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衢
一、銀行發展的四個科技里程碑
假如從1986年工行首次引進大型計算機開始,至今30年中,銀行運營模式經歷了四次重大的轉型變化,成功營造了中國現代商業銀行運行的基本模式。
第一個里程碑標志:銀行與IT聯姻結伴。這是個顛覆式的艱難歷程,工行歷經15年。
這是一場由作業工具引發的脫胎換骨的大革命,標志是計算機替代了算盤。從1985年啟動,直到20世紀末完成。幾百年傳統手工模式宣告終結,從作坊式跨入現代系統的銀行,提升了管理素質。從此,銀行有了一種最活躍多變又不斷進步的技術因素。
轉型難點:一是計算機無情淘汰了數十萬靠算盤、手工記賬作業的中老年員工。
二是對外培訓客戶,社會壓力很大。
三是機器貴重,電信、紙張等運行費用大增,期間經歷數次設備更新、系統換代和機構調整。如一臺ATM機30多萬元,存取款機45萬元,臺式機上萬元。
1.社會極大地感受到銀行技術進步。銀行服務電算化了,通存通兌了,機構聯網了。一個城市系統集中一個總賬,柜員變成了節點。銀行煥然一新,第一次有了“網點”、電子產品、機具、電子記賬等新概念,從此設立了科技部門。
2.注重提升員工技能與效率。有了計算機、清分機、大型點鈔機、ATM機等多種裝備,提高了員工技能素質,提出隊伍年輕化、高學歷、專業化。后來精簡都設定年齡,也形成“年輕==效率”、“形象==服務”的偏見。
3.形成以城市行為核算的新模式。電算化啟動了集約化經營,90年代中后期,銀行開始改革組織和作業方式,精簡網點機構職能,“小而全”模式消退,扁平化架構出現。人員向營銷轉移,增強了競爭力。
第二個里程碑標志:實施數據集中管理。難在技術應用的突破,四大銀行走了15年。
這是一場管理方式徹底的大轉型。始于1999年工行“9991”工程,前3年物理集中,后3年邏輯集中,建成中國銀行業運行基本模式;隨后2005—2012年間,各大銀行也陸續完成。其意義,開啟了“一個銀行”模式,有了真正統一的銀行,標志著管理信息化基礎形成,告別經驗式管理體系。
1.集中管理形成整體經營力、競爭力。一家銀行通過核算系統集中,將國內外機構、業務、產品、員工納入統一管理,實現了大聯網,真正打通了地域隔閡,強化了整體市場功能。例如,銀行卡實現在全國通用,集團客戶現金管理出現,消除聯行風險漏洞等,提高了資源配置與財務效率。
2.頂層設計制度,實現強力有序的統一管理。數據集中就是經營集權,管理權力與職責收歸總行、落到源頭,產品開發、業務管理、資金財務、資源配置、內控制度等統一由總行決策掌控,結束了原先政出多層、分散管理的經營亂象,提升了控制力。
3.從經驗型管理走向信息化管理。數據信息、統計模式與管理理念的變化,改變了銀行管理決策體系和領導方式,進入一個科學決策新階段,實現了管理方式的質變。大數據起步并與國際接軌,步入信息化、精細化、現代化。
第三個里程碑標志:形成電子銀行體系。難在受早期內外環境約束,銀行走了15年。
這是一場服務方式突破性的大變革,銀行作業平臺真正完全向社會開放。前10年開放PC平臺,隨智能手機出現銀行跨上移動平臺,向開放式、自助式、電子化服務轉移,形成了多種渠道模式,全面進入自主式、自動化、信息化。電子銀行開辟了新的市場前景和集約化經營的新內涵,自助模式多渠道分流、多樣化拓展,豐富了功能,緩解了服務壓力。銀行最先向網絡邁進,步子很大,與技術同行,讓社會受益。
1.作業系統從此向社會開放。過去系統是全封閉的,在機構內服務。網銀的全天候全方位開放,使客戶可自由自主地從全球進入系統。銀行開放了自己,客戶更親近忠誠。
2.成功向多渠道經營轉型。從分流業務、柜員減負起步,到一種新運營模式脫穎而出。網銀與電話銀行、機具、移動支付集合構成多渠道的體系,一個虛擬銀行異軍突起,電子交易反客為主變成了主渠道,分流達到90%,使柜臺內涵逐步被置換,管理體制改革隨之跟進。
3.網銀生成新的競爭力、服務力。中國的網絡銀行不僅個人產品豐富,且在對公業務上不斷突破,形成了系列化的網絡創新成果,成為中外銀行的一個根本差異,是領先出彩處。
第四個里程碑標志:推出e-ICBC模式。難在創立整體框架體系,工行探索了15年。
這是一場營造未來經營方式的大創新,基本勾畫出后10年銀行模式與路徑。它是覆蓋和貫通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社交生活的戰略架構,重要意義是揭示了未來銀行模式與架構,體現銀行+互聯網金融的內核。這是在市場成長和技術演進中才瓜熟蒂落。
1.銀行緊緊抓住了信息流、商品流、資金流。e-ICBC模式以“三流合一”為基礎,展露一種經營新動向、管理新思維。銀行有了一條獲客新渠道,增強了客戶粘性與活躍度。通過鏈接支付與融資,實現商品交易與金融功能的無縫結合,并積累信息數據,形成獨到的競爭優勢。工行2015年9月發布e-ICBC新版本,表明互聯網金融戰略已成熟。代表信息化、互聯網化下的“三平臺、一中心”(融e聯、融e購、融e行、網絡融資中心)網絡架構。
2.完善了“020”銀行機構模式。虛擬與實體兩類機構的職能逐步分離,使線上線下互動協同、交叉互聯的服務模式定型,結成聚合效應。營造“任意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生態環境。銀行通過聯結社會的各種平臺,推動“互聯網+”升級發展。
3.有了客戶體驗的思想。銀行重視了銀企、銀客、銀行內部的即時信息溝通,努力構建信息豐富、及時交互、安全可靠的社交型金融服務平臺。
4.網絡信貸模式取得突破。一是創新設立網絡信貸機構;二是確定信貸內容模型。信貸是銀行的核心功能,是互聯網金融核心標志和難點,信貸上網才是真的成功突破。
二、對中國銀行業科技的評價
上述四次技術轉型形成的四種經營模式,成為銀行不同發展階段的經營標志。每走一步都以前期技術為基礎,交替推進、步步提升,每一次都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革新了舊模式,推動了向現代銀行的演進,勾畫出創新進步的軌跡。可作這樣評價:
1.中國銀行業的科技應用與全球銀行業是同步的,在最先進之列。
跟上了全球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新技術的潮流,許多技術處在領先地位。比較之下,中國銀行業網絡產品最多、客戶最多、交易量最大,已經形成完整的網絡銀行體系。
2.問題:缺乏社會互聯網普及的行業應用基礎。
互聯網+才提出2—3年,銀企未能順利銜接。跟西方的模式不同,他們是社會銜接度強,需求決定銀行;我們是銀行跑快了,缺少社會金融認識與行業呼應的基礎,銀行成了先導和傳播者,做得很累。
三、科技對銀行經營的影響
1.高科技帶給銀行高風險。
科技使銀行風險變得更大、更多、更寬、更危,風控更難,風險成本更高。總以為科技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其實是一種悖論與誤導。科技的作用是提高了效率,適應了社會技術發展的進程,使得銀行不落后,能夠提供信息化時代相應的服務。應當說手工時代的銀行風險最小,技術是發展動力,也是新風險之源,使經營愈加復雜危險,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所有高科技都難以改變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是社會運行的規律,誰都受其支配,若從經營根源查有三方面原因:
(1)市場信息不對稱與銀行經營有關。與銀行市場定位不清、戰略不明及管理不到位有關,與銀行員工素質能力、工作不盡職及專業失范相關,任何時期都存在。
(2)由客戶道德風險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做虛假內容的貿易融資、承兌匯票作假,雙方聯手在交易內容上共同欺詐欺騙銀行;采用高技術工具手段詐騙,造成巨大的風險,這方面造成銀行的風險損失最大。為什么電信詐騙在中國特別瘋狂?不是科技落后,而是高科技作案成為最難防控的事件,銀行、電信和有關部門都有責任。
(3)來自市場自身與行政管理的風險。市場風云突變、政策反復多變,來自市場與行政干預的風險等,帶給銀行的損失損傷巨大。對這些高科技無能為力,過度金融創新助紂為虐加大風險,美國金融危機結構性產品都有以科技支撐因素。
其他,數據運行和互聯網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以及人們對技術風險不了解、難識別和承擔能力不足,都提高了風險度,銀行防不勝防。
2.高科技帶來銀行高成本。
龐大的計算機及設備投入、通信費用、人才成本很高。成本收入比即人力成本在30%—60%,而科技運行成本在10%—15%,成為銀行兩大成本開支。有兩件事記憶猶新:
(1)科技成本很高。工行早期1992年從手工作業進入計算機核算后,費用大增,主要成本事項是設備、通信費、紙張及折舊等,給經營帶來極大的壓力。如今開支更高,大量碎片化交易和網絡處理成本不低,大約每筆0.1元,工行每天2億多筆,耗費不小。
南非標準銀行首席CTO對我說,銀行業務與技術已高度融合,他要保障運行安全,更關注成本,一是管控IT成本;二是選擇好立項,因為技術開支很大,不可不管。
(2)我在考察許多國際銀行中形成兩點認識。一是他們科技人員比重高,一般占10%—15%。瑞士銀行占18%,總行1萬人;二是科技投入高,成本支出占10%—15%。我對工行也做過統計,工行科技1.3萬人,每年投資及IT成本支出早就超過百億元,遠高于一般企業。
以為科技進入低成本時代是悖論與誤導,廉價不是高科技,是偽科技。問題出在核算方法上,是出自宣傳目的。例如支付平臺不賺錢,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找不到盈利模式。
這對中小銀行的壓力很大,他們很難自成體系,又不得不自立,因為科技公司服務跟不上。西方許多小銀行業務并不復雜,沒有多少創新,主機掛靠在大銀行,很值得我國在設計管理體系上仿效。我曾建議大銀行的科技成立科技公司,也服務于中小銀行,不能完全交給社會,或者被西方科技公司掌握,監管應當開放。
銀行文化的內核是審慎保守,這是本源。作為小銀行的科技,不要被萬花筒式的過度創新迷惑,不要被胡里花哨的東西迷失方向。一位產品創新部老總問我,面對那么多創新,方向在哪里?我說很簡單,你只要做個財務評價,什么能盈利做什么,別追隨媒體,沒有經營意義的都將消亡。
3.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熟,科技含量不高。
美國是互聯網技術的源頭霸主,中國還要追趕10—15年,主要差距在社會性、行業性應用,是個經濟基礎的問題。如今互聯網早已普及,幾個人就能夠做P2P支付平臺、眾酬項目,稱不上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在市場模式,不在技術,盲目跟隨定會出事。
真正的金融高科技在銀行,具有系統工程優勢,有技術、有人才。中國的銀行科技已是全球一流,要自信走自己的路。未來金融科技仍將由銀行高舉大旗,銀行優勢在真正解決了信用風險控制問題。銀行是資本、人才、產品、技術與制度的整合體,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資本約束規模,人才決定經營,產品服務市場,技術構建系統,制度確立審慎)。僅從某個要素去取代銀行是金融無知。
金融駕馭科技,不能本末倒置。技術已不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比技術更重要的工作很多,不能偏離方向。不要過度追崇,技術源自西方,中國的銀行不要爭當實驗品,不做技術的游樂場,因為新技術風險很大,容易受算計,銀行要對經營安全與資本盈利負責。銀行家要成為駕馭科技的內行,不要被科技拖死。
四、未來銀行科技的發展
1.未來銀行系統將有幾次更新換代。
20多年來系統更新是受集約化經營驅動,以操作層面為重點,三個出發點:一是提高柜員的服務效率;二是加強對操作風險管控;三是推進管理信息化。未來銀行受兩方面市場的強大壓力:
(1)全面小康社會驅動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理財市場興起使資管與理財業務活躍,金融衍生品興起,新業務呼喚著銀行新系統。
(2)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必然促使系統更新。經營規模繼續擴張,業務更豐富與復雜化之后,舊銀行架構將難以承載新銀行軀體。
上述因素將推進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會誘發引導業務新模式。因此,未來十年仍將持續進行流程再造與系統整合,從中成長成熟。
2.大量添置銀行裝備是大趨勢。
我國金融機具裝備的總體水平較低,表明金融基礎薄弱。例如2013年末 ATM機每百萬人均保有量 382臺,西歐為 786臺,美國為1376 臺,歐美數倍于中國;且使用功能單一,以現金為主,而西方大量應用于交易型業務。因此,未來裝備取向是智能升級、功能擴展與效率提升,各種離行式、自助設備數量會大增,這個基礎差距只能靠銀行自己去完成。
3.銀行領導者要有網絡思維
(1)銀行與客戶互聯對接,銀行應用開發與業務合為一體,是兩大趨勢。具體是:
三結合:緊緊與市場與客戶需求結合,與銀行支付、融資、投資理財業務結合,與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結合。
兩圍繞:重點圍繞著對公業務、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開發生產品、消費品、投資品類金融產品;圍繞金融市場、資金業務與中間業務,開發證券期貨、貴金屬、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
(2)以網絡思維整合管理、優化流程。銀行領先應用的新技術很多,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早已從儲存、分析與終端三個層面深刻影響經營方式。行長應以網絡思維構造未來組織與業務架構,推進電子化、信息化、自助化,這是根本。
(3)技術的漏洞需要制度管理去彌補。技術不萬全,不萬能,不能迷信。許多問題技術無法解決,許多系統模型先天有缺陷,許多系統版本質量差,這是基本事實。任何先進技術都有軟肋,壞人能利用它,這是科技風險的根源。因此,要通過新技術支持制度創新,通過完善管理去彌補技術弱點,這是永遠的管理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