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本次論壇的主題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融合發展,非常貼合當前農村金融形勢。今年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明確支持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各類“草根”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探索創新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可以預見,未來五年農村金融市場將會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作為供銷合作社代表,我重點介紹三方面內容: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問題,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的做法以及供銷合作社與村鎮銀行融合發展。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改善,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和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概括起來,當前農村金融發展主要體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一)普惠金融得到較快發展。各類金融機構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不斷健全金融支農制度,提升金融支農能力,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截至2015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6.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7%。
(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完善。通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國正在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微型金融組織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方面,銀行機構主導作用進一步體現。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支農能力不斷增強,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分別占全部貸款1/3和近七成。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開發銀行不斷強化縣域金融服務,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持續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微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在豐富農村金融體系,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足、競爭不充分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5年12月末,批準開業的全國農村金融機構共計3676家,其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共計2303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計1373家,其中村鎮銀行1311家,小額貸款公司891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9家。基礎金融服務已覆蓋56萬個行政村,覆蓋率95%。
(三)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快創新。幾年來,金融機構結合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特點,積極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其金融產品從傳統的存款、匯款、通存通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逐步拓展到農戶聯保貸款、農戶擔保抵押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棉糧油收購貸款、惠農卡等多種形式。從服務方式看,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擴大抵押擔保范圍,運用微小貸款管理技術,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覆蓋范圍,涌現了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信貸+保險”等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近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普及,通過互聯網渠道和電子化手段開展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眾籌融資、網絡銷售金融產品、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業態也在快速涌現,部分互聯網金融組織在“三農”領域開展了有益探索。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這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農業現代化。而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強化農村金融的驅動作用。尤其是在當前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的今天,農業經營主體由于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而產生的旺盛的資金需求,需要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來支撐。但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農村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導致地下錢莊、P2P、不規范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金融亂象叢生,金融風險不斷加大,給農民群眾利益帶來極大損害。可以說,農村金融仍然是制約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瓶頸,主要表現在:
一是金融支農體系不健全。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收縮鄉鎮營業網點,本來“重農”的農業銀行將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農村網點大量撤并,人員銳減,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上的投入相對較少。加之部分鄉鎮機構撤并,服務于某些地區的部分農村信用社從自身利益出發也從這些地區退出,金融網點出現了空白,截至2014年底,全國仍有1570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
二是農村資金外流嚴重。由于政策和體制的原因,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只存不貸”,一直是農村資金的抽水機,吸收的農村資金絕大部分流出農村,使農業經濟和農民本身的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從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資金“反哺”支持。2012年,主要金融機構資金從農村凈流出高達4630億元。
三是金融服務創新不夠。如目前農村信用社經營的貸款業務主要包括短期農戶貸款、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額小的特點。對于農業大戶來說,其資金需求少則數萬元、多則數十萬元,而信用社往往因受貸款額度限制,難以滿足他們生產經營的資金需要。
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三農”客戶的分散化增加了金融服務的難度。“三農”客戶的特征是規模小、分布散、實力弱,在現有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下,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準入門檻高、決策鏈條長、經營效率低。
二是信息不充分加大了金融服務的風險。現代風險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對客戶進行標準化內部評級授信的基礎上的。但“三農”客戶對其風險狀況的識別更多地要借助人品、周圍的社會關系等“軟信息”和客戶經理的經驗等,很難做到直接套用現代風險管理制度和技術。
三是農村貸款抵押擔保制度的缺失。為防范貸款風險,金融部門一般要求貸款者提供抵押,農戶和農民企業缺少有效的抵押資產,又沒有有效的擔保機構給予提供服務,貸款擔保難以落實,農戶和農民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非常嚴重。
二、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的實踐
供銷合作社長期以來扎根農村,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中發(2015)11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供銷合作社穩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近年來各級供銷合作社圍繞為農服務宗旨,積極探索出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服務實踐。應該看到,供銷合作社參與農村金融創新,幫助解決當前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優勢。
第一,組織體系健全,能夠形成規模優勢。供銷合作社擁有全國總社、32個省級社、335個市級社、2406個縣級社、27746個基層社的五級完整組織,發展了14.7萬家農民合作社,36.1萬個農村綜合服務社,以及遍布城鄉的105萬個經營網點,扎根深、覆蓋廣,具備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的組織基礎。
第二,與農民關系密切,具有信息優勢。農民的金融訴求往往與農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供銷合作社與農民關系緊密,對農戶基本信息熟悉;在涉農領域擁有較長的產業鏈條,對農民的資金需求了解,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開展金融服務的風險。
第三,具備制度上的兼容優勢。合作制是合作金融的基礎,歷來被視為信貸合作的生命力所在。近30年的時間里,供銷合作社作為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農村商品流通,推動農產品供銷合作和生產合作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具備進一步整合信用合作的制度優勢。
第四,具備品牌優勢。供銷合作社廣泛聯結農民和合作社,具有遍布全國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長期從事為農服務,積累了良好的信譽,能夠獲得廣大農民的信任,這是其他金融組織所不具備的優勢。
基于此,近年來,各地供銷社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內外資源,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成效初步顯現。概括起來,供銷合作社參與農村金融創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開展資金互助合作。主要由供銷合作社引導和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資金互助合作,解決社員的融資問題。2015年全系統資金互助合作組織502家,比2014年增長47.2%,股金總額33.17億元,貸款余額51.84億元。
(二)參與農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鎮銀行建設。目前,各地供銷合作社參與農信社改革的有10家,持股比例普遍較低,最高8.7%,最低的只有0.1%。目前供銷合作社參與設立的村鎮銀行有10家,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的7家,平均持股比例6.1%。
(三)發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采取“只貸不存”的運行機制,不吸收公眾存款,利用自身資本金經營小額貸款業務。貸款方式多樣化,以信用貸款為主,擔保貸款、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為輔,主要向農戶和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提供短期信貸服務,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由協商。由于其進入的門檻相對較低,許多地方供銷合作社都在積極探索。目前全系統持股小貸公司67家,以供銷合作總社中合聯投資有限公司發起的“中合小貸”和安徽省供銷社發起的“德善小貸”發展最為迅速。
(四)組建農信擔保公司。擔保公司是供銷合作社系統參與農村金融服務較普遍的形式之一,主要致力于解決農民及涉農小微企業貸款難、抵押品不足等問題。目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持股擔保公司59家。
三、攜手村鎮銀行,共同發展普惠金融
眾所周知,村鎮銀行作為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代表,自2006年開始組建以來,堅持支農支小,有力地支持了縣域經濟和普惠金融的發展。在立足農村、發展普惠金融方面,村鎮銀行與供銷合作社具有多方面的共通點和互補性:
一是服務對象和范圍的一致性。截至2016年6月末,全國建村鎮銀行共1412家,目前村鎮銀行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1256個縣(市、旗),縣域覆蓋面67.2%。全國供銷合作系統有基層社27746個,全國縣域以下的基層供銷合作社經營網點34萬個,全系統共建立綜合服務社(中心)36.1萬個,聯結農戶1907.9萬戶,幫助農民實現收入711.4億元。供銷合作社和村鎮銀行均立足于服務農民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為農服務的接地氣、草根性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是服務功能的互補和共生性。村鎮銀行主要定位為農村地區的中小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信貸投放“小額、分散”,是農村金融機構里的“地面部隊”,近十年來在發展農村小額信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服務農村金融的專業優勢。而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地區還是以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農村日用消費品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大流通網絡為主,在發展農村金融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所以供銷合作社與村鎮銀行在拓展為農服務功能、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方面具有互補和共生性。
我個人認為,供銷合作社和村鎮銀行將有較為廣闊的合作空間。供銷合作社如能與各地村鎮銀行攜手,將能夠發揮各自所長,共同解決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難題,共同推進普惠金融建設。
關于雙方的合作,可以是多種形式的,一類是股權投資型。各級供銷合作社可以選擇優質的村鎮銀行進行股權投資,共同開發農村金融市場,扶優扶強優質農業項目。還有一類是業務合作型,各級供銷合作社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網點多、信息全的優勢,篩選、培育并推薦資信度較高的合作社或社有企業給村鎮銀行,幫助村鎮銀行降低小額信貸的信息不對稱和風險評估成本。當然,未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雙方的深度融合,我相信還會有新的合作方式,攜手并進,一起打造農村金融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