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貴州省銅仁公路管理段,貴州 銅仁 554300)
(1)研究缺乏系統性,很多研究都將高速公路作為對象,其它一般道路并未列入研究范圍;(2)現行技術規范始終以概括性為主,在可操作性與針對性方面亟需加強;(3)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力度不足,公路養護施工與安全保證技術落后;(4)未能對公路養護施工安全給予足夠重視。
完善系統的公路養護施工規范和標準,是使養護施工順利進行,保證養護質量與施工安全的重要基礎。為有效提高養護施工安全水平,增強安全意識,交通運輸部相繼頒發并實施了一系列規范與標準。但因這些規范與標準有著很大的覆蓋面,且條文十分精煉,以要求為主,少有詳細的操作方法,可操作性與針對性很差,所以很難發揮預期作用,甚至導致日常的養護施工無章可循。
首先,在費改稅政策深入實施的背景下,省道已不再設立收費站,減少了公路養護融資渠道,而且地方的公路養護資金無法到位,使得公路養護籌資變得更加艱難;其次,因很多公路在養護工程費用中沒有設置安全經費,所以與保證施工安全有關的全部開支,包括設備的購進、使用與維護更換,人員的教育培訓等,都要從其它經費當中扣除,最終影響養護施工正常開展。
缺乏安全文化建設是引發公路養護施工安全問題的根源。通過對安全文化的大力建設,不僅能使施工與管理人員樹立安全意識,注重安全事故的防范與處理,而且還能營造出良好的施工氛圍,完善養護單位組織管理,確保以預防性為主的安全保證工作得以順利實施。就目前來看,已有很多公路養護單位積極進行安全文化建設,但大多都停留在表面,對施工安全的重視度依然不足,使得安全文化建設流于形式,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
盡管近年來在公路養護施工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財力,但養護施工設備配套率依然較低。此外,雖然一些公路養護單位引進了設備設施,但對其性能并未進行深入開發,作用效果不顯著,所以絕大部分作業還是以傳統的人工為主,不僅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容易產生偏差,無法保證施工安全。
環境方面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小修保養方面,對小修保養而言,其具有點多面廣和量大復雜等特征,加之經費方面的顯著,導致人員招募、技術培訓、設備使用與施工組織都成問題,外部環境極差,隨時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這一因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現場施工人員未按照要求佩戴安全防護用具;部分危險區域沒有設置安全警示牌等。
建設公路養護施工安全文化的本質是對價值觀念進行統一。對公路養護施工而言,其安全文化包含很多內容,如價值觀、行為標準、制度體系、操作規范和安全取向等,甚至還關系到施工人員的思維方式與日常生活,其根本目標是采取可行的辦法來提高人員安全事故防范意識,提高安全保證水平,營造安全高于一切的施工氛圍,確保預防為主和安全第一等理念能夠深入人心。
如前所述,現行的公路養護施工規范與標準很難真正適應公路工程建設與養護施工的制度改革需要。對此,應從以下幾點著手進行改進:首先,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快制訂并不斷完善與公路養護施工安全保證有關的規范和標準;其次,政府作為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公路養護單位的監督管理;最后,對于新建公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應完善關于后續養護施工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以此為養護施工順利進行,保證施工安全奠定良好基礎。
一方面,制定并深入落實公路養護施工獎罰制度,對于工作認真、積極和有較高安全意識的人員予以表揚與獎勵;而涉及違規操作、安全意識淡薄的人員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并進行培訓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能進一步調動人員積極性,確保生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實行養護施工安全責任制,將生產和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崗位與個人。
引進智能化設備是確保公路養護施工安全、效率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向現代化施工轉變的途徑。所以公路養護單位必須增大投資,引進先進設備,并根據設備使用要求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使機械設備發揮最大化作用,并通過有效的維護和管理,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從而提高投資的經濟回報。
對于公路養護施工的外部環境,可通過有效的現場管理進行優化和改善,消除不利于施工安全的因素,使施工始終處在可控狀態;對交通環境的優化改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在危險區域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凡通過養護段的車輛都應減速;安排專人組織交通,避免造成交通堵塞;養護施工的全體參與人員都應按要求佩戴安全防護用具。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減少交通環境方面帶來的安全隱患。
公路養護任務的持續增多,使得養護施工安全問題頻繁發生,不僅影響公路養護質量,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以此,公路養護單位必須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實際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善,提高養護施工安全水平,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1] 張磊.公路養護作業安全的影響因素與保障對策[J].智能城市,2016,(1):78-79.
[2] 張鵬.探析高速公路養護作業安全的影響因素及保障措施[J].江西建材,2016,(4):184,186.
[3] 徐偉,王孝紅,黃志義.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公路養護維修安全作業影響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4,(10):2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