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吉首市416000)
(河海大學大禹學院南京市210098)
湘西自治州山洪災害淺析
肖瑤 王新奎
(湘西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吉首市416000)
(河海大學大禹學院南京市210098)
山洪災害是湘西自治州的主要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損失巨大。文章根據湘西自治州多年的山洪災害統計資料,介紹了當地山洪災害的類型及特征,分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山洪災害類型特征產生原因治理對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地帶過渡的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境內山體高聳,坡陡谷深,溪河發育。出露巖層主要為灰巖、白云巖、頁巖、砂巖、板巖等,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紅壤土、黃壤土、水稻土、紫色土等。
因特殊地質、地貌、氣候的影響,加上基礎設施薄弱、人為因素破壞等,山洪災害頻繁發生。每次大的山洪災害均造成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房屋倒塌,農田被毀,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設施遭嚴重破壞。如1995年洪災,全州197個鄉鎮2201個村123.4萬人受災,23個城鎮進水,瀘溪縣城被淹時間達80多個小時,全州死亡32人,死亡牲畜1.2萬頭,損毀房屋21386間32萬m2,毀壞耕地5萬多畝,損壞小型水庫73座,沖毀河堤474km,渠道決口3900多處,77條公路交通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4.65億元。2014年“7.15”暴雨山洪,鳳凰古城被淹店鋪4500余家,被淹文物古建筑40余處,轉移人口11.6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5億元。
(1)溪河兩岸及傍垅田水沖砂壓型。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湘西州村寨、田土多分布在溪河兩岸及山灣、沖垅之中,道路多沿溪河而建,加上水土流失嚴重。每遇暴雨山洪,雨水夾帶大量泥砂迅速匯聚,溪河、沖垅洪水猛漲,導致兩岸及沖垅中房屋、田土、道路、溪壩等被水沖被砂壓,恢復相當困難。
(2)溶洼淹沒澇災型。湘西州灰巖、白云巖分布較廣,巖溶洼地隨處可見。遇大雨山洪時,因不能及時排洪,從而形成淹沒型澇災。一般淹沒時間3~5天,長者達半月之久,各種作物因泥水澇漬而敗死,房屋因長期浸泡而倒塌,交通因水淹而中斷。
(3)巖溶漏斗塌陷型。一是暴雨山洪時,巖溶漏斗中的充填物被浸蝕軟化而產生塌陷。二是因暴雨山洪快速匯入地下陰河,產生地下水頂托及氣爆,或者因地下水流速加快產生負壓,使得漏斗中填充物塌陷。由此導致田間水肥流失、房屋損毀、渠道垮塌、庫盆穿洞、陰河堵塞等災害。
(4)山體滑坡泥石流型。湘西州頁巖、砂巖、板巖分布較廣,經構造運動和自然風化,構造裂隙發育,表層巖石破碎,土壤結構松散,抗浸蝕性弱,抗沖能力差。遇暴雨時,極易造成山體滑坡并形成泥石流,使得房屋倒塌、道路沖毀、田土被埋、溪河堵塞。
(5)庫、塘、渠水毀型。湘西州水庫以小型為主,存在集雨面積大而調洪庫容小、溢洪道布置不規范、泄洪能力不夠等問題,而山塘一般未修建正規溢洪道。遇暴雨山洪時,或者因溢洪道不能滿足泄洪而漫壩,或者因溢洪道布置不合理而沖毀下游農田、房屋。另外,湘西州渠道大多盤山而行,防洪排洪設施不配套,常因山洪快速匯聚、泥砂淤積、不能及時泄洪而導致漫堤,造成渠堤垮塌。
(6)城鎮滯洪內澇型。湘西州城鎮多建在溪河兩岸,隨著城鎮擴建,占用河岸、河道嚴重,有的甚至將穿城溪溝覆蓋。加上規劃不合理,排洪排澇設施不配套。遇山洪暴發,河水陡漲,便造成河水倒灌,內洪無法外排,形成滯洪內澇。
(1)突發性。受山區特殊氣候的影響,天氣變化大,往往今天是晴天,明天就是暴雨,上午艷陽高照,下午就大雨傾盆。再則,受地質地貌的影響,山洪匯流速度快,造成溪河水位突然上漲,幾個小時即成災受損。如2016年“7.17”暴雨,古丈縣默戎鎮突發山體滑坡,瞬間鐵路、房屋、田土被毀,河流極速陡漲9.00m,下游坪壩鎮、丹青鎮被淹。
(2)分散性。湘西州地貌千變萬化,山峰縱橫交錯,受山峰阻隔,易形成局部分散性小氣候。另外,湘西州村寨、田土、道路、水利設施等相當分散,因此山洪災害多呈分散性分布。
(3)毀滅性。湘西州山洪災害多為分散性,但各個分散受災區的災情往往是毀滅性的,致災性強,損失巨大,恢復困難。如2016年“6.20”洪災,龍山縣里耶鎮堤防90%發生漫堤,并出現潰口,轉移人口1.85萬人,房屋受損2120間,被淹時間達700多個小時,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2016年“7.17”暴雨,古丈縣默戎鎮突發山體滑坡,沖毀房屋5棟14間,焦柳鐵路中斷188h。
(4)季節性。湘西州山洪災害主要出現在4~8月份,特別是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尤為集中。如2014年共發生9次致災性洪水,其中5月份3次,6月份2次,7月份2次。2015年共發生14次致災性洪水,其中5月份4次,6月份4次,7月份3次。
(5)頻繁性。湘西州山洪災害具有年際發生頻率高、年內重復受災頻繁的特征。1949~2016年,發生山洪災害年份49年,發生大洪災年份達15年,其中2010年發生大洪災11次,2015年發生大洪災14次,2016年發生大洪災12次。2014年瀘溪縣永興場便重復發生了“5.21”、“6.1”、“7.3”、“7.14”共4次大的山洪災害。
(6)周期性。湘西州山洪災害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特大洪災重現期10年左右,大洪災重現期5年左右,一般洪災每年都有發生。同時,每隔10~20年有一個山洪災害高峰期,每次高峰期可持續20~30年,高峰期內災害出現頻率高達80%左右,而且強度大,災害嚴重。
(1)復雜地質地貌是其內在因素。湘西州出露巖層主要為灰巖、白云巖、砂巖、頁巖、板巖等。經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時間風化作用,構造裂隙發育,表層巖石破碎,穩定性差,巖溶漏斗、洼地、陰河遍布,山高坡陡,河谷狹窄,河流坡降大。湘西州土壤主要包括石灰土、紅壤土、黃壤土、紫色土、水稻土等,土壤結構松散,土層瘠薄,抗沖能力低。每遇暴雨,山洪便迅速匯集,造成山體滑坡形成泥石流、溪河陡漲沖刷兩岸、漏斗塌陷堵塞陰河、河水倒灌淹沒城鎮等災害。
(2)特殊氣候條件是其根本因素。湘西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類型多樣。加上山峰縱橫交錯,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736.0m,最低海拔97.1m,受山峰阻隔影響,易形成局部小氣候。境內雨量充沛,但年內、年際、地區變化差異大,導致極端暴雨和局部暴雨天氣頻繁,形成山洪災害。全州多年平均年降雨1398mm,最大年降雨1830mm,最小年降雨1030mm。3~8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70%左右,特別是6~7月份,常常暴雨頻發。根據雨量站點實測記錄,最大24h降雨470mm,最大6h降雨264.5mm,最大1h降雨117.5mm。
(3)基礎設施薄弱是其外在因素。湘西州水庫以小型為主,蓄洪、調洪能力有限。全州現有中型水庫23座,?。á瘢┬退畮?31座,?。á颍┬退畮?72座,總蓄水量僅13.45億m3,且存在一定病險問題。湘西州渠道多盤山而行,防洪、排洪配套設施不完善。湘西州河道治理相當欠缺,僅對部分中小河流進行了治理,而農村河道、小溪溝、澇漬洼地等,未得到有效治理。湘西州防洪預警系統亦處于起步階段,覆蓋面窄,不能很好發揮作用。
(4)生產建設活動的影響是其催化因素。頻繁的生產建設活動,特別是坡耕地過度開發、礦山亂開亂采、鄉村道路修建、城鎮快速發展等,造成大量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山體失穩、河道淤積、河道被侵占。造成了山洪災害的嚴重性、頻發性、毀滅性,損失巨大。
(5)防災意識不強是其人為因素。湘西州屬老、少、邊、窮地區,大部分青壯年都已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宣傳不夠深入,部分群眾及少數干部的防災意識不強,防災知識貧乏,防災組織缺失,缺乏隨時防災、防大災的思想意識。從而導致災前人員、物資準備不充分,防汛搶險應急預案不完善,搶險救災措施不得力的情況時有發生。
(1)樹立全民防災意識。第一要建立健全全民防汛搶險責任制,層層落實。第二要加大宣傳,讓全體群眾了解山洪災害的危害性,樹立防災救災的自覺性,加強防災救災的組織性。第三要搞好知識培訓,讓群眾懂得山洪災害防治的程序、步驟、方法、技術,能防災救災,會防災救災。
(2)加強水庫、河流、渠道治理。針對水庫存在的問題及河道治理欠賬,認真規劃,搞好病險水庫、水閘治理。加大中小河流、農村河道、澇漬洼地的綜合治理力度。完善渠系防洪、排洪設施配套。
(3)搞好水土保持。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生態林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控制礦山開采,調整農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坡耕地,抓好工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配套。
(4)完善防洪非工程體系建設。一是健全首長責任制,明確目標,責任到人。二是加強巡查值守,加大執法力度。三是搞好宣傳培訓,建立穩定、高素質的防汛搶險隊伍。四是做好防汛搶險預案,備好防汛救災物資。五是搞好雨情水情預測預報,做到有的放矢。
(5)提升科學調度水平。搞好大中型水庫的科學調度,確保下游安全。每座大中型水庫及重要堤防,必須按要求編制好水庫大壩(堤防)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和調度規程,提升其調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安全性。
(6)強化各部門的協調合作。山洪災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黨委、政府必須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各防汛成員單位必須密切協調配合,各負其責,確保技術指導到位,物資供應充足,預報信息準確,交通、通訊暢通,社會秩序穩定,救災處理及時。
(7)推進城市排澇系統建設。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建,應做好全面規劃,加大城市管廊及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健全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
[1]聶芳容.山洪災害防治[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17-03-22)
肖瑤(1988-),女,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E-mail:yaoyaoam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