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峰,孫 君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 550000)
宰章水庫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
王志峰,孫 君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 550000)
以宰章水庫工程為例,通過對該項目主體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可以看出項目在選址和施工布置上,對地表擾動和植被破壞較小,水土流失量較低。從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該項目選址兼顧了水土保持的要求,施工布置合理,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工程建設存在一定的制約性因素,通過補充水土保持措施,能將其危害降至最低,不會造成重大影響。
宰章水庫;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
宰章水庫位于都柳江一級支流宰章河上,在從江縣丙妹鎮宰章村境內。本工程為新建工程,工程任務為灌溉和供水,工程等別為Ⅲ等,工程規模屬中型水庫。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水源工程、供水及灌溉工程,包括大壩、岸邊溢洪道、放空洞(取水兼沖沙底孔)、供水管道、輸水渠道、隧洞、倒虹管等建筑物。
本工程共占地142.76hm2(含庫區淹沒63.88hm2),其中永久占地89.33hm2,主要包括大壩樞紐區和水庫淹沒區占地;臨時占地53.43hm2,主要包括施工區、料場區、渣場區和臨時道路區等占地。工程建設土石方開挖總量為83.17萬m3,回填總量為28.62萬m3,棄渣總量為54.55萬m3。總工期33個月。
分析與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方法進行。
3.1 水土保持制約性因素分析與評價
本工程料場區不屬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不涉及城鎮和景區,距交通主干道較遠,不在正常可視范圍內,與周邊景觀相互協調。
棄渣場集雨面積小,周邊無公共設施、工礦企業、居民點等重要保護對象,不會影響到重要基礎設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項目區涉及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屬于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的區域,無法避讓;且本工程輸水系統屬線性工程,途徑4個鄉鎮,影響范圍較廣,水土流失危害較大。
工程建設需占用部分水田,通過采取耕地流轉、占補平衡、調整產業結構、后期扶持等措施,所開墾和恢復的耕地數量和質量與占用前相當,可將對當地農戶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主體工程施工嚴格控制占地,盡量減小施工擾動范圍,合理安排施工進度與時序,盡量減少開挖量和棄渣量,無重復開挖和多次倒運的情況,縮小裸露面積和減少裸露時間,減少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基本滿足水土保持要求。
3.2 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分析與評價
根據相關規定,結合水利水電工程的特點,現對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進行分析評價。
3.2.1 大壩區
大壩周邊開挖,主體工程將采取噴混凝土等措施對邊坡進行防護,扣除這部分硬化的面積,形成的裸露面約1.89hm2,大壩區直接開挖范圍內的土層變薄,不適應種植高大灌木和喬木,因此,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來保持水土,灌木采用小葉黃楊和小葉女貞,草籽采用白花三葉草。另外在施工過程須采用臨時攔擋措施,以防止土石方滾入河道,影響行洪。
3.2.2 施工區
施工場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工程建設期間的臨時攔擋、場地排水和后期植物恢復。土料來自開挖的表土。施工場地的排水,以臨時措施為主,在場地周邊開挖排水溝,干砌石襯砌,渠道寬深尺寸為30cm×30cm。擬采用農業復墾的方式進行恢復,施工結束后,將施工區內的臨時建筑物拆除,將原來的板結的土壤刨松,打碎,并加覆表土,保證土壤的厚度≥80cm,并在表面撒播紫花苜蓿保持土壤肥力。
3.2.3 料場區
料場的防治,主要是施工前的表土清運并采取臨時措施和施工結束后留下的空地進行防治。開采前,應將表土清運至附近堆放,并用編織土袋臨時攔擋,此外還應做好料場周邊的臨時排水措施。料場開采結束后,留下的空地全是巖石,不能在上面直接栽植林草,需加覆表土,表土的厚度以滿足草種的生長即可,厚度為50cm,客土來源為開采前清運的表土,對石料場加覆表土并整地完畢后,撒播草種白茅即可。
3.2.4 渣場區
因渣場占地為臨時占地,為了滿足“先擋后棄”的要求,且由于樞紐區渣場緊靠宰章河,主體工程考慮沿河道砌筑擋土墻,擋土墻斷面尺寸為1m×1m×1.3m;堆渣前,先在場地周邊開挖排水溝,干砌石襯砌,寬深尺寸為30cm×30cm。堆渣時,先在洼地底部堆放大塊的棄石,留下空隙,便于消水,再堆放其他粒徑較小的棄渣;棄渣堆放結束后,先將渣面平整,再在施工營地及附屬設施周邊加覆表土,覆土厚度約0.8m,全面整地2.2hm2,并在表面撒播紫花苜蓿保持土壤肥力。
3.2.5 交通道路區
主體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采取了護坡及臨時攔擋措施。由于渠道區本身已硬化,僅對渠道兩側采用撒播草籽與周邊進行銜接。
3.2.6 供水管線區
擬在泵站靠山側布設擋土墻,防止松散土石方滾入泵站區。泵站周圍采用排水溝,引導坡面來水,順接天然溝道。
泵站區周邊空地鋪種黑麥草草皮,在綠地內孤植或叢植雪松,達到美化效果。在房屋周圍成排栽植香樟,栽植間距4m,輔以大葉黃楊綠籬,株距0.5m。
廠外供水管線施工結束后,將開挖料回填,覆上表土,對裸露地表進行植被恢復,采用撒播紫云英草籽,密度100kg/hm2。
施工前先將表土剝離,剝離量2.68萬m3,就近臨時堆存在周邊空地,施工結束后用作覆土土源。管線埋設過程中,沿線會產生臨時堆渣,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使用編織土袋對管線沿線堆渣臨時攔擋,在施工結束后拆除。為避免雨水沖刷,在施工區域人工開挖臨時排水溝,將場內雨水導出場外。
3.2.7 灌區
該區域主要是渠道及渠道建筑物開挖的對下邊坡的影響,造成擾動地表面積較大。
渠道是線狀建筑物,工程的水保設計主要是對開挖棄渣的預防,防止影響面積的擴大,增加水土流失量、危害程度,加重了治理的負擔。因此,在渠道開挖前,做好臨時攔擋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本工程擬采用土袋填土的方式攔擋,工程沿線的土方開挖比較多,石方較少。土袋的安放因地制宜,以能控制棄土、石渣的自由下滑為宜,主要是放在坡度>25°的地段上。
渠道的經過地段,分為兩個大的地類,耕地和非耕地。耕地的位置,為了不影響耕地農作物的養分,在表面撒播紫花苜蓿,并在靠近渠道的一側,種植單排小葉黃楊和小葉女貞固土;非耕地渠道段,應在松散的表面全部種植灌木,增加項目區的林草覆蓋度,灌木選用小葉黃楊和小葉女貞,待其生長穩定后,加播三葉草草籽,盡快使松散的地表全面林草覆蓋,減輕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量。
總之,主設單位對水土保持的意識較好,認識較到位,對項目建設設計了較多的水土保持措施,能一定程度減少水土流失。
綜上所述,本工程選址兼顧了水土保持的要求,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施工布置合理。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工程建設存在一定的制約性因素,但通過補充水土保持措施,能將其危害降至最低,不會造成重大影響,工程建設可行。
針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綜合分析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將大壩樞紐區、供水工程區、灌溉工程區、料場區、渣場區、交通道路區及施工區作為重點防治區域,建立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生態恢復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量。
[1]周國富.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2(08):18-20.
[2]馬祥華.淺析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2011(04):27-28.
[3]董鳳新.開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水利技術監督,2015(05):41-43.
[4]吳濤.淺談公路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工程與建設,2015(04):433-435.
[5]董志恒.缸窯村聯合采石場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09):162-164.
[6]王萬香.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水利技術監督,2016(03):102-104.
1007-7596(2017)08-0193-02
2017-07-24
王志峰(1982-),男,湖南婁底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孫君(1985-),女,貴州貴陽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
S15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