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東,陶曉明
(黑龍江省龍建路橋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施工質量控制
康國東,陶曉明
(黑龍江省龍建路橋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將以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為例,重點分析其在施工質量上的控制技術。
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質量控制
實現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以及結構恒載內力達標是斜拉橋施工控制技術最基本的要求。在進行主梁懸壁施工過程時,注意主梁的線型是否和順,準確。施工過程的關鍵是以標高控制為主的同時,還要考慮拉索本身的索力偏差。按照斜拉橋本身具有的結構特點,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設計合理的控制策略。在施工之前,一定要進行嚴密合理的設計,沒有合理的設計,就不會建造出合理的橋梁結構。
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的施工質量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種:開環控制,糾偏終點控制和自適應控制。(1)開環控制。開環控制是指在斜拉橋設計前期時,要使主梁標高達到最大的寬容度,或在預估結構的活載和恒載基礎上計算預拱度。在實際施工過程,將根據計算出的預拱度來進行施工,要求在完成施工后的結構達到預期設計所要求的內力,現形。(2)糾偏終點控制。在施工過程中,對形成的主梁現形偏差進行跟蹤控制,并進行糾偏控制,來達到理想的現形。如:灰色理論對糾偏終點的控制。(3)自適應控制。即閉環控制的設計參數識別和修正方法。通過施工過程,把標高和內力的實際測量值及估算值標膠,根據斜拉橋的結構基本參數進行識別,找出實際測量值與估計值之間產生偏差的原因,并進行參數完成標準的修正,當再次進行施工計算時進行回饋,計算出后面施工階段的主梁現形的索力和理論期望值,實現減少和消除因理論計算造成的誤差。
斜拉橋工程施工質量的控制內容主要由斜拉橋施工中結構穩定控制,結構應力控制和結構變形控制三部分組成。(1)結構穩定控制。斜拉橋結構的穩定性與斜拉橋的強度同等重要。因為它決定著斜拉橋的穩定性和交通的安全性。當荷載在構件中形成的內力較小,且與荷載正交的某個方向因偏心加載,構件缺陷等偶然因素發生位移偏移距離較大時,就會使斜拉橋的結構或是構件不能正常進行負荷工作,這就是斜拉橋結構失穩現象。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就必須在斜拉橋塔柱和主梁梁端進行施工過程中,重視橋梁結構的穩定性。(2)結構應力的控制。在斜拉橋施工過程中,應該事先檢驗張拉機和錨具的準確性,此外,壓力表和千斤頂也要進行準確檢驗,確保壓力表和張拉力讀數的準確性,這樣才能保證兩者之間關系曲線的準確性。千斤頂和壓力表的精準度分別為大于0.02級和大于1.5級。預應鋼材的理論伸長值和實際伸長值之間的差值需要控制在6%以內。(3)結構變形控制。橋梁施工控制的基本內容是斜拉橋的結構尺寸控制,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和變形因素的影響,導致任何一個結構都不能達到預期設計的標準。所以,我們在設計橋梁結構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施工過程中的每個具體環節可能造成的差錯積累,將這些失誤盡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爭取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誤差積累量最小。
斜拉橋施工質量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溫度測量,索力測量,主塔變位測量和梁體線形測量。(1)溫度測量。斜拉橋的溫度測量包括方面很多,如:季節性溫差數值測量,日照溫差數值測量,殘余溫差數值測量等等。斜拉橋的溫度要進行有計劃地準確測量,在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一般在早上進行,因為早上是一天中溫度變化最小的時段。在測量過程中,要注意斜拉橋主梁,塔柱溫度測試斷面要和應力測量段面相對應,只有這幾個測量數值相對應,才能驚醒準確的分析計算。拉索,塔柱、主梁等不同測試面溫度曲線的變化情況是檢測結果的主要內容。此外,斜拉橋的施工質量檢測還包括橋梁應力,施工材料收縮變化等因素的測量。
(2)索力測量。索力測量包括施工掛籃掛索,中間索,每一個階段懸澆完成后,體系轉化張拉拉索時鄰近的索,全橋合攏時全部拉索的索力。在索力測量過程中,要提供每個測試階段的索力值和關鍵索力受溫度影響產生變化的曲線值。(3)主塔變位測量。由順橋向和橫橋向監測值組成。監測結果包括斜拉橋主梁施工時塔柱變位值和縱橫橋向偏移曲線。(4)梁體線形測量。主要有中線測量,高程測量兩種。測量的成果包括斜拉橋在施工過程中的中線實際測量值,高程實際測量值,主梁線形受溫度變化測量值等。
斜拉橋是我國大跨徑橋梁最流行的橋型之一,因其自身的優點和科技的發展,在我國勢必會越來越流行。在斜拉橋施工控制過程中,每個部門都只有密切配合,嚴格要求施工準確度,做到關鍵環節絕不馬虎,數據處理力爭誤差最小,管理工作規范嚴格,嚴格保證斜拉橋施工質量,只有這樣,我國設計斜拉橋的技術才會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1] 楊東華. 大跨徑連續梁橋施工監控研究及仿真模擬[J]. 建筑技術開發,2013,(10):61-63.
[2] 張麗霞. 淺談斜拉橋掛籃懸澆施工技術[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20):166.
2016-10-15
U448.27
C
1008-3383(2017)03-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