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但要詳細講授理論知識,而且要注意語感的培養和運用,承擔起傳播民族文化的艱巨而偉大的任務。下面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傳統文化,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一、在語文字詞中感悟文化魅力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文字都已經消失了,但是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卻將漢字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講授漢字時,不但要講授其理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其悠久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肩負起傳承的任務。
中國的漢字數量大,而且其中不乏相似,特別容易混淆,雖然教師強調了很多遍,但是仍然有學生寫錯。如果教師從理解文化內涵的角度出發講解文字,這樣不但能夠快速記住漢字結構,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彩虹”中的“虹”字,有些學生常常寫為“彩紅”,雖然只是偏旁的不同,文字內涵也相差甚遠,在學生的認知中,彩虹、蟲子、顏色三者并無聯系,因此,容易造成記憶混亂,進而將漢字寫錯。此時,教師可以從漢字本身的內涵出發進行講解:古代人根據“虹”在雨后出現的自然現象,認為“虹”是一條龍,并且能呼風喚雨,古文有“虹飲于河”的說法,所以“蟲”字旁不僅僅指的是昆蟲,還包括龍、蛇等。采用這樣的神話故事進行文字教學,不但能夠區分形近字,而且能夠掌握文字內涵。
還有一些字比較復雜,如果只是分析偏旁,很難達到理想效果,例如:“蒸”字。這時教師可以從該字的演變過程入手,通過講解其中的含義,發揮想象力,進行區分和記憶。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僅學到了一個漢字,而且了解了這個字的整個演變歷史,使學生感受到其中濃郁的中國文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語文閱讀中凸顯文化精神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選的結果,其中不僅包含豐富的文化知識,更蘊含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認真學習語文教材,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和傳統美德,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例如:《三字經》《論語》《唐詩宋詞》以及經典名著節選等,都是經過教育工作者再三斟酌的,那些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毫無例外都帶有傳統文化的印記。精品背后蘊藏的傳統文化自然不必多說,還有一些作品,其傳統文化的印記并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度挖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文化內涵,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學習的《節氣歌》,這首歌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教師在學生熟讀之后,向其講解其中的含義,讓學生在學習農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先輩偉大的智慧,進而產生敬佩之情。這種類型的文學作品還有很多,如《古井》《塔石》等,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勤勞、善良,從而穿插傳統美德教育,相信通過學習,學生一定受益匪淺。再例如:學習《藏戲》時,可以同時了解其他戲曲種類,戲曲同樣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學習,學生知道戲劇是特有的民間藝術,因而比較復雜,包含的內容特別多,如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表演等。中國的五大戲曲劇種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以及豫劇等。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文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接收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肩負起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任務。
三、在語文活動中吸收文化營養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學習資源和文化實踐。生活、民俗風情、節日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語文活動,拓寬第二課堂,增加文化沉淀。例如: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民俗文化”的調研活動;有的學生收集本地區的名人歷史事跡;有的學生收集本地區的神話傳說故事;還有的學生收集一些民歌、民諺等。開展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本地區的傳統文化,肩負起傳承的責任。每位學生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程度不同,因而感受也不相同。由于學生能力有限,收集到的資料是有限的,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但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獨特的傳統文化。新課改要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給予恰當的引導,鼓勵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天空中盡情翱翔。
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契機。例如:中秋節的詩歌朗誦比賽;重陽節去看望孤寡老人;元宵節做燈籠、猜燈謎;農歷年講“年”的故事、生肖的由來、貼春聯的習俗等,在傳統節日開展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濃郁的節日氛圍,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縮短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
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同時,希望媒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堅持不懈,希望這類節目能夠深入人心,使大家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職責。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才能延綿不絕,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