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男
(黑龍江省高速公路建設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在采用水泥粉噴樁技術進行施工時,需要對該技術的施工工藝進行詳細的分析。首先就是施工工藝的流程,主要包括就位、鉆進、提升以及成樁等。其次就是水泥粉噴樁的施工技術,在施工技術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對施工參數進行合理的選擇,使得操作工藝能夠順利的進行。主要包括了六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鉆機提升擋數,主要有兩個檔次,必須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第二方面就是噴粉機葉輪轉速和供粉料壓差的控制,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能夠確保出料的連續均勻。第三方面就是空壓機的流量和壓力;第四方面就是攪拌鉆頭;第五方面就是常見的機械故障和消除;最后一方面就是硬地層中的噴粉攪拌施工。最后就是施工質量控制及檢測,在這個工藝中,需要保證垂直度和樁位準確度,并對水泥要求、攪拌施工的均勻性、樁身強度的檢測以及粉噴樁的實測項目進行嚴格的控制。水泥粉噴樁的施工工藝對施工的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對其給予重視。
在水泥粉噴樁的施工工程中,施工的質量對整體工程的施工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就必須對水泥粉噴樁施工過程技術進行嚴格的控制,而粉體計量的控制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境。水泥粉噴樁的施工質量會受到噴粉自身的均勻性與水泥質量的影響。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相應的施工人員應該嚴格的控制粉體計量,從而確保水泥粉噴樁的質量。每延米噴粉的數量、總灰量與深度是粉體計量中的重要內容,相關的人員應該采取合理的計算方法對其進行計算,一般情況下是將鉆機深度與電子稱重法進行結合使用。下面對粉體計量的控制進行詳細的分析。一方面需要保持噴水泥粉的均勻性,在此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鉆頭的提升速度。因此,為了更好的控制好粉體計量,就需要控制好鉆頭的提升速度。另一方面就是對預噴時間進行確定。預噴時間的確定需要考慮管道的長度,結合該長度選擇合理的時間。在進行水泥粉的噴入工作時,施工人員應該將水泥輸送的速度維持在1 m/s左右,當管道的長度超過40 m時,應該把其鉆至樁底,之后完成噴粉提鉆施工。這樣的施工操作能夠有效的破壞之前的地基土層,從而不斷女的加大沉降量。
在采用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進行工程施工時,應該確保水泥粉噴樁能夠完全的穿透軟土層,并且一直打到持力層中。一般情況下,水泥粉噴樁需要伸到持力層表面以內50 cm才符合要求。但是,在具體的工程施工中,所設計的樁底標高和持力層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水泥粉噴樁施工時,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就會給整個工程施工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此外,如果在樁尖底部遺留個一定高度的軟土時,就會使得工程在以后出現很大的沉降。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樁長伸入到持力層中,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施工的質量。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能夠依靠鉆機進入到最深處的電流表讀數以及鉆機下降的速度對其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能夠確定有沒有達到持力層中。對于這兩組數據而言,還需要結合水泥粉噴樁施工工藝中的試樁數據進行確定,從而確保得出的結論能夠精確。通常情況下,鉆機的額定電流值保持在125%以上,同時下降的速度保持在0.5 m/min時就能夠確定已經達到持力層中。
水泥粉噴樁樁體的強度會受到土與水泥攪拌的影響,只有將其攪拌均勻時,才能夠確保樁體強度能夠到底設計的要求。因此,在進行水泥粉噴樁的施工時,通常情況下在完成攪拌工作后還需要實施復攪拌施工。水泥粉噴樁的施工質量在進行復攪拌以后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就表明的復攪拌對樁體的強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鉆頭處所噴出水泥粉體一般都是脈沖狀的,只有進行充分的攪拌,才能夠確保在水泥粉噴樁中不會有層狀粉體的形成。如果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導致樁體中發生夾生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不能夠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加強樁體的強度了。所以,在水泥粉噴樁的施工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復攪拌的施工,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的對混合體進行攪拌,從而提高施工的質量得到滿足要求的樁體。因此,相應的施工人員應該在攪拌施工中控制好鉆機的提升速度,使得土體和水泥粉能夠進行充分均勻的攪拌,提高水泥噴樁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是處理軟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對軟土地基上工程的施工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水泥粉噴樁能夠有效的減小工程的沉降量,從而延長工程的使用壽命。在軟土地基中應用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時,需要對該施工技術的原理、施工工藝以及技術控制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提高水泥粉噴樁的施工質量。因此,在軟土地基的施工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的研究。
[1] 趙康喆.公路橋梁工程中軟土地基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30):239-240.
[2] 張子恒.試析公路路橋軟土地基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J].科技與企業,2013,(18):218-219.
[3] 李烈可.水泥粉噴樁施工技術在高等級公路軟土地基處理中的應用[J].四川建材,2009,(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