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琴+談小玲
大自然是活教材,孩子天生對大自然具有好奇心,城區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并不多,幼兒園的自然角和種植園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創設幼兒園的“微生態環境”,讓自然角成為自然界的縮影,成為孩子實踐操作的園地,成為幼兒與自然對話的“窗口”。我們從“種什么—怎么種—怎樣管”三個方面開始了對自然角的探索。
一、種什么——自然角與主題活動探究并行
(一)課程引領讓自然角“立”起來
春天,到處皆詩意,隨時有物華。與季節相關的主題活動正在各個班級如火如荼地開展。
案例:大班主題活動《春日暢想》
在大班主題活動《春日暢想》中,孩子通過“說”春天、“找”春天、“畫”春天等活動,感受了春天的氣候、春天的色彩,了解了春天里適合生長的植物,發現了春天的秘密:各種植物都悄悄地發芽、開花了,許多動物蘇醒、繁殖了……孩子們對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的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植物、小動物帶到班級和同伴一起近距離地觀察。
在主題課程的帶領下,孩子對春日的暢想從簡單的認識植物、花卉、動物擴展到種植、飼養,班級的自然角逐漸“立”了起來。
(二)自主探索讓自然角“滿”起來
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孩子對春天的一切有了很強的探索欲望。“老師,青菜會開花嗎”“小蝌蚪是怎么長大的”“這個豆子會發芽嗎”,孩子七嘴八舌,奇思妙想突現。漸漸地,自然角各種區域也應運而生。觀賞區中,孩子帶來了茶花、銅錢草、多肉植物。大家一起欣賞花卉的美麗形態、了解多肉的種類;種植區里,孩子們共同調查、討論適合種植的植物,……然后分組收集種子,在擅長種植家長的帶領下,開展種植活動;飼養區中,孩子看到了小烏龜的形態和習性,了解了蠶寶寶和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實驗區中,大家一起觀察不同的環境中,種子的不同變化。在自然角里,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發現了生命的神奇、激發起探索的欲望。
二、怎么種——自然角與幼兒游戲相互融入
(一)變廢為寶讓自然角“美”起來
用傳統的花盆作為種植容器,似乎單調了些,如何在滿足植物生長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美感的環境,孩子開展了“變廢為寶”的親子創意活動。大家一起收集廢舊材料,如:奶粉罐、塑料瓶、玻璃瓶、廢舊木盒子、舊鞋子、PVC管等,為了讓這些廢舊材料變得更有藝術氣息,孩子進行了加工創造,一件件廢舊品變成了一個個有用、精美、新奇的種植容器。瞧!木質酒盒中,多肉休閑地曬著太陽;廢舊的輪胎中,嫩綠的小芽探出了腦袋……;在制作中體驗到了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巧妙布置讓自然角“亮”起來
我園是常州市藝術幼兒園,孩子從小班開始就進行各類藝術創作活動,他們對美的感受、美的表達、美的創造有著自己的想法。這不,他們三五成群、幾人一簇地進行討論、商量,自然角中區域怎么劃分,如何擺放才美觀協調、如何陳列才有利于植物生長。凡是幼兒自己能做的,就讓幼兒自己做,凡是幼兒能自己想的,就讓幼兒自己想。由他們親手建構起來的角落,也就自然成為他們心目中最美的亮點。
在孩子建構的基礎上,老師也巧思謀劃,將自然角與其他教育資源巧妙結合,把閱讀區、美術區、角色區等搬進了自然角,進一步拓展自然角的功用、發揮自然角的魅力。孩子在一片綠意盎然中閱讀、寫生、玩“花店”的游戲,樂趣無窮。
三、怎樣管——自然角與科學探索有效整合
(一)精心照料讓自然角“活”起來
布置一新的自然角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一有空,就圍在自然角里觀察枝葉、擺弄果實、給動物喂食。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獨特的需要,植物和動物也是如此。有的植物喜歡陽光,有的植物喜歡陰涼,有的植物喜歡水分,有的植物喜歡干燥,但是孩子并不知道這些,這就需要老師提供適宜的“支架”,引導孩子追隨興趣和需要獲得照料動植物的經驗。老師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引導大家進行討論,商量后覺得可以在動植物旁設計標記,如:太陽標記,表示這個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一個水滴,表示這種植物不需要每天澆水,水滴多,表示這種植物需要每天澆水。于是動植物照料的“便利貼”產生了。孩子知道了每種植物需要什么時候澆水,澆多少水,小動物什么時候需要換水,什么時候喂食、喂什么、喂多少等。孩子通過與自然角的“對話”,懂得了交往的快樂,同時也豐富了照顧自然角的經驗,提高了種植能力。自此,孩子越來越能勝任自然角“小主人”的角色了。
(二)觀察記錄讓自然角“動”起來
作為自然角的主人,僅僅掌握照料方法是不夠的,時刻關注自然角里動植物的生長情況,了解變化的過程才是更重要的。老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觀察方式。小班的孩子,觀察很難做到連續性、堅持性。于是我們把孩子在觀察中的活動用相機拍下來,采用照片的形式展現在自然角或將拍攝片段放給孩子看,幫助孩子回憶并講述自己的觀察過程;中班的孩子,有了一點記錄的經驗,會看圖記錄,或者用打鉤等形式表示觀察的內容,以此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的不同;大班的孩子,能力相對強一些,可用圖畫、文字的方式,記錄自己觀察和探究的過程。孩子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同伴交流,通過語言描述出來,這樣一次次的交流活動,孩子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感受到交流帶來的快樂,享受到觀察過程的成功與喜悅。
我們通過與孩子共同創設環境,支持孩子成為自然角的主人,充分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讓自然角成為孩子的“活課程”。
參考文獻:
[1]李明.幼兒與班級墻面互動方式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3.
[2]顧穎穎.初探幼兒園班級戲劇環境的創設[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版),2014(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