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它體現了教材的工具特征,反映了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一線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從“用教材教”,要注重開發教材、要善于創設情境、要體現以生為本、要勤于聯系生活幾個方面論述如何“用教材教”,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教材,做到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用教材教”;關注;學生發展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用教材教”首先體現了教材的工具特征。教材在本質上只是提供我們教學用的工具和材料,教材具有廣義性和多樣性,絕不僅限于教科書。其次,“用教材教”反映了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的過程,并不是單純地完成認識目標。再次,用“用教材教”也是一線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教師要靈活對教材進行創新和轉化,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激活課堂,使學生學活。如何做到“用教材教”?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教材教”,要注重開發教材
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尊重教材、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成了許多教師的習慣,教學過程成了忠實而有效地傳遞和執行教材內容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所關注的只是“知識與技能”,很少會考慮“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以貫之,教師的“匠”氣十足,成了教材的忠實執行者。長此以往,失去了的卻是十分重要的“靈”氣。我們必須對教材進行適度開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重組,將教師教的內容逐漸轉化為適應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活”的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以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二、“用教材教”,要善于創設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程提倡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如現實生活情境或模擬現實生活的情境、操作情境、趨近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探究情境等,使教材中較枯燥、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使教材變得鮮活,使學生樂于參與,進入較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教材教”,要體現以生為本
著名數學教育專家周玉仁在貫徹課標精神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報告中指出:“教師要鉆研教材,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用教材教”的尺度,使教材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正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我們的課堂教學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知識如何教,從哪里教,教到什么程度,都要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基本尺度。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把握好學習的起點,把握準教學的切入點,給學生創造最需要的發展條件。
四、“用教材教”,要勤于聯系生活
陳大偉編著的《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說得好極了:教學內容不限于書本,它既來自課本,但更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為此,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出發,主動參與新課程的研究和設計,對教材做出相應的“裁剪”,真正做到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的轉變,即:如何取舍、增減、刪改,做出富有針對性的精心設計,使學生感到數學并不高深莫測,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是真實的、有趣的、富有現實意義的。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中要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教材,做到以學生為本,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學習空間,立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參考文獻:
[1]劉繼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王真玲.教師使用教材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彭爾佳.教師運用教材的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翟新民.對新課程理念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9(12).
[5]陳柏華.教師教材觀的三種取向[J].教育發展研究,2009(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