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煒偉
摘要: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服務好農村經濟,促進農村法制化建設,是現代農村財務管理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調研分析廣東省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對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農村財務管理提出建議。
關鍵詞: 農村財務管理;現狀分析;建議
揭陽市地處廣東省東南部,全市轄7個縣市(區)、86個鄉鎮、1443個行政村。全市戶籍人口701.68萬,其中鄉村人口590.39萬,目前城鎮化率50.89%。
為研究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今年1月至3月,筆者以“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服務城鎮化建設”為題,對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本次調研共涉及50個行政村,包括揭東區、藍城區、空港經濟開發區、惠來縣和揭西縣等縣區。從調查結果看,目前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現狀不容樂觀。
一、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現狀
(一)財務人員構成及任免情況
從財務人員設置看,80%的財務人員兼作其他業務,如出納兼往來賬務的登記、出納兼會計檔案的保管等,明顯不符合會計的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和會計內部控制規范。會計人員的從業素質不高,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僅有19.8%,62.3%的會計人員為初中文化水平,20.5%的會計從業人員為高中文化水平。在財務人員任用方面,40%的村財務人員任免是由村民會議決定的,54%的村由村支書或村主任決定,由鄉鎮政府任命的只占6%。農村財務人員實行終生制的有9個村,30個村實行競爭上崗,11個村實行財務人員隨時調換,另有8個村沒有設置理財小組或財務監督小組。
(二)財務管理形式。從調研情況看,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種: 15個村實行村自管,31個村實行村賬鎮管,4個村采取委托代理記賬。報賬員每月都會報賬的村有27個,11個村是每季度報一次,7個村是每年報一次,5個村則等上級催促才報賬;有15個村“村賬鎮管”的做法是所有支出要由鄉鎮復核,而30個村是通過村支書(或村主任)簽字才能報賬,鎮長審核的村有3個,通過其他方式才能報賬的有2個村。
(三)會計賬務管理情況。
1.記賬方法。70%的村采用復式記賬,仍有30%的村采用單式記賬;村集體經濟重要事項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村占67.5%,由村財務監督小組討論通過的村占17.5%,另有12.5%的村由村書記說了算、2.5%的村由村長說了算。
2.賬簿設置。設有登記總賬、現金存款日記賬、應收應付明細賬和庫存資金的村占43.5%,設有登記總賬、現金存款日記賬和費用支出明細賬的村占19.4%,設有登記總賬、現金存款日記賬、應收應付明細賬和土地登記簿的村占22.5%,只登記總賬和費用支出明細賬兩種的村占24.6%。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間方面,22個村是一年編制一次,13個村是每半年編制一次,1個村是幾年才編制一次,從來沒有編制的有4個村。
3.資產管理。在村級公共財產管理方面,16個村只對貨幣資金入賬,25個村對流動資產入賬,這些村對固定資產有基本了解,但無賬面處理;9個村對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都有清晰的賬面核算。16個村有房屋、大型機器設備和汽車等大型固定資產,其他村只有房屋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由村民監督集體輪流管理的村占8%,派專門人員管理的村占30%,62%的村由村干部管理。在村級集體資金預算方面,70%的村編制預算, 30%的村沒有編制預算。在調研的50個村中,13個村是先收后支、21個村是以收定支、11個村是確保收支平衡、5個村是收不抵支的。
(四)會計檔案管理制度。在發票管理方面,52.5%的村對發票審核手續不完備,22.5%的村是有鎮鄉統一編號的專用發票,25%的村有嚴格的制度審核原始憑證。記賬使用專門的會計憑證和賬簿的有34個村,很少用的有9個村,完全不用的有7個村。在會計檔案管理方面,50%的村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立卷歸案,18%的村只對賬簿立卷歸檔,32%的村沒有進行完善的歸檔管理,只是零星保存。對于農村發包合同的管理,82%的村只在村里保管存檔;更換會計人員時,賬本移交環節84%的村基本符合會計制度。
(五)民主監督及財務審計制度。對于財務審計,能夠做到對離任村干部進行審計的有34個村;設立審計小組的村有36個,審計小組成員多由村干部組成。對于財務監督,70%的村采用財務公開,其余的則采用村民民主管理;74%的村采取在公告欄定期公開財務開支,26%的村民理財小組決定通過網絡公開的方式進行財務公開。對于會計信息認定,78%的村村民認為對外公開的會計信息是可靠的,不存在“賬外賬”;14%的村村民認為有些小出入;8%的村村民認為會計信息完全真實。
二、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規范農村財務管理,為農民群眾管好錢、謀利益、辦實事,已成為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通過調研,發現揭陽市農村財務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村財務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從調查的財會人員現狀看,一是文化程度偏低。村級財會人員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最大。二是專業知識缺乏。村級財會人員一般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嚴重缺乏基本會計業務知識,對會計職業道德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不夠,而且大部分會計人員都是兼職。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村里基本沒有設財務監督和理財小組,既無法對財產物資進行有效監管,又無法保障會計信息質量。
(二)管理模式存在漏洞。村級普遍實行“村賬鎮管”模式,村集體會計只負責管賬,不代管資金,村里不設會計人員,只設報賬員,季末進行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這種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村財務管理的監督和審核,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民主化、法制化建設的完善,這種模式在農村財務管理方面存有漏洞,一些村委會為了自身利益設置“賬外賬”。
(三)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能夠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建立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的村少之又少。在會計業務的基本操作上欠缺或不規范,如沒有定期編制財務報表、沒有定期進行財產清查、對固定資產不入賬等。沒有完整的財務記錄,既不能進行規范的賬務處理和全面反映本村的財務活動狀況,也不利于財務公開和財務監督。
(四)會計檔案管理不規范。村級財務人員對原始憑證的管理意識松懈,原始憑證沒有統一的正規發票,憑證多以收據或者自制原始憑證入賬,部分村白條抵庫現象仍很嚴重,自制原始憑證要素不齊全。重要業務手續簡單,法律意識淡薄,如購買固定資產無保管人和驗收人、沒有對外來建筑單位承包的工程索取建筑業發票、發生退款事項沒有索取原始收據等。多數村僅對會計賬簿進行立卷歸檔,個別村對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進行歸檔,沒有建立一整套會計檔案立卷、歸檔、保管、借閱和銷毀等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工作無章可循。
(五)內無控制外無監督。在內部控制方面,沒有設置內部牽制制度,僅僅沿用一種習慣或者思維。對于會計崗位設置,會計身兼會計和出納兩職,票據和公章由一人保管。對于村里的財務收支沒有計劃和預算,財務審批不規范,對于大額支出僅憑個別領導決策。
在外部監督方面,沒有專門的審計小組。有的村財務收支雖然通過了理財小組的審定,同時也公布了財務收支情況,但是由于村民和村民理財代表缺乏財經法規知識,不懂得看賬和算賬,起不到監督的作用。同時,村民參與意識淡薄,民主監督作用難以發揮。
在財務公開方面,對于公開的信息缺乏一定的可靠性。有的內容不真實和過于簡單,只有總賬無明細賬,財務公開過于粗放;有的公開時間不及時,財務管理無透明度可言;有的財務公開效果不明顯,僅僅是做表面文章和應付上級檢查,沒有反饋渠道,導致群眾有意見無處提,提了意見也是白提,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三、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農村財會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理財水平。要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鄉鎮財經所需聯合地方高校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農村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和工作指導,不斷學習充實新的財務管理知識,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擇優選用財會人員,并組織好村級財務人員的考試和考核。對考核合格的會計人員頒發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崗位一律要求持證上崗。廣泛開展農村財務人員思想品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敢于照章辦事。
(二)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財務民主理財小組,加強公開制度。要加強民主管理,促進農村民主理財工作的規范化。財務監督小組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并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實行回避制度,村干部及近親屬不得參加理財。有關部門一定要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規范財務公開制度,采取村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將農村集體財務活動情況及有關賬目定期如實地向全體村民公布,并按照統一明確的農村財務公開的時間、內容、程序和方式進行農村財務公開,做到每筆開支都進行詳細公布,提高民主理財的質量。堅決杜絕半公開、假公開等現象,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
(三)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將各項制度真正落實到位。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農村財務管理細則,如財務審計制度、集體資金管理制度、財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民主理財制度、非生產性開支管理制度、預決算制度等,使財務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更加具體化,改變過去籠統要求而無具體標準、有制度難執行的狀況。
(四)建立健全農村財務檔案管理制度。村財務檔案是農村經濟活動的歷史資料,是解決農村具體問題的最有效的原始憑據。農村財會人員要及時按要求整理好會計檔案,并分類編號,裝訂成冊,歸檔保管,不得散失、毀損。會計檔案的保管、銷毀要參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按規定銷毀會計檔案時,民主理財小組和鄉鎮農經部門應該共同派人監督。村會計及其他相關人員發生變動時,必須做好會計檔案的交接工作。實行村賬鄉鎮代理的村,村會計檔案原則上由鄉鎮農經部門統一保管。
(五)創新農村財務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揭陽市城鎮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經濟活動更加活躍,經濟業務種類明顯增加。農村財務管理應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則,在保障村集體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托鄉鎮農經部門,建立村會計代理記賬中心(辦公室),實行“村有、鎮代管、縣審計”的財務管理模式,保證代理記賬中心的獨立性。嚴格執行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統一設置賬簿、統一代管各村財務專用章、統一使用票據、統一開設監管賬戶、統一檔案管理,有效加強會計監督職能,堵塞農村財務管理漏洞,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農村腐敗現象。
參考文獻:
[1]謝云天、張秀芳、李文海、任立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原始憑證管理問題探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2(12):53—54.
[2]陳淑倩.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途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3(5):31.
[3]孟慶玉.對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發展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3(6):15.
[4]袁猛.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探討及創新[J].財會研究,2015(2):7.
[5]廣東省財政廳.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理財[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