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音樂活動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幼兒園中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兒音樂表現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自主表達表現自己的快樂,體驗這方面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未能形成良好對策。況且目前幼兒音樂活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音樂活動內容較單一,趣味性強、新穎的游戲較少,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的要求,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本課題將從音樂活動中挖掘幼兒自主表現的體驗快樂對策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旨在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充分關注和深入探討,充分認識到促進幼兒的健全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就是我們一線教師的最終目標。然而,如何落實這樣的教育目標?符合這樣的教育目標的音樂教育活動應該如何進行?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美的感受和體驗?如何使每個孩子的音樂素養和能力得到提高?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關注的。
一、培養情感的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幼兒的情感,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讓他們在有趣好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的要素,并獲得音樂知識。幼兒很容易對音樂感興趣,但只是停留在“好玩、喜歡”的層面,興趣很容易轉移。記得在一次開展大班的音樂欣賞課——《小精靈的舞》時,我選用了音樂《森林狂想曲》,這是一首由一群熱愛大自然的音樂人,費了5年時間,走遍整個臺灣的山林,實地錄音而成的曲目,可以稱得上是天籟之音。在樂曲中,我們仿佛與山水花草相伴,與鳥獸魚蟲為伍,猶如置身于大自然的仙境,體味著清新愉悅的自然氣息,這首樂曲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近代心理學理論認為:冗余度(也就是熟悉度)的高低決定人們探索和操作的熱情。對于大多數缺乏音樂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音樂信息對他們總是冗余度極低的,要求幼兒安靜地傾聽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時,大多數小朋友往往很快就會感到厭倦。而我選的這首歌曲小朋友雖然是第一次聽到,但它本身所蘊含的“趣味”——大自然中各種動物的叫聲,是小朋友所熟悉的,樂曲的內容本身就能激發幼兒傾聽的興趣。再加上“小精靈”又給音樂帶來神秘感,激發幼兒的好奇和想象、創造與表現的愿望。活動中我通過打開幼兒視、聽、肢體動作等多種通道,整體欣賞音樂8遍,每一遍欣賞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游戲、繪畫、舞動來表現對這段樂曲的理解和感受,體驗到主動創造、自由表現、與老師同伴共同表演的樂趣。課后我反思:當教育喚醒幼兒的主題意識時,就會將幼兒表面的熱情轉化為主動的動力,有了這種主動學習的動力,孩子就能從音樂作品的感受中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才能真正培養孩子情感的美。
二、感受韻律的美——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在活動過程中,注重孩子的體驗和感受,利用充滿童趣的、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故事及兒歌等內容來讓孩子體驗音樂的魅力。例如,我在開展音樂活動(中班春季教材)歌曲《春天》時,問道:“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嗎?”孩子的反應讓我大吃一驚,只有江××小朋友回答說:“春天來了,燕子阿姨飛來了!”肖×為小朋友說:“春天有很多花開了。”其他孩子都只是默默地聽,并露出一副滿懷好奇的樣子。我想孩子認識春天的已有經驗是很有限的。與其你把春天的特征直接灌輸給孩子,還不如讓他們走出教室,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為的是營造一種更和諧、更有趣和更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課堂氛圍。于是,我便帶著他們高高興興地來到校園的小花園里“尋找春天”,看看春天是什么樣子的?通過觀察和交談,孩子發出這樣的感慨:“春天里有好多五顏六色的花,春天好美呀!”“春天,我喜歡你。”“春天來了,柳樹阿姨長出了嫩芽芽,綠綠的,真好看。”這時,我就趁熱打鐵,扮演成一只美麗的蝴蝶展開翅膀在花叢中飛舞,我注意到每位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并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是輕唱了兩遍歌曲《春天》,當我唱到了第三遍時,我發現已經有大部分孩子也會一邊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動作一邊跟著唱了。即便有些音還不是唱得很準,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觀察發現和對歌曲優美旋律的演唱真正體驗到音樂獨有的魅力。我的這節音樂課開展得很輕松,孩子也很快樂。事例證明:在一個寬松的環境里,幼兒的表現才是淋漓盡致的。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嘗試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努力為孩子營造有趣的學習氛圍,相信孩子是最棒的,使他們擁有與音樂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同樣的命運和感受,更深層地感受音樂韻律的美。
三、引導行為的美——啟迪每個幼小的心靈之光
簡單來說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培養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而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命脈。道德教育又和情感教育密切相連。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梁,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