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長沙市410007)
湖南省湘江流域綜合治理發展思路
張樂紅 陳宇平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長沙市410007)
根據湘江流域基本情況,結合目前水利開發治理存在的問題,圍繞著流域治理的總體目標,統籌考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生態等需要,繼續鞏固湘江保護與治理成果,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
湘江流域綜合治理發展思路
1.1 流域概況
湘江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發源于湖南省藍山縣,全長940km,流域面積9.46萬km2,其中湖南省境內流域面積8.53萬km2,占全省行政區域面積的40%。湘江支流河溪縱橫,河網密布、水系發育,河長5km以上的大小河流2156條,潤澤著三湘大地。流域內共有縣市區68個,7個地級城市與36個縣級城市,覆蓋長沙、湘潭、株洲、衡陽4市全部區域和郴州、永州、婁底3市大部區域,流經岳陽、邵陽、益陽的縣市區,是湖南發展的核心區域和黃金地帶,也是全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集中區和引領區。
1.2 流域水利建設取得的成就
建國以來流域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流域內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形成。現有防洪工程體系以堤防工程為主導,結合水庫、河道整治和非工程措施,目前流域內已建堤防總長2312km,已建有大型水庫11座,中型水庫131座,總庫容150億m3,防洪庫容11.7億m3;先后治理中小河流130條,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已逐步實施。二是流域內城鄉供水能力逐步提升。城市供水主要由市政自來水設施供水,農村生活用水以分散式供水為主,供、用水總量75.8億m3。三是流域內農業灌溉能力不斷鞏固擴大。已建成各類蓄、引、提水工程39.14萬(座)處,其中水庫工程6239座,引水工程1.43萬處,提水工程1.45萬處。現有灌區1.68萬處,有效灌溉面積126萬hm2(1890萬畝)。四是河道通航能力穩步提高。目前干流基本實行梯級渠化,結合航道整治,通航能力大為改善,目前有航道773km。五是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強力推進。2015年湘江流域共監測評價水功能區71個,達標61個,達標率為85.9%,Ⅱ、Ⅲ類水質占評價河長的比例達98.3%。六是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較大成績,確定了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單元、水土保持“長治”工程、國債項目、生態建設、退耕還林等工程相繼上馬,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00km2。七是流域水利管理取得初步成效。近年來設立了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出臺了《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編制了湘江科學發展總體規劃、湘江流域綜合規劃、湘江流域管理規劃等,流域依法管水取得了有效進展,水行政執法監督不斷強化。
(1)區域城鎮化進程加速,迫切需要建立安全的防洪減災體系。流域內城市規模快速擴張,但城鎮防洪排澇建設滯后,遠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需求。干流缺乏控制性防洪水庫,山丘區山洪災害頻發多發,防御難度大,流域防洪保安主要依靠堤防,現狀防洪能力不強。41座縣級以上城市151個防洪保護圈中封閉的只占45%,已建堤防達標率82%,城市排水管網系統不完善、排澇標準低,遇大雨城市內澇嚴重,洪澇災害損失大。
(2)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難以支撐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湘江水資源總量豐富,流域內水資源配置網絡也初步形成,但由于缺乏骨干調蓄工程,水資源調控能力不高。一是流域內衡邵干旱走廊、湘南地區缺水嚴重;二是城市水源單一,43處縣級以上城市僅長沙、郴州及4個縣級城市是雙(多)水源布局,其它市州和縣級以上城市均無備用水源,抗風險能力差;三是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雖以解決,但已建工程規模化集中供水程度不高,水量、水質保障能力不夠,目前自來水普及率只達到60%;四是流域水資源約束趨緊,用水總量2015年已達178億m3,已逼近總量紅線指標182.5億m3,流域發展面臨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
(3)農田水利建設仍然滯后,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有待補齊加強。灌區建設近年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五小水利投入巨大,湘南干旱地區隨著涔天河灌區的建設、毛俊水庫的上馬有較大好轉,但湘中區域特別是衡邵干旱走廊缺水嚴重局面沒得到改觀,糧食安全受到影響;農業灌溉技術水平較為落后,農業用水占流域總用水的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495,遠低于0.53的全國平均水平,節水空間大。
(4)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嚴峻。湘江流域特別是下游長株潭核心區城鎮密集、工業發達,污水排水量大,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現象逐漸顯現,其中重金屬污染尤為突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湘江水生態環境保護,通過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水生態環境整體得到改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圍湖造田,非法侵占水域、毀林損草時有發生,湖泊和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水土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嚴峻。
(5)流域水利管理有待進一步強化。湖南省政府設立了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流域水資源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分割、部門分割、城鄉分割、多頭管理的局面依舊存在,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優化配置任務艱巨。河道管理不到位,湘江沿岸隨意侵占岸線、水域、河道現象嚴重,特別是河道無序采砂、淘金,導致河床、河勢破壞,影響河道健康和防洪安全。
3.1 總體目標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圍繞著“控制洪水、保障供水、營造清水、暢通活水”的總目標,通過實施水利基礎設施網建設,山水林田湖城同治,把湘江建設成集防洪、供水、發電、航運、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樣板工程。
3.2 主要任務
根據流域基本情況,結合水利開發治理存在的問題,圍繞著流域治理的總體目標,統籌考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生態等需要,繼續鞏固湘江保護與治理成果,用5~10年時間,建成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
(1)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鞏固提升防洪安全網。堅持“蓄泄兼顧,以泄為主”,加快推進城市防洪與重點區域的河道整治,結合防洪水庫與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最大程度的減輕洪水災害。
一是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結合城市風光帶建設完成7個地級市47個防洪保護圈331.4km堤岸建設與34個縣級市102個保護圈458.7km堤岸建設。省會長沙主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湘潭市、株洲市、衡陽市達到100年一遇、婁底、永州、郴州市達到50年一遇,其它縣城的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以上。
二是加強湘江干流及其支流重要河段治理。重要集鎮、大片農田區特別是湘江尾閭地區在統籌庫區堤岸防護建設工程的基礎上,加大治理力度,規劃加固及新建堤防岸坡近1000km,將區域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三是完善防洪水庫體系。在搞好現有水庫除險加固基礎上繼續建設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新建椒花水庫、石磨嶺、石彼水庫工程控制支流洪水,減輕干流防洪壓力;完善預報系統,優化調度預案,充分發揮東江、雙牌、歐陽海等已建大型水庫的防洪效益。
四是因地制宜地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流域有山洪災害防御任務的山丘區涉及62個縣、814個鄉鎮。立足于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采取建立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合理配置水資源,全面加強城鄉供水網。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建設與管理并舉,加強水源工程和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水資源統一調度,確保用水安全。
一是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增強蓄水能力。加快涔天河水庫擴建和毛俊、椒花水庫的新建;因地制宜新建一批重點骨干水源工程,增強骨干水源工程的基礎保障作用,推進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建設。
二是全面提高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大現有城鎮水源地挖潛改造,新建一批城鎮供水工程,提升蓄供水能力。優化水源結構,大力推進城市應急儲備水源工程建設。對流域內以地表水為飲用水水源的重要城市,規劃建設多水源及應急水源工程。遠期考慮長株潭/郴州/衡陽城市群供水提質,開展東江水庫東江水直飲工程的規劃建設。
三是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在全面解決流域內1500萬列入國家規劃內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工程新建、改造、升級、配套和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質量。
(3)加快農村水利建設,鞏固擴大農業灌溉網。
一是解決湘南干旱區的缺水困局。通過擴建涔天河水庫灌區工程、新建毛俊水庫灌區、莽山水庫灌區和郭家咀等一批重點中型灌區,實施歐陽海、酒埠江、青山垅、雙牌等8座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和76座重點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提高灌溉面積,盡力減輕干旱影響,灌區內大力實行節水措施,提高灌溉保證率到75%,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至0.55。
二是加強衡邵干旱走廊綜合治理。通過新建26座中型水庫、8處中型引水工程,12處大中型灌溉泵站等骨干水源工程,新建一批中型灌區,增加旱季灌溉供水能力;實施以歐陽海灌區、六都寨灌區、白馬灌區、大圳灌區、雙牌灌區為中心的連通工程及5座大型灌區、154座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實現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82.67萬hm2(1240萬畝),遠期考慮新建犬木塘水庫引資潤湘解決位于流域分水嶺的中南部特別是中部區域本地的水資源無法解決當地缺水問題。
(4)推進河湖保護生態治理,全力構建水生態網。堅持“保護優先、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合理利用”,采取水土保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林業生態工程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措施,加強流域生態治理和保護。
一是穩步推進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提升綠色湖南的目標。嚴格執行《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確定的湘江保護重點工作任務。
二是實施湘江水源保護行動。加快實施東江湖、株樹橋等8個重要飲用水源地、瀏陽河、耒水、瀟水等15個重要江河源頭區等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使水源涵養林建設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90%以上,每年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0km2。
三是節水減排控污。大力推行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推廣節水行動;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督
四是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生態用水及河流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在已開展的國家級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的基礎上,推進一批省級水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和示范村鎮。
五是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發揮湘江干支流區域的洪水調蓄、水源涵養、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實施禁止圍墾湖泊,推進河湖港山塘水庫清淤、強化河道保潔,推進區域一把手負責的河長制。推進城鎮周邊退地還濕,在提高洪澇調蓄能力的基礎上還可對污水廠處理的污水通過濕地自凈處理。
(5)基本實現流域水利管理現代化,盡快推進水利信息網建設。創新流域管理體制機制,促進上下游協調聯動,維護湘江流域健康生態環境,人水和諧,維持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創新流域管理體制。在湘江流域全面推行一把手負責的“河長制”。
二是加快推進水文水資源及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建設。完善水情、水資源、水質、水生態環境、城市水文、地下水6大監測站網以及巡測與應急監測網絡,建立水文水資源監測站網;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建設,全面提升水旱災害、水資源與水環境監測、預報和預警能力。
三是加快建設法治湘江。嚴格執行《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實施方案》等各項法律法規。
四是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設流域多功能綜合性數據采集網絡系統、綜合數據庫系統、監控指揮與決策支持平臺、公眾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五是引導公眾參與共治。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引導、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湘江保護。
根據流域內各城市發展水利規劃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做好湘江流域綜合治理,事關人民根本利益。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圍繞著“控制洪水、保障供水、營造清水、暢通活水”的總目標;進一步加強法制管理、明確責任,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完善政策、創新體制,強化措施、嚴格治理的現代化管理,努力把湘江建設成集防洪、供水、發電、航運、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016-12-08)
張樂紅(1983-),女,湖南邵陽人,大學本科,工程師,目前從事水利水電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