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6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17年展望

2017-03-01 05:47:31馮廣京朱道林胡振琪張清勇
中國土地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研究

馮廣京,朱道林,林 堅,胡振琪,豐 雷,張清勇,

陳美景1,王慶日1,張立新2,杜 挺2,張 珂2

(1.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北京 100035;2.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193;3.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871;4.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6.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

2016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17年展望

馮廣京1,朱道林2,林 堅3,胡振琪4,豐 雷5,張清勇6,

陳美景1,王慶日1,張立新2,杜 挺2,張 珂2

(1.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北京 100035;2.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193;3.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871;4.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6.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

研究目的:總結2016年國內外土地科學研究的重點進展,展望2017年中國土地科學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土地科學》重點關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獻調研法。研究結果:(1)2016年土地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進展,創新提出土地科學發展時空錐理論和模型;(2)土地經濟領域開始關注長時序波動規律等新要素對土地價格的影響,以及土地流轉中的政府作用,土地產權和征地制度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均有所突破,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研究熱點;(3)土地管理領域對不動產登記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方面的關注持續升溫并開始側重工作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研究;(4)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領域探索面向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分類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空間規劃改革構想和建議;(5)土地工程與技術領域在移動測量技術與設備和便攜式管理系統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進展,復墾土壤特征及多種新型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究進一步推動土地整治工程的開展。研究結論:2017年,《中國土地科學》將重點關注土地科學系統視角的土地科學專用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包括土地科學問題研究總體框架構建研究,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土地評價、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工程等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典型區域土地系統多要素耦合作用與優化機理研究等。

土地科學;土地資源;綜述;土地經濟;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與規劃;土地工程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電子數據庫,采用文獻調研法,按期刊屬地劃分國內外研究,分析2016年國內外土地科學研究重點問題,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科學問題研究的科技需求,展望2017年中國土地科學研究趨勢以及《中國土地科學》重點關注方向。2016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共篩選出189篇國內外重要文獻,主要分布在《中國土地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管理世界》、《城市發展研究》、《農業工程學報》、《資源科學》以及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Cities等期刊,內容涵蓋土地經濟、土地管理、土地資源土地利用與規劃、土地工程與技術等領域。

1 國內土地科學重點領域研究進展

1.1 兩個重要趨勢

2016年土地科學研究出現了兩個應當關注的趨勢變化,部分土地科學研究延續并應用和發展了2014—2015年土地科學學科共同體自主開展的“土地科學學科體系研究與建設”公益性研究的成果,(1)開始逐漸意識并回歸土地科學研究的科學研究本身,試圖用科學機理的研究解析、支持并指導土地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實踐[1-5];(2)開始逐漸意識并回歸土地科學系統性研究的本源,試圖將土地科學研究滿足土地問題的目標向滿足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化,開始逐漸由土地單一因素的研究向土地系統以及由土地系統構成的綜合體的研究轉化,以克服土地科學研究越來越受到行政化帶來的條塊化和碎片化分割的影響,實現土地科學由跟隨性、解釋性研究向前沿性、趨勢性和引導性的研究轉變[6-9]。

1.2 基礎理論研究領域

1.2.1 主要進展 土地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研究得到部分研究人員的重視,創新提出了土地科學發展時空錐理論和模型[1],并將這一理論和模型成功應用于國土空間系統的認知[2];應用“人地權”三位一體理論[10],研究建立了土地管理數據模型[3],解決了基于統一數據模型的土地管理數據共享集成問題。

1.2.2 存在問題 基礎理論研究周期長、難度大、突破難,仍然是2016年土地科學研究領域的薄弱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土地科學研究界對土地基礎理論創新研究的重視不夠,開展土地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員少;(2)有關方面對土地基礎理論創新研究的支持和資助不足,開展土地基礎理論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土地科技創新的邏輯,是基礎理論的突破帶動技術方法的創新。理論不突破,就難以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方法的路徑依賴,使得土地科技創新缺乏基礎。

1.3 土地經濟

1.3.1 主要進展 在土地市場方面,關于地價的研究,關注點逐漸由影響因素和地區差異,轉變為長時序波動規律和市場預期對地價的影響;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進一步得到深入研究;土地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其本質、內涵、分類、重心和方向等得到了深入分析。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產權制度研究中安全感知、滿意度、認知程度等主觀因素得到重視,婦女土地權利也成為研究關注點;“三權分置”的內涵、本質等得到深入挖掘;被征地農民的感受和意愿得到重視;土地制度演化與變革研究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動被用于理解土地制度變遷的邏輯和機理。

1.3.2 土地市場

(1)地價研究。有關城市土地價格的研究,關注點已由一般的影響因素和地區差異,轉為長時序的波動規律以及市場預期對地價的影響。相關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各類用地的增長率波動都具有冪律特性[11],房地產商的房價預期對于其在土地市場的行為有重要影響[12]。此外,通過構建模型來探討農地價格的形成機制也成為熱點問題[13-14]。

(2)土地市場與宏觀經濟關系。土地經營規模和市場波動性的研究再次受到關注。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和構建現代化生產方式可使中國農業獲得市場競爭力[15]。同時,對土地市場運行效率的研究拓展到跨國、跨區因素的探討,學者探究了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及空間技術外溢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16]。

(3)市場參與主體行為。政府和企業的策略互動仍然是尋求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土地財政以及稅收、信貸和土地要素成本優惠干預了企業的投資決策[17-18]。預期和風險偏好逐步被引入來分析居民購房和農戶土地流轉,研究發現投資者的風險態度與房地產財富效應呈顯著負相關[19]。

(4)土地流轉研究。側重關注流轉的影響因素,研究在社會組織[20]、宗族網絡[21]、新農合[22]等個別化因素的討論方面有所突破。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成為新的關注點[23-24]。另外,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如何與城市土地交易市場有序銜接一直是研究熱點[25],但仍局限于框架式的可行性論證[26-27]。

(5)土地市場化改革。關于土地市場化改革進程的討論越來越多,體現出學者們期望從歷史脈絡來探究改革出口的動機[28-29]。土地市場化改革不僅關注哪類農地優先納入改革“入口”問題,還關注怎樣實現農地退出“出口”問題,研究認為城鎮化應該與農地退出同步,建立退出土地的市場化補償機制[30-31]。

(6)土地財政與稅收。土地財政產生的動因一直受學者關注。土地財政成因包括分稅制與政績評價體系[32]、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33]、農地產權及征收補償制度[34]等。土地稅收是否能夠約束納稅人的經濟行為,是學者關注的新議題。耕地占用稅征收規模過小,不能有效約束城市擴張[35],房地產稅和土地出讓金對城市擴張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36],增值稅與營業稅會產生不同的財政激勵效應[37]。

(7)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吨袊恋乜茖W》、《土地科學動態》編輯部等單位先后開展并召開了以“如何認識土地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土地市場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揮土地利用規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以土地整治促進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題研究和研討會。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涵[38]、分類[39]、重心和方向[5,40]等得到了分析。

1.3.3 土地制度

(1)土地產權制度。土地產權制度是核心問題,研究發現集體所有承包制嚴格優于以私有制和純粹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形式[41]。安全感知[42]、滿意度[43]、認知程度[44]等主觀因素被引入到土地產權研究中。此外,婦女土地權利是當前研究的一個重點。學者關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的新動向[45],并突破性別視角,提出立法取消家戶,通過具體制度實現婦女獨立[46]。

(2)土地征收制度。征地沖突與補償問題是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進展主要體現在方法上的突破與多樣化趨勢[47-48]。被征地農民的感受和意愿是征地問題研究的熱點,研究發現征地過程中農民的知情權與滿意度負相關,而表達權和監督權則影響不顯著[49]。關于如何解決“縮小征地范圍”的問題,學者提出了綜合考慮用地類型、用地主體、非盈利及規劃管制等要求進行界定征地范圍的新思路[50]。

(3)宅基地制度。宅基地退出主體決策行為及補償機制建設是研究熱點。宅基地退出主體決策行為研究,基于農村“三權”改革視角[51],關注不同經濟發展區域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52];學者從比較收益的視角,分析農民退出宅基地土地收益保護問題[53],提出建立差別化、多元化的宅基地補償標準[54]。

(4)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重點探討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問題。學者普遍認同兼顧國家、集體和農民的流轉增值收益分配體系[55],指出應通過立法指引、改革土地稅制[56]等化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中的矛盾。

(5)土地制度與政府行為。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會不利于城市發展的觀點有了新的證據。研究發現土地財政擴張,抑制城市向多樣化發展[57];地方政府越多干預土地出讓,帶來的增長效應和土地利用效率卻十分有限[58]。

(6)土地制度的演化與變革。學者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動機理構建“黏性生成—黏性稀釋”的分析框架,闡釋了當代中國農地制度變遷的邏輯和機理,發掘了“低效制度的生成與持續”、“農地所有權的穩定性與彈性化”以及“作用于農地制度的關鍵因素”三者間的內在關聯[59]。

1.4 土地管理

1.4.1 主要進展 在不動產登記與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方面,土地確權的法律關系、不動產登記體制與模式,及登記成果應用成為研究重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從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體系和分析框架、如何改進和完善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如何將成果應用到環境審計、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均有涉及。在土地政策與法律研究方面,仍延續往年的主題與視角,關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中相關權利關系的法律界定。除上述研究外,土地管理領域在土地管理立法及修訂、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土地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律邏輯方面的研究尚顯不足。

1.4.2 不動產登記與地籍管理

(1)不動產登記。不動產登記是完善中國物權的重要舉措。不動產登記具體實施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登記模式進行區分,對不動產登記的各方責任形態進行探討[60]。不動產登記成果整合與應用研究方面,學者重點探討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后期信息化框架及平臺建設等,以及與其他相關業務的關聯性[61]。此外,登記后的不動產抵押、轉讓,以及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受到廣泛關注[62]。

(2)地籍管理研究。土地確權及權屬調整成為熱點。一方面土地確權研究集中在農地確權與土地流轉以及農村金融的關系上。學者發現農地確權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土地流轉,還增強了農地的產權強度[63],指出土地確權有利于減弱農村金融對熟人社會的過度依賴,從而促進了農村金融交易環境的改善[64]。另一方面,對于權屬調整,學者分析了城市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中所有權和使用權屬調整面臨的困境及出路[65],認為未來的土地確權工作,重點應放在明確相關利益主體的收益邊界[66]。

(3)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理論體系、分析框架構建、成果應用是重點研究方向。學者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核心概念等進行了探討[67],從自然資源核算類型、方法等方面構建了自然資源核算分析框架[68],并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銜接[69]。隨著自然資源負債表編制體系和分析框架的提出,學者開始研究自然資源負債表應用于環境審計、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方面[70]。

1.4.3 土地政策與法律

(1)“三權分置”法律關系界定。“三權分置”的內涵和立法受到學者廣泛關注,其中分置后“三權”之間的權利關系及相關制度構建成為研究重點[71]。學者指出“三權分置”下的土地承包權是一種“用益物權”[72],而經營權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和入股方式流轉條件下屬于債權性質,在轉讓和互換流轉條件下屬于物權性質[73]?!叭龣喾种谩敝贫葮嫿ǖ母厩疤崾橇⒆阒袊鴩楹娃r村實際,明晰這三種權利的法律屬性和功能[74],賦予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法律地位[75]。

(2)集體土地所有權立法及集體成員資格界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側重其法律地位及相關立法的研究。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立法中,應當明確將管理權能規定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能[76]。關于集體成員資格的界定及主體的法律地位確定,研究指出中國農村集體成員立法的特殊性可以用“人格體”與“受益體”區分理論來解釋,應當通過立法來完善成員資格標準的認定,不宜采取單一的戶籍標準,而應綜合考慮[77]。

1.4.4 土地用途管制與耕地保護

(1)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政策效果研究得到關注,有學者對成都市耕地保護的績效進行研究發現,基本農田用途管制制度成效顯著[78],論證了用途管制制度對規劃建設管理城市綠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79]。此外,有學者[80]初步提出,土地用途管制應從強調土地用途、規模、結構、分布的管制向優化土地利用方式、強度、效益的管控方面提升,以便更好地完善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一體化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機制。

(2)耕地保護。探討了經濟增長、補償機制等對耕地保護的作用,并重點關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研究發現加強耕地保護能有效維持耕地占用與城市經濟增長的強脫鉤關系[81],學者基于多層次邊界及不同尺度效應,嘗試量化分析耕地保護外部性[82],并結合機會成本損失量,構建差別化、合理化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83],提出構建多層次、一體化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體系。

1.5 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

1.5.1 主要進展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應用土地科學發展時空錐理論,從推動空間認知統一的角度,探索了面向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分類體系,從土地稅收和碳排放角度提出了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論體系。在實踐探索方面,圍繞土地資源配置、土地生態問題、土地利用管控以及空間規劃改革,探索了土地整治中的土地權屬調整的利益主體博弈關系,開展土地生態風險、生態服務價值等評價,探討了差別化的建設用地管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空間規劃改革構想和建議。

1.5.2 土地資源

(1)土地資源配置。結合土地整治,嘗試厘清土地整治過程中權屬調整涉及到的利益主體與博弈關系,探索權屬調整中多元主體利益均衡機制的構建方法[84];梳理土地綜合整治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在聯系,探討不同整治類型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方式[85]。

(2)土地生態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態風險評價和生態服務價值評價兩方面。前者通過構建多風險來源、包含系統損失度和恢復力等指標的評價體系,定量評估生態風險,并比較其區域差異[86-87]。后者基于空間計量的方法,探索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而為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供具體政策建議[88]。還有學者嘗試在土地生態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基于生態敏感性和生態服務價值,針對山地等特殊地形地貌區域,劃定剛性和彈性的土地生態紅線[89]。

1.5.3 土地利用與規劃

(1)國土空間分類。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強化空間治理的背景下,按照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突出城市、鎮、鄉村地域差異,關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等差異的邏輯,探索提出新的國土空間分類體系,強調1套體系、2類管控、5類分工、4類空間和多種功能用途[90]。

(2)土地利用評價。主要圍繞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土地利用碳效應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等展開。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研究尺度不斷拓展[91-92]、評價方法[93]不斷創新;基于土地稅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計算方法,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思路[94];基于SBM模型的碳排放效率分析法,研究以碳排放為參數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探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低碳優化策略[95];基于可持續性視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評價理論,為城市用地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96];圍繞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質量之間的協調關系,評價發現:現階段城市化質量難以提升,其關鍵在于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較低[97]。

(3)土地利用管控。創新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仍然是熱點問題。在管控策略上,建議中國建設用地管理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特征,從增量供給、門檻約束、存量挖潛、市場建設等方面進行差別化制定[98]。在指標分配上,應依據不同發展階段地區經濟增長對建設用地的依賴程度,修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方案[99]。在低效用地問題上,研究發現:中西部地區工業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應更加關注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和增加高新企業的數量[100];地方政府競爭對城市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有明顯影響[101];此外,提升企業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是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102]。

(4)規劃協同與創新。構建全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近年的研究熱點。在規劃理念上,應用土地科學時空錐理論,從推動空間認知統一的角度,建議空間規劃改革應分層級側重,“國家規劃側重保護,區域規劃重協調,縣市規劃重管制”[2]。在規劃協調上,小城鎮“多規合一”應統一國土空間基礎數據、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和用地分類標準,合理確定規劃期限,控制空間發展底線[103]。在體系構建上,建議構建以保護管控規劃為基礎、綜合規劃為引領的空間規劃編制體系[104]。在機制銜接上,建議成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委員會[105],創建“一個平臺、一門受理、一規初審、部門聯動、限時辦結”項目審批機制[106]。在技術方法上,構建空間規劃信息管理與多部門協同共享的基礎平臺,解決統一的規劃底圖、分類標準等問題[107]。

1.6 土地工程與技術

1.6.1 主要進展 在土地測量和土地信息技術方面,點云數據的獲取方法與分類算法研究,給常規、傳統的土地測量帶來了新的突破,在輕便型土地測量設備與大數據架構下的便攜式土地資源管理系統的研發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土地整治戰略、復墾土壤特征及多種新型土壤質地改良技術有新的進展,提高了區域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水平。

1.6.2 土地測量

(1)地形與地貌測量技術。輕便型移動測量系統作為一種新型多傳感器集成高技術測量設備,可以快速獲取全面完整的空間三維信息,給常規、傳統的地形測量帶來了新的突破[108];基于多尺度維度特征和SVM的高陡邊坡點云數據分類算法的研究,對山丘區有復雜地貌的高陡邊坡地形地貌測量具有重大研究意義[109]。此外,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形測繪中的應用依然是這一年的研究熱點[110]。

(2)地籍測量技術。地籍測量技術有所突破,研究將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化操控平臺、高精度傳感器、專業化空間數據加密等技術應用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項目中[111]。車載激光掃描系統作為當代最先進的測量設備之一,將其應用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地籍測量中,可以提高三權發證的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112]。

(3)動態監測技術。提出融合多源、多時相衛星、航空遙感影像的星—空—地—井“四位一體”的礦區土地生態損傷監測方法[113]?;赯Y-3衛星數據,對土地退化人為影響因素開展遙感監測[114]。根據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數特征空間理論,利用遙感數據提取禿尾河上游土地荒漠化信息,開展動態監測[115]。

1.6.3 土地信息技術

(1)土地信息采集技術。2016年土地信息采集技術主要圍繞遙感提取方法、采集信息的精度研究展開。利用結構特征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種植園自動提取方法,可以實現依靠單一或者少數特征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種植園自動提取[116]?;诳臻g變異理論,設計了一種利用陸地資源衛星的NDVI月值數據集來,構建遙感分類數據集的土地覆被分類提取方案[117]?;诓煌瑪祿矗剿鲗Ρ韧恋馗采w分類方法,得到高精度的土地覆蓋分類結果[118]。

(2)土地信息處理技術。多分辨率協同遙感地塊利用分類方法研究,保證了土地信息的時空分辨率,為生態調查與保護提供了最新最全的數據支持[119];為了解決遙感大數據的有效使用問題,學者提出了一種大數據架構的遙感資源存儲管理方法[120];綜合分析現有的土地數據模型和土地行業標準規范,總結歸納土地管理中的人地關系內涵和結構,在此基礎上構建以土地權籍理論下的人地權關系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數據模型,為基于統一數據模型的土地管理數據共享集成提供基礎[3]。

(3)土地信息可視化表達與系統開發。土地信息可視化表達方面,TerraBuilder三維地形建模軟件,集成多分辨率遙感影像、DEM、土地調查成果矢量數據等多種數據,構建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三維應用系統[121];基于安卓智能終端的便攜式土地資源協同采集系統的架構設計,實現了位置獲取、地圖顯示、采樣規劃、信息采集、數據展示、報表生成、數據同步等系統核心功能[122];此外,學者基于土地系統科學基礎理論,提出土地系統多級綜合觀測研究網絡建設框架(理論—技術—平臺—機制),形成土地系統綜合觀測技術研發、“大數據”平臺構建、土地系統觀測研究基地建設和網絡優化布局的總體思路[4]。

1.6.4 土地整治工程

(1)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平衡土地可持續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改善農村環境、增加生態功能價值等是目前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重要目標,為此相關學者提出了明確區域差異、進行科學分區、維持景觀美學、凸顯文化價值、保護生態環境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土地生態化整治與農業景觀設計發展策略[123];以及通過優先規劃和設計生態基礎設施來引導和框限區域空間發展的“反規劃”理念[124]。這兩種理念的提出為推動中國土地整治向景觀生態型土地整治轉變提供了理論參考。

(2)土地整治潛力與效益評價。2016年國內對土地整治潛力及土地整治規劃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重點評價。通過引入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雙重制約條件,結合層次分析法和約束條件評價模型對研究區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約束下的土地整治綜合潛力開展定量評價,并采用K-Means聚類方法進行潛力分區[125]。利用遙感、氣象數據和外業調查數據,采用植被凈第一生產力核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126],利用生態足跡法對土地整治規劃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127]。

(3)礦區土地復墾。2016年礦區土地復墾的研究重點是塌陷區覆土材料的優選、重構土壤水分運移規律及土地復墾土壤孔隙結構特征等。針對礦區充填復墾,優選出表土、心土和黃河泥沙組配為1∶1∶2的覆土材料作為黃河泥沙充填復墾采煤沉陷地的覆土材料[128];煤矸石—粉煤灰混合物按1∶1的比例充填時,在保水性與透氣性方面與土壤最相似,可作為高潛水位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過程中最理想的表土替代物[129];基于CT掃描技術發現,相對于原貌土,復墾土壤孔隙數量和孔隙度最小,土地復墾對增加土壤孔隙量和孔隙度有一定作用,但過程緩慢[130]。

(4)農用地整治。目前,中國農用地整治主要聚焦于對產能影響、農用地整治實施協調性。從農用地整治對產能影響的特征表現入手,采用NDVI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構建P-SVM模型,實現對不同時段農用地整治項目產能評估[131]。以土地整治實施的強度、潛力和難度等3項核心要素為分析指標,結合地理空間統計分析,綜合評判不同時段中國農用地整治的實施協調狀態,為土地整治的宏觀決策與績效評價提供參考[132]。

(5)城鄉建設用地整治。農村居民空間布局及優化調整一直是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的研究重點。相關學者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綜合影響力的評價,構建基于智能體[133]、核密度[134]的農村居民點優化配置模型,確定不同城鎮發展類型,實現不同類型農村居民點優化布局,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6)退化土地改良技術。退化土地改良技術研究重點圍繞鹽堿地、污染土地、土壤侵蝕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研制了暗管排堿治理鹽堿地的專用設備——后懸掛隨動式打孔通氣機,解決鹽堿土改良措施工程量大,農業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改善了土壤環境[135]。利用納米零價銅雙金屬、復合淋洗法等技術提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136-137],對治理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借鑒意義。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實施梯田工程、坡式林地水平階工程后土壤侵蝕模數降低[138]。

2 國外土地科學重點問題研究進展

2.1 土地經濟

國外土地經濟領域研究涉及土地市場和土地制度兩方面:一是在土地市場方面,用途管制對市場造成外生擾動的研究進一步細化[139];地價波動影響因素研究趨于“外生化”,集中于預期[140]、貨幣政策[141]、地理位置等[142];關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土地交易行為與遷移行為[143]以及土地市場化改革和農民脫農行為之間的關系[144];土地市場化進程研究側重貧苦國家農村土地市場化演進的特征和改革[145]以及轉型經濟體土地市場化變革演進規律[146]。二是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入探究婦女土地產權平等問題[147];關注土地產權穩定性對經濟發展[148]、生產投資等的影響[149];發展中國家征地活動負面影響的研究進一步細化[150-151],同時發展中國家土地沖突的研究視角趨于多樣化[152-153],此外,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側重分析發展中國家土地制度改革所產生的經濟生態效應[154-155]。

2.2 土地管理

國外土地管理領域研究涉及土地管理與管制、土地政策與法律、土地權屬與登記三個方面:一是在土地管理與管制研究方面,通過分析區域土地管理問題,強調注重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方式[156];探究傳統土地管理機構的設置在土地爭端解決中的積極作用[157];關注不同土地管制策略對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158]。二是在土地政策與法律方面,側重分析不同類型土地法律政策的作用效力[159];并關注土地法律政策在提高土地價值[160]、構建農村人地關系[161]方面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應;探究了土地政策法律的影響因素[162]。三是在土地權屬與登記研究方面,側重于土地所有權的保障問題[163],關注土地所有權對城市發展[164]、土地市場活動[165]的影響;在土地登記研究方面,關注土地登記的運作條件[166]及相應的保障措施[167]。

2.3 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

國外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領域研究重點在于:一是土地資源方面,注重土地資源價值的評估與保護,將專家意見納入生態系統風險評估模型中[168],強調從制度層面關注土地保護[169],將可持續性考慮與利益相關者一并納入受污染土地風險的評估決策過程中[170];關注土地生態問題與治理途徑,強調生態安全模型(ESP)作為一種生態安全保護策略的重要性[171],并注重土地利用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172]。二是土地利用研究方面,探究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素[173-174]、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175-176]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的技術工具進展[177];三是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將生態系統服務工具納入土地利用規劃[178],關注規劃評估的現實與規劃的一致性,探究規劃一致性評估方法的改進空間[179],并提出基于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的土地利用規劃方式和規劃實施評價模型[180]。

2.4 土地工程與技術

國外土地工程與技術領域研究涉及土地測量、土地信息技術和土地整治工程三方面:一是在土地測量研究方面,利用遙感影像分析海岸線和沿海地區的土地復墾與土地利用變化來確定其影響[181];通過遙感和GIS技術監測采煤退化土地復墾成效的評估能力,同時采用遙感技術評估植被健康與區域水分含量之間的關系[182]。二是在土地信息技術方面,利用WebGIS平臺,開發歐洲大陸土地利用展示系統[183];建立多維土地信息系統,解決現有的土地信息系統的局限性[184]。三是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采用單孢接種法大量繁殖叢枝菌根菌,為處在惡劣生態環境的植被提供養分[185];通過添加生物強化有機土壤改良劑改善鈉質土,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性能,降低土壤pH值[186-187];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通過增加土壤原生菌的含量,加強土壤砷的固化作用[188];不同種類植物富集、吸附土壤重金屬能力不同[189]。

3 國內外土地科學研究重點問題對比

圍繞土地科學重點問題研究,國內外存在很多相近之處,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土地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思路方法存在一定差異(表1)。

(1)土地經濟領域。國內外在土地市場與土地制度方面有共同關注的主題。在土地市場方面,國內外學者均研究了預期對地價波動的影響,但國外對地價的研究開始趨于“外生化”,國外細化了用途管制對土地市場的影響;土地市場化改革上,國內限于框架式的可行性論證,國外則側重于土地市場化變革演進的規律。在土地制度方面,國外對婦女土地權利平等問題探討較深入、全面,國內則限于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土地產權制度上,國內將安全感知、滿意度、認知程度等主觀因素引入研究中,國外則更關注產權制度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征地制度和沖突問題上,國內的進展主要表現在方法的突破,并從政府及制度方面探究土地沖突的原因,國外則注重研究主題的細化和視角多樣化;關于土地制度改革,國內學者將非正式制度因素納入制度變遷的邏輯和機理研究,國外則更關注對土地制度改革效果的評估。

(2)土地管理領域。國內外研究在土地政策與法律、土地權屬與登記、土地管理與管制方面有共同關注主題,但內容差異較大:在土地政策與法律研究方面,國外注重土地法律政策的作用效力及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應研究,并關注影響法律政策的相關因素;國內則偏重集體土地所有權實現的法律保障及相關法律關系的梳理。在土地權屬與登記研究方面,國外側重土地所有權的保障以及土地登記運作條件等問題研究;國內則主要關注不動產登記成果整合與應用,注重土地確權及權屬調整。在土地管理與管制方面,國外關注土地管理方式與機構的設置,并探討土地管制策略產生的影響;國內則側重分析土地管制政策效果并結合國情與實踐需要,探究土地管制理念的轉變。

(3)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領域。國內外研究共同關注土地資源保護、土地生態與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但研究重點及細分內容有所不同。在土地資源保護方面,國外重點關注保護政策與經濟機制;國內則重點關注土地資源配置。在土地生態方面,國外注重理論與生態變化機制研究;國內則關注生態風險評價和生態服務價值評價,注重研究的應用性。在土地利用方面,國外探討微觀因子(如火災、氣候、洪澇災害等)對于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國內則關注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應、建設用地擴張機制及集約利用狀況,強調政策對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在土地規劃方面,國內外均倡導規劃協同的理念,但國外關注規劃評估的現實與規劃的一致性,重視土地利用規劃與各類資源規劃的整合,國內則強調國土空間認知統一的理論探索和國土空間分類體系的創新,討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

(4)土地工程與技術領域。國內外共同關注土地測量、土地信息技術、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具體內容和相關方法存在差異。在土地測量方面,國外側重于利用土地測量技術分析土地復墾與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復墾成效;國內則更關注在地籍確權、退化土地監測等問題中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土地信息技術方面,國外重點在大規模、多維度的土地管理系統的研發;國內則側重于土地信息采集、存儲和處理技術的革新及基于移動端的土地資源管理系統的研發。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國外注重生物菌在土壤質地改良及污染土地修復中的應用,國內則重點關注礦區土地復墾中重構土壤結構的相關研究、城鄉建設用地整治中的居民點優化配置及退化土地改良技術。

表1 國內外土地科學研究重點內容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science in China and abroad

4 2017年土地科學研究展望

4.1 總體展望

2017年土地科學研究將基本延續并逐漸強化2016年的兩個基本趨勢(見本文1.1),(1)土地科學研究將逐步回歸并強化土地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前沿性、創新性和理論引導性的科學屬性,依循科學研究發展的自身規律和土地科學的研究范式,以土地科學理論引導性的研究支持并推動土地資源利用和管理實踐;(2)土地科學研究將基于土地資源利用和管理對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逐步強化以土地科學視角開展土地系統綜合體的系統性研究,強化土地系統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影響的研究,從而帶動多學科多領域協同開展土地系統的廣度和深度開發利用的深入研究,推動社會經濟系統的協同發展。

4.2 需求引導

2017年,土地科學研究在逐漸回歸前沿性、引導性科學研究的同時,將以科學研究的引導性服務于國家社會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需求。

(1)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社會經濟健康發展。2017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國內外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依然較重。土地資源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在這種背景下,為確保經濟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邁向中高端水平,2017年依然需要土地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方面發揮保障作用,保障任務依然艱巨。

(2)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渡鷳B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的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并提出“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

(3)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強調數量、質量、生態的“三位一體”管護。“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守耕地紅線不放松,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探索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用于占補平衡及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政策;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層剝離再利用,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加強耕地建設及調查和評價,相關體制機制研究日益重要。

(4)破解深層次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土地領域各項改革?!笆濉币巹澨岢?,要“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進多規合一”,“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強調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的收官之年,全國人大對33個試點的相關法律授權也將于年底結束?!度珖r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指出:“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用地市場”,“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明確了“三權”分置原則。與此同時,《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提出“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土地、房屋等財產征收征用法律制度”,“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續期的法律安排”。此外,國土部提出“三深一土”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上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既引導土地科學研究開展相關支撐性研究,也需要土地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的引導和推動。

4.3 《中國土地科學》組稿方向與重點關注問題

4.3.1 組稿方向 2017年,《中國土地科學》將重點支持、鼓勵基于土地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創新研究,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國土資源改革發展實踐需求,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改革實踐:(1)圍繞支撐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推進土地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2)圍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3)圍繞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土地資源綜合管護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4)圍繞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5)圍繞完善人、地、權關系,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及相關法律建設研究;(6)圍繞“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推進土地工程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7)圍繞土地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土地科學基礎理論和學科建設研究。

4.3.2 重點關注問題 2017年,《中國土地科學》在追蹤并推介土地科學理論和技術前沿研究、社會經濟重大實踐需求研究的同時,還將重點關注并推動土地科學系統視角的土地科學專用理論和技術的研究:(1)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科學問題研究總體框架構建的研究;(2)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調查專用理論及技術體系的研究;(3)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規劃專用理論及技術體系的研究;(4)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評價專用理論及技術體系的研究;(5)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整治工程專用理論及技術體系的研究;(6)基于系統視角的土地信息工程專用理論及技術體系的研究;(7)典型區域土地系統多要素耦合作用與優化機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馮廣京. 土地科學發展時空錐及土地科學學科演進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23 - 31.

[2] 張衍毓,陳美景. 國土空間系統認知與規劃改革構想[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2):11 - 21.

[3] 馬萬鐘,詹長根,朱小杰. 基于人地關系的土地管理數據模型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6):3 - 13.

[4] 張衍毓,郭旭東,陳美景. 土地系統多級綜合觀測研究網絡建設框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7):4 - 13.

[5] 馮廣京. 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和方向[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1):4 - 12.

[6] 嚴金明,夏方舟,馬梅. 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戰略導向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2):3 - 10.

[7] 陳建軍,周維正. 空間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土地經營策略、競爭機制和中國的城市層級體系——來自中國186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3):4 - 11.

[8] 王克強,馬克星,劉紅梅. 上海市建設用地減量化運作機制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5):3 - 12.

[9] 馮宇,畢如田,王瑾. 流域礦業開采引發的土地利用空間沖突及優化配置[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1):32 - 40.

[10] 馮廣京. 土地科學學科獨立性研究——兼論土地科學學科體系研究思路與框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5,29(1):20 - 33.

[11] 彭代彥,彭旭輝. 中國城市地價波動的冪律特性[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61 - 67.

[12] 張浩,李仲飛. 房價預期、土地價格與房地產商行為[J] . 管理評論,2016,28(4):52 - 61.

[13] 楊衛忠. 農戶風險偏好下的土地經營權拍賣報價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5):46 - 52.

[14] 宋戈,林彤. 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模化流轉定價機制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6):44 - 51.

[15] 蔡昉,王美艷. 從窮人經濟到規模經濟[J] . 經濟研究,2016,51(5):14 - 26.

[16] 韓峰,賴明勇. 市場鄰近,技術外溢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 . 世界經濟,2016,39(1):123 - 151.

[17] 韓文龍,黃城,謝璐. 誘導性投資、被迫式競爭與產能過剩[J] . 社會科學研究,2016,37(4):25 - 33.

[18] 趙愛棟,藍菁,馬賢磊,等. 土地價格市場化對中國工業部門要素投入與技術選擇的影響[J] . 財經研究,2016,42(8):85 - 96.

[19] 王聰,周利. 房地產財富效應與投資者的風險態度[J]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4):39 - 47.

[20] 陳浩,王佳. 社會資本能促進土地流轉嗎?[J]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1):21 - 29.

[21] 伍駿騫,齊秀琳,范丹,等. 宗族網絡與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J] . 農業技術經濟,2016,35(7):29 - 38.

[22] 張錦華,劉進,許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土地流轉與農地滯留[J] . 管理世界,2016,32(1):99 - 109.

[23] 黃忠懷,邱佳敏. 政府干預土地集中流轉[J] . 中國農村觀察,2016,37(2):34 - 44.

[24] 馬賢磊,仇童偉,錢忠好. 農地流轉中的政府作用[J] . 經濟學家,2016,28(11):83 - 89.

[25] 錢忠好,冀縣卿. 中國農地流轉現狀及其政策改進[J] . 管理世界,2016,32(2):71 - 81.

[26] 陳曉芳. 用途管制下的土地指標交易法律構造[J] . 北京大學學報,2016,62(3):141 - 148.

[27] 夏淑芳,陳美球. 承包地經營權流轉中市場與政府的協同[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5):29 - 35.

[28] 黃珂,張安錄. 城鄉建設用地的市場化整合機制[J] . 改革,2016,29(2):69 - 79.

[29] 趙愛棟,馬賢磊,曲福田. 市場化改革能提高中國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嗎?[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3):118 - 126.

[30] 汪曉春,李江風,王振偉,等.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城農民土地退出補償機制研究[J] .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1):19 - 24.

[31] 肖鵬,呂之望. 土地經營權抵押的制約與創新[J]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6,16(4):43 - 48.

[32] 張傳勇,鞏騰. 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規模估算及動機檢驗——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J] . 財經論叢,2016,32(4):28 - 35.

[33] 鄒秀清. 中國土地財政區域差異的測度及成因分析——基于287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J] . 經濟地理,2016,36(1):18 - 26.

[34] 王玉波. 土地財政研究述評、啟示及展望[J]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1):44 - 51.

[35] 陳宇瓊,鐘太洋. 中國地方政府土地租稅收入變化對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影響[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2):41 - 50.

[36] 賈雁嶺,童錦治,黃克瓏. 房地產稅、土地出讓金對城市擴張的影響[J] . 城市問題,2016,35(2):41 - 48.

[37] 謝貞發,席鵬輝,黃思明. 中國式稅收分成激勵的產業效應[J] . 財貿經濟,2016,37(6):18 - 34.

[38] 黃燕芬,李怡達,夏方舟. 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基本內涵、關鍵問題與核心對策[J] .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9):14 - 17.

[39] 王克強,鄭旭,張冰松,等. 土地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2):3 - 9.

[40] 盧為民.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土地制度創新路徑[J] . 城市發展研究,2016,(6):66 - 73.

[41] 周炎,陳昆亭,雷新途.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承包制的發展優勢研究[J] . 世界經濟文匯,2016,(3):111 - 120.

[42] 仇童偉,李寧,鄒寶玲,等. 公共治理與村莊自治視角下農戶土地產權認知的形成[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9):53 - 61.

[43] 于麗紅,蘭慶高,武翔宇. 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農戶滿意度分析[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4):79 - 87.

[44] 吳郁玲,侯嬌,馮忠壘,等. 農戶對宅基地使用權確權效應的認知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4):28 - 34.[45] 耿卓. 家戶視角下的婦女土地權利保護[J] . 法學,2016,61(1):115 - 124.

[46] 張笑寒. 城鎮化進程中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的新動向與對策建議[J] .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6,36(1):122 - 127.

[47] 陳維肖,李春妍,彭宏杰,等. 基于土地發展權的征地補償價格研究[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3):119 - 122.

[48] 崔寶玉,謝煜,徐英婷. 土地征用的農戶收入效應[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2):111 - 118.

[49] 劉向南,呂圖,嚴思齊. 征地過程中程序性權利保障與農民滿意度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5):21 - 28.

[50] 朱道林,謝保鵬. 公共利益范圍界定及征地目錄制定思路[J] . 中國土地,2016,35(10):13 - 14.

[51] 范建雙,虞曉芬. 浙江農村“三權”改革背景下農戶宅基地空間置換意愿的影響因素[J] . 經濟地理,2016,36(1):135 - 142.

[52] 夏敏,林庶民,郭貫成. 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以江蘇省7個市為例[J] . 資源科學,2016,38(4):728 - 737.

[53] 王兆林,楊慶媛,王娜. 重慶宅基地退出中農民土地收益保護研究——基于比較收益的視角[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8):47 - 55.

[54] 邢姝媛. 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建立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15 - 119.

[55] 王敏,諸培新,張志林. 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增值收益共享機制研究——以昆山市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2):51 - 58.

[56] 曹笑輝. 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模式及其立法選擇[J] . 理論探索,2016,32(2):116 - 122.

[57] 邵朝對,蘇丹妮,鄧宏圖. 房價,土地財政與城市集聚特征[J] . 管理世界,2016,32(2):19 - 31.

[58] 王嬡,楊廣亮. 為經濟增長而干預[J] . 管理世界,2016,32(5):18 - 31.

[59] 王敬堯,魏來. 當代中國農地制度的存續與變遷[J] . 中國社會科學,2016,37(2):73 - 92.

[60] 李鹿野. 比較法視域下中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建構[J] . 學習與實踐,2016,33(1):53 - 61.

[61] 尹鵬程,付麗莉,蔡先孌,等. 不動產統一登記信息平臺建設探討[J] . 測繪科學,2016,41(3):1 - 7.

[62] 袁鵬. 不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新詮[J] . 法學評論,2016,32(3):131 - 144.

[63] 程令國,張曄,劉志彪. 農地確權促進了中國農村土地的流轉嗎?[J] . 管理世界,2016,32(1):88 - 98.

[64] 李中. 農村土地確權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J] . 經濟地理,2016,36(7):160 - 166.

[65] 韓立達,王艷西.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土地權屬調整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4):21 - 27.

[66] 馬敬桂,樊帆,韋鴻. 農村土地確權情況調查[J] . 經濟縱橫,2016,32(4):66 - 69.

[67] 李金華. 論中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方法[J] . 財經問題研究,2016,38(7):3 - 12.

[68] 孔含笑,沈鐳,鐘帥. 關于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進展與爭議問題[J] . 自然資源學報,2016,31(3):363 - 376.

[69] 季曦. 劉洋軒. 礦產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框架初探[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3):100 - 108.

[70] 劉明輝,孫冀萍.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要素研究[J] . 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32(4):12 - 21.

[71] 陳朝兵.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功能作用、權能劃分與制度構建[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4):135 - 141.

[72] 朱繼勝. 論“三權分置”下的土地承包權[J] . 河北法學,2016,34(3):37 - 47.

[73] 張毅,張紅,畢寶德. 農地的“三權分置”及改革問題:政策軌跡、文本分析與產權重構[J] . 中國軟科學,2016,31(3):13 - 23.

[74] 孫憲忠. 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需要解決的法律認識問題[J] . 行政管理改革,2016,18(2):21 - 25.

[75] 祝天智,王亞星. 全面深化改革視域下的農地三權分置研究[J] . 當代經濟管理,2016,38(5):25 - 29.

[76] 韓松. 論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管理權能[J] . 中國法學,2016,33(2):121 - 142.

[77] 童航. 農地增值收益分配與鄉村治理——基于山東省X村的實證研究[J] . 現代經濟探討,2016,35(1):74 - 78.

[78] 朱蘭蘭,蔡銀鶯,劉小慶. 基本農田用途管制對農民福利的影響及區域差異——基于成都和武漢的比較[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4):143 - 148.

[79] 高誼,江灝,元妮娜. 城市綠地用途管制問題與制度建設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 . 城市發展研究,2016,23(10):133 -137,148.

[80] 單衛東. 土地管理轉型:從用途管制到用態管控[N] . 中國國土資源報,2016 - 11 - 03.

[81] 孔星河,梅昀,柯新利. 耕地占用與經濟增長脫鉤關系的倒U型曲線檢驗:武漢市的實證[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3):46 - 54.

[82] 周小平,李曉燕,柴鐸. 耕地保護補償區域間分配的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以福州市為例[J] . 經濟地理,2016,36(5):152 -158.

[83] 牛海鵬,肖東洋,郜智方. 多層次作用邊界下糧食主產區耕地保護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應[J] . 資源科學,2016,38(8):1491 -1502.

[84] 吳詩嫚,李祎琛,盧新海,等. 利益均衡下農地整治權屬關系調整的研究進展[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7):88 - 96.

[85] 趙明月,王仰麟,胡智超,等. 面向空心村綜合整治的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探析[J] .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10):1237 - 1248.

[86] 虞燕娜,朱江,吳紹華,等. 多風險源驅動下的土地生態風險評價——以江蘇省射陽縣為例[J] . 自然資源學報,2016,31(8):1264 - 1274.

[87] 張鳳太,王臘春,蘇維詞. 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慶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 . 中國環境科學,2016,36(10):3126 -3134.

[88] 李濤,甘德欣,楊知建,等. 土地利用變化影響下的洞庭湖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演變[J] . 應用生態學報,2016,(12):1 - 15.

[89] 丁雨賝,馮長春,王利偉. 山地區域土地生態紅線劃定方法與實證研究——以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為例[J] .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7):851 - 859.

[90] 林堅,柳巧云,李婧怡.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鎮化的國土空間分類體系[J] . 城市發展研究,2016,23(4):51 - 60.

[91] 岳秋麗,劉傳林. 基于PSR模型的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76 - 179.

[92] 裴杰,王力,喻根,等. 基于多源數據的廣東省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297 - 301.

[93] 杜旭,宋戈,李瑞雪,等. 黑龍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139 - 144.

[94] 孟成,盧新海,彭明軍,等. 基于土地稅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計算方法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7):56 - 63.

[95] 張苗,甘臣林,陳銀蓉. 基于SBM模型的土地集約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與低碳優化[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3):37 - 45.

[96] 汪洋,代立,周穎. 基于可持續性視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邏輯評價與診斷——以武漢市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4):61 - 69.

[97] 王珞珈,董曉峰,劉星光. 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質量耦合協調性的時空特征——以甘肅省12個中心城市為例[J] . 應用生態學報,2016,27(10):3335 - 3343.

[98] 孔偉,郭杰,歐名豪,等. 中國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變化及分區管控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4):13 - 20.

[99] 郭杰,包倩,歐名豪. 基于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區域分異的中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6):71 - 80.

[100] 郭貫成,丁晨曦,王雨蓉. 新型城鎮化對工業用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8):81 -89.

[101] 羅能生,彭郁. 中國城市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時空差異及地方政府競爭影響[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5):62 - 70.

[102] 張雄,張安錄,鄧超. 基于用地企業視角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8):90 - 97.

[103] 辛修昌,邵磊,顧朝林,等. 從“做什么”到“不做什么”:基于“多規融合”的縣域空間管制體系構建[J] . 城市發展研究,2016,23(3):15 - 21.

[104] 祁帆,張曉玲,李志剛. 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思路研究[J] . 中國土地,2016,35(3):20 - 22.

[105] 劉彥隨,王介勇. 轉型發展期“多規合一”理論認知與技術方法[J] .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5):529 - 536.

[106] 馮長春,張一凡,王利偉,等. 小城鎮“三規合一”的協調路徑研究[J] . 城市發展研究,2016,23(5):16 - 23.

[107] 黃勇,周世鋒,王琳,等. “多規合一”的基本理念與技術方法探索[J] . 規劃師,2016,32(3):82 - 88.

[108] 盧秀山,謝欣鵬,劉如飛. 輕便型移動測量系統在鄉村地形測量中的應用[J] . 測繪科學,2016,41(10):149 - 152.

[109] 岳沖,劉昌軍,王曉芳. 基于多尺度維度特征和SVM的高陡邊坡點云數據分類算法研究[J] .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6,60(7):882 - 888.

[110] 楊茂偉. 三維激光掃描儀在地質災害地形測繪中的應用[J] . 測繪通報,2016,62(5):145 - 146.

[111] 胡龍華,王向忠,崔貴彥. 北斗高精度無人機航測技術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項目中的應用[J] . 測繪通報,2016,62(4):85 - 87.

[112] 陳丕,劉寶. 車載激光掃描系統在三權發證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 . 北京測繪,2016,30(4):53 - 57.

[113] 胡振琪,陳超. 風沙區井工煤炭開采對土地生態的影響及修復[J] . 礦業科學學報,2016,1(2):120 - 130.

[114] 姚維嶺,余江寬,路云閣. 基于ZY-3衛星數據的神東煤礦區土地退化人為影響因素調查與評價[J] .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3):355 - 360.

[115] 馮淳,張云峰,焦超衛,等. 禿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遙感動態研究[J] . 遙感信息,2016,31(1):110 - 114.

[116] 閆利,江維薇. 一種利用結構特征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種植園自動提取方法[J] . 測繪學報,2016,60(9):1065 - 1072.

[117] 李曉東,姜琦剛. 基于多時相遙感數據的吉林西部土地覆被分類提?。跩] . 農業工程學報,2016,32(9):173 - 178.

[118] 宋軍偉,張友靜,李新川. 基于GF-1與Landsat-8影像的土地覆蓋分類比較[J] .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2):255 - 263.

[119] 夏列鋼,王衛紅,楊海平. 多分辨率協同遙感地塊利用分類方法研究[J] .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21(5):649 - 654.

[120] 胡曉東,張新,屈靖生. 大數據架構的遙感資源存儲管理方法[J] .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21(5):681 - 689.

[121] 李鳳亮,郭瑞隆. 基于Skyline的農村土地調查成果三維應用系統研發[J] . 地理空間信息,2016,14(1):92 - 93.

[122] 董群,陳國良,胡云鋒,等. 便攜式土地信息協同采集系統設計與實現[J] . 測繪通報,2016,62(9):89 - 95.

[123] 張文瑞. 土地生態化整治與農業景觀設計實證研究[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4):224 - 227.

[124] 李燦,張池,孫傳諄,等.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規劃”思路探討[J] .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8):72 - 76.

[125] 胡學東,王占岐,童秋英,等. 基于生態和社會經濟約束的區域土地整治潛力評價研究[J] .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5):804 - 812.

[126] 何玲,賈啟建,李超,等.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擬[J] . 農業工程學報,2016,32(3):275 -284.

[127] 李心慧,王旋,朱嘉偉. 基于生態足跡法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禹州市為例[J] . 中國農學通報,2016,(5):67 -74.

[128] 邵芳,胡振琪,王培俊,等. 基于黃河泥沙充填復墾采煤沉陷地覆土材料的優選[J] . 農業工程學報,2016,32(S2):352 - 358.

[129] 宋楊睿,王金滿,李新鳳,等. 高潛水位采煤塌陷區重構土壤水分運移規律模擬研究[J] . 水土保持學報,2016,30(2):143 -148.

[130] 王金滿,郭凌俐,白中科. 基于CT分析露天煤礦復墾年限對土壤有效孔隙數量和孔隙度的影響[J] . 農業工程學報,2016,32(12):229 - 236.

[131] 龐文品,秦樊鑫,呂亞超,等. 貴州興仁煤礦區農田土壤重金屬化學形態及風險評估[J] . 應用生態學報,2016,(5):1468 -1478.

[132] 項曉敏,金曉斌,杜心棟,等. 基于“強度—潛力—難度”綜合測度的中國農用地整治實施協調性分析[J] . 地理研究,2016,35(2):285 - 298.

[133] 彭金金,孔雪松,劉耀林,等. 基于智能體模型的農村居民點空間優化配置[J] .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6,(5):52 - 58.

[134] 黃聰,趙小敏,郭熙,等.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縣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J] .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11):165 - 174.

[135] 張翼夫,李洪文,胡紅,等. 鹽堿地后懸掛隨動式打孔通氣機的設計與試驗[J] . 農業工程學報,2016,32(18):42 - 49.

[136] 馬少云,祝方,商執峰. 納米零價鐵銅雙金屬對鉻污染土壤中Cr(Ⅵ)的還原動力學[J] . 環境科學,2016,(5):1953 - 1959.

[137] 陳尋峰,李小明,陳燦,等. 砷污染土壤復合淋洗修復技術研究[J] . 環境科學,2016,37(3):1147 - 1155.

[138] 邢偉,胡續禮,張榮華,等. 淮河流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土壤侵蝕防控效果[J] .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2):137 - 146.[139] Burnett P.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 Land Economics,2016,92(2):237 - 256.

[140] Kaas L, Pintus P A, Ray S. Land collateral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 in France[J]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6,84:202 -219.

[141] Liu T, Huang M. Land Supply and Money Growth in China[J]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6,42:327 - 339.

[142] Naismith R. The land market and Anglo-Saxon society[J] . Historical Research,2016,89(243):19 - 42.

[143] Che Y. Off-Farm Employments and Land Rental Behavior[J]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6,8(1):37 - 55.

[144] Reyes-Bueno F, Sánchez J T, Samaniego J G,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 fractio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d market deregulation in Ecuador[J] . Land Use Policy,2016,52(3):144 - 151.

[145] Holden S T, Ghebru H. Land rental market legal restrictions in Northern Ethiop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5(4):212 - 222.

[146] Liu T, Wang R Y. Urban land marketization in China[J] . Land Use Policy,2016,57(6):265 - 277.

[147] Samanta D. Tenure Security and Women Right Over Land[J] . Journal of Land and Rural Studies,2016,4(2):242 - 253.

[148] Yoo D, Steckel R H.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16,12(3):623 - 650.

[149] Lawry S, Samii C, Hall R, et al. The impact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interventions on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2016,10(1):1 - 21.

[150] Nguyen T H T, Tran V T, Bui Q T, et al.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vers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4(5):583 - 592.

[151] Bao H, Peng Y. Effect of land expropriation on land-lost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action[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3(5):342 -349.

[152] Kaya A, Erol N K. Conflicts over 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8(7):83 - 94.

[153] Pritchard M F. Contesting land rights in a post-conflict environ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4(7):264 - 275.

[154] Albertus M, Diaz-Cayeros A, Magaloni B, et al. Authoritarian survival and poverty traps[J] . World Development,2016,77(5):154 -170.

[155] Jürgenson E. Land reform, land fragmentation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land consolidation in Eston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7(3):34 - 43.

[156] Volkan B, Cemal B. The problems and resolution approaches to land management in the coastal and maritime zones of Turkey[J] .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6,119(1):30 - 37.

[157] Samuel B B, Baslyd B N. The role of Customary Land Secretariats in promoting good local land governance in Ghana[J] . Land Use Policy,2016,50(1):528 - 536.

[158] Gavin S. The real estate turn in policy and planning: Land monet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ri-urbanization in Asia[J] . Cities,2016,53 (1):141 - 149.

[159] Stein T H, Hosaena G. Land rental market legal restrictions in Northern Ethiopia[J] . Land Use Policy,2016,55(4):212 - 221.

[160] Gonzalo M, Gabriel C. Reflections on the Consolidated Text of the Spanish Land Use Act of 2008: Increased power of the arbitrary, fostering of corruption, and increased upward pressure on land valu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4(3):432 - 438.

[161] Estair V W. Law’s rurality: Land use law and the shaping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 in rural Ontario[J]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6,53(2):1 - 15.

[162] Ahmet Y, Mustafa K, Muhammet D,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new inheritance policies and laws that reduce 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negative impacts in Turkey[J] . Land Use Policy,2016,56(5):1 - 7.

[163] Rebecca A R, Jeffrey S, Chris M, et al. Forest tenure and conflict in Indonesia: Contested rights in Rempek Village, Lombok[J] . Land Use Policy,2016,57(6):241 - 249.

[164] Gabriel E. Rethinking public land ownership and urban development: A Canadian perspective[J] . Cities,2016,55(4):122 - 126.

[165] Krishna H K, Ashok M, Samarendu M. Impact of land ownership on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rice farmers: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 . Land Use Policy,2016,50(1):371 - 378.

[166] Michael B, Lani R.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registration suitability theory in state-subsidised housing in two South African towns[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3):48 - 54.

[167] Kwaku O M, Elias D K, Joseph K K. Legal implications of allocation papers in land transactions in Ghana—A case study of the Kumasi traditional area[J] . Land Use Policy,2016,50(2):148 - 155.

[168] James E. S, Ingrid B, Rebecca B.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risk screening tool to assess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on water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9):12 - 26.

[169] Hayley S. C, Julia Baum, Graeme S. Cumming, Money and motives: 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 on private land conservation[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6,197(5):108 - 115.

[170] Kabari S, Frédéric C, George P. Working towards an integrated land contamina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Nigeri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1(12):916 - 925.

[171] Yongxian S, Xiuzhi C, Jishan L, et al. Modeling the optim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guiding the urban constructed land expansions[J] .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6,19(9):35 - 46.

[172] Ricardo F. M. Teixeira, Danielle Maia de Souza, Michael P. Curran, et al. Towards consensus on land u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n LCA: 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 preliminar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expert contributions[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4283 - 4287.

[173] Paul D. Wagner, Bjrn Waske. Importance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logic variables for land use 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9):245 - 254.

[174] Zoi S, Fotios X, Nikos K. The role of fire as a long-term landscape modifier: Evidence from long-term fire observations (1922-2000)in Greece[J] . Applied Geography,2016,74(9):47 - 55.

[175] P. E. Zope, T. I. Eldho, V. Jothiprakash.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n flooding: A case study of OshiwaraRiver Basin in Mumbai, India[J] . CATENA,2016,145(10):142 - 154.

[176] Jérme L, Christophe C, Nicolas E, et al. Impact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on rockfall propagation: Insights from the Grenoble conurbation[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47(3):345 - 355.

[177] Jasper van Vt, Arnold K. B, Daniel G. B, et al. A review of current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practices in land-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2(8):174 - 182.

[178] Sierra C. Woodruff, Todd K. BenD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planning: Comparative paradigms and guidelines for high quality plan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2(8):90 - 100.

[179] Kiran P, Himlal B, Rodney J. Local actions for the common good: Ca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generate improved societal outcomes from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6(12):327 - 332.

[180] Wendy S. A. Saunders, Margaret Kilvington. Innovative land use planning for natural hazard risk reduction: A consequence-driven approach from New Zealand[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6,18(9):244 - 255.

[181] M I Rosli, M A Ahmad, M Kaamin, et al. Shoreline Deline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Change Detection Using Landsat Image[J]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136(8),conference 1.

[182] SK Karan, SR Samadder, SK Maiti. Assessment of the capability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reclamation success in coal mine degraded land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82:272 - 283

[183] Brovelli M. A, Fahl F. C, Minghini M, et al. Land User and Land Cover Maps of Europe: a Webgis Platform[J] . ISPRS-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7):913 - 917.

[184] Ioannidis. C, Potsiou. C, Soile. S, et al. Technical Aspects for the Cre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and Information System[J]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2):115 - 122.

[185] Gopal S, Ramasamy K, Kiyoon K, et al.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solated from coastal reclamation land[J]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6,74(5):39 - 44.

[186] Manjul G, Pankaj K S, SHIKHA, et al. Use of a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Gypsum for Withania somnifera Growth on Sodic Soil[J] . Pedosphere,2016,26(3):299 - 309.

[187] Pankaj K. S, Manjul. G, Shikha, N. S, et al. Amelioration of Sodic Soil for Wheat Cultivation Using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J] . Land Degrad. Develop,2016,27(4):1245 - 1254.

[188] Myoung-S K, Hyun S P, Jong U L.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bacteria stimulation on arsenic immobilization in field study[J] . Catena,2016,148(1):46 - 51.

[189] S. Fernández, C. Poschenrieder, C. Marcenò, et al. Phytoremediation capability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living on Pb-Zn and Hg-As mining wastes in the Cantabrian range, north of Spain[J]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6,174(3):10 - 20.

(本文責編:陳美景)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s Research in 2016 and Prospects for 2017

FENG Guang-jing1, ZHU Dao-lin2, LIN Jian3, HU Zhen-qi4, FENG Lei5, ZHANG Qing-yong6,
CHEN Mei-jing1, WANG Qing-ri1, ZHANG Li-xin2, DU Ting2, ZHANG Ke2

(1.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3.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5.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6.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science in 2016 as well as the prospective of land scien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of China Land Sciences in 2017. Method employed is literature retriev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new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land sciences in 2016 i.e.,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cone theory and model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2)In the field of land economy,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new elements e.g., the long-term fluctuations regularity on land prices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land transfer. The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The lan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3)In the field of land management, the focuses on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management continued to enhance, and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4)In the field of land resource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scholars explored the land spa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th regard to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ep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patial planning reform. 5)In the field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was made in portable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portable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search on reclaimed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a variety of new soil improvement techniques has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con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science system, China Land Sciences in 2017 will focus on the speci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land scienc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gener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land science,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systems of land survey, land planning, land evalu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multi-factor coupling effects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typical regional land system.

land science; land resource; review; land economy; land management; land use planning; land engineering

F301.2

A

1001-8158(2017)01-0003-18

10.11994/zgtdkx.20170115.232542

2016-12-26;

2017-01-10

國土資源事業費項目“土地學科進展與土地科學前沿問題研究”(TD161602-01);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學術質量提升項目(2015KJQK003-1)。

馮廣京(1957-),男,山西陽泉人,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經濟與政策、土地科學基礎理論。E-mail: fenggj@139.com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欧美日本不卡|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久久| 91成人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永久色|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色播五月婷婷|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人在线| 99久久精彩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色图欧美|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熟女视频91|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导航在线|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色综合成人|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午夜综合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理论精品| 亚洲午夜天堂| 98超碰在线观看|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2区| 91麻豆国产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久久6免费视频| 婷婷亚洲天堂|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