
為了解決各地社會保險制度不一致,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統一,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的問題,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以資金雄厚的經濟條件作為后盾,我國政府有能力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其次,我國的立法程序已經完善,法律的強制性可以保證企業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的實施。再次,具備建立的社會條件。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和諧是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解決社會公平必須要建立健全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
(二)健全政策法規,強制企業為農民工參保
我國勞動力市場將在長時期內供大于求,在勞資供求不平衡的情況下,勞動者迫切需要利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而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險法不完善、缺乏力度。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上明確闡明農民工社會保險的重要性,強制性要求企業要和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另外,可建立舉報有賞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違反規定,經有關部門查明,應處以罰款,罰金進入農民工社會救助基金。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法律法規背景下,讓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讓侵犯農民工的單位和個人受到應有的處罰。
(三)加大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參保、維權意識
借助媒體、網絡、電視、報刊來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宣傳,幫助他們走出認識上的誤區,使他們清楚的了解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的政策、作用,提高農民工自身法律意識,鼓勵他們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轉換農民工思想觀念,鼓勵個人積極參加社會保險。
(四)建立農民工社會救助基金
農民工的收入很低,并且大部分收入寄回老家,自己留下的只是很少的生活費,一旦失業在大城市很難生活。女性在生育期間也會面臨失業和生活的困境。但考慮到企業的負擔已經很重,就將失業和女性生育所需的資金由農民工社會救助基金承擔。基金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各界人士。一方面,國家有義務來援助因失業和生育陷入生活困境的國民。另一方面,可借助媒體力量,呼吁社會各界企業、機關、團體和個人捐贈,舉辦關于農民工的公益活動,廣開財源,擴大資金渠道。
四、總結
針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險政策。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政策,為農民工提供低費率的保障平臺,既易為農民工本人所接受又易為用人單位所接受,賬戶權益累計計算,農民工看得見、摸得著,調動其參保的積極性。便于跨地區轉移,適應了農民工高度流動性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為農民工提供切切實實的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周佳玉.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吉林財經大學,2014
[2]陳雪珍.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以蒼南縣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