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潔蓮
摘 要:奧爾夫認為:全世界各民族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奧爾夫尊重每個民族的優秀文化,他強調音樂教育要以本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兒童熟悉的歌謠、山歌、童謠、戲曲等各種文化為素材,讓孩子在熟悉的文化氛圍中去感受和體驗音樂,欣賞和創造音樂。為了讓孩子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我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教育活動,并在民間音樂教育中借鑒、融合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與方法融入幼兒民間音樂活動之中,探索適合幼兒園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教育策略。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幼兒園;綜合性策略;創設情境法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從對自然界各種音響、事物的感知和對自身情緒的體驗出發,用最簡單的聲音、節奏、動作、樂器來加以準確、細致、生動的表達,這便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它集原本性、即興性、創造性三大原則于一體。在思想上,追求“原始性”的音樂,倡導綜合性音樂教育;在課程內容上,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并應用于兒童音樂教學中。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民間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1.綜合性策略的運用
奧爾夫音樂教育提倡綜合性。音樂活動不是單純的唱歌、跳舞,而是和語言、節奏、故事、肢體、樂器、表演結合在一起,也就使音樂與不同的領域產生有機聯系。如《鴨子拌嘴》,通過讓孩子聽樂器聲音畫畫,再通過畫面重新配器,讓孩子感受“音中有畫、畫中有音”,陶冶了孩子的心靈。童謠《拉大鋸》,是一首民間童謠,在活動中將語言念白、樂器演奏、聲勢動作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綜合性特點。
2.即興性策略的運用
奧爾夫認為,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原本性的奏樂的出發點,就是即興演奏”。奧爾夫音樂教學活動通過兒童的積極參與,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兒童音樂創造的能力。如:大班《對山歌》讓孩子即興創編山歌歌詞,并加入樂器的演奏,以全新的教法讓孩子感受到山歌的美。《采茶撲蝶》中請孩子根據音樂即興創編蝴蝶飛舞的舞蹈動作。《老鼠嫁女》中請幼兒聽音樂即興創編故事等。
3.創設情境法的運用
在民間音樂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音樂作品本身的內涵因素,創編內容簡練、情節與音樂特點貼切的故事、兒歌等,創設良好的音樂情境氛圍,在生動形象的情境氛圍中激發幼兒認知,觸發內心深處純真的感情,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民間音樂活動中。如《豬八戒背媳婦》,就是通過孩子背布娃娃,模仿豬八戒背媳婦,跟著音樂的節奏感受音樂的詼諧;《搖啊搖》就是讓孩子在“搖船搖到外婆家”的游戲情境中感受親人間的溫情。
4.游戲表演法的運用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民間音樂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音樂的特點,巧妙地將游戲融入活動之中。如《化蝶》,難點在于樂句的理解,教師讓幼兒分別扮演蝴蝶和花隨音樂做游戲,幫助幼兒理解樂曲的四個樂句,以便讓幼兒感受樂曲的特點與結構;《手指謠》通過手指游戲學念童謠;而《丟手絹》則是在游戲中學唱歌曲。
5.圖譜法的運用
“圖譜”就是教師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圖片、符號、圖案或線條,經過一定的排列,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內容、了解音樂結構、協調各聲部演奏等。它能形象直觀地幫助幼兒感受音樂旋律的變化和曲式的結構,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獲得對音樂作品完整的表象。如:大班的《鴨子拌嘴》,用符號來表示情節及故事形象,設計出一張音樂圖譜,以此來啟發幼兒用身體動作、用樂器來表現故事內容。教師再與幼兒一起根據故事情節創編的圖譜節奏,用不同的腳印表示蛇與青蛙的角色,用單聲部以及聲部的插入來表示青蛙、蛇的先后出場,用聲部輪奏的方式來表示兩者之間一前一后的跟蹤方式,還分別用不同的聲勢動作和樂器來制造不同的音響以表示兩個角色的性質。通過圖譜,將抽象的民族音樂直觀地再現于幼兒面前,實現了音樂的直觀化、形象化,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記憶音樂作品。
三、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民間音樂教育中運用的思考
1.如何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音樂素質發展要求,合理編排眾多的民間音樂活動,以形成一個隨年齡階段螺旋式上升的、融入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民間音樂課程體系?
2.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民間音樂教育,以點帶面,進一步深化幼兒對我國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體驗?
在下一階段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秉持著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堅持走一條富有奧爾夫音樂教育特色的以研促教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2.
[2]杜亞雄,王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M].4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09.
[3]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