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壯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在城市交通中,軌道交通具備方便快捷、單次運輸量大、污染少等優勢,因此,中小城市的交通規劃建設中,能夠有效解決中小城市所存在的交通擁堵、噪音污染嚴重、尾氣排放量高的問題。因此,在中小城市交通規劃中,在基本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盡量考慮運用軌道交通,堅持可持續發展,對城市中的道路樞紐、地標建筑等做好科學合理的布局,保障人們出行的便利性。與軌道交通相比,公交交通的靈活度比較高,將其應用于城市交通規劃建設中,對于城市道路要求標準比較低,同時運輸量比較大,因此,在中小城市交通規劃中,在對公交交通進行布局規劃時,應該注意與道路結構相配合,合理地調整城市中的公交路線,盡量保證公交路線的高覆蓋面,同時還應該選擇并優化公交站點,使得公交路線遍及城市的各個角落。
新時期,網絡交通技術發展迅速,并逐漸被應用于城市交通系統中。對此,在城市交通規劃發展中,也應該加強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智能交通系統與網絡資源的利用,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模式,構建具有一定實用性的智能化系統,為人們提供優質的交通服務。具體而言,在城市交通規劃中,可以應用各種信息與網絡技術、云計算以及智能終端等相關高科技,逐漸的實現交通道路的智能化、網絡化管理。
在中小城市交通規劃建設中,道路等級的規劃至關重要,對此,要求科學規劃中小城市的道路等級,不斷細化道路的分類,根據城市的不同情況來合理規劃道路等級,比如,對于以發展旅游業為主的城市來說,城市的道路規劃要與旅游景區緊密結合。現如今,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出行距離、頻次越來越高,車道劃分不合理的問題較為常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的通暢性,限制城市經濟的良性發展,基于此,在對中小城市道路等級進行規劃時,應該注意規劃快車道、慢車道、專用車道等,同時,還應該優化商業區步行道、公交優先行車道等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道路路線單一的問題,保障人們的正常出行,達到有效疏解交通流量的目的。
(1)加快骨干航道建設,構建“通江達海”出海通道
“十三五”期,以全面做好航道提級和出省水運通道建設為重點,按照“消除礙航、通江達海”的建設目標,完善航道布局,改善等級結構,提高通過能力,拓展服務范圍,發展海河聯運。重點打通北盤江出海通道和三岔河出江通道,施以電站礙航通航設施建設和航道整治工程建設,打通珠江水系北盤江善泥坡庫區與光照庫區之間的通航航道,使得現有各自受電站礙航阻隔的庫區航運走出封閉水域,通過等級航道的鏈接貫通。此外,積極推進善泥坡庫區、石板寨庫區、響水庫區等處于北盤江上游庫區航運建設工程的前期工作,為實現融入全球航運奠定堅實的基礎。
(2)完善一般航道布局,全面提升航道等級
一般航道包括六盤水市出海通道以外的其它支流航道和庫區航道、是六盤水市內河航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著重完善一般航道的布局,加強以三岔河庫區航道為主的一般航道及支流航道的整治,提升航道等級,完善配套設施,以滿足旅游和交通不發達地區居民的對外交通運輸需求。
(3)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港口設施規模
積極推進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結構和功能結構調整,鼓勵多種方式、多方投資建設經營港區設施。以地方重要港口發展為重點,帶動其它一般港口的全面發展,重點打造毛口港為樞紐港口,全面擴大光照庫區的六枝毛口鄉灣河碼頭、中寨鄉魯戛碼頭、涼風洞碼頭和長寨碼頭、水城猴場碼頭、果布嘎碼頭和花嘎碼頭,以及阿珠庫區的六枝龍場碼頭、老卜底碼頭和二道水碼頭設施規模。
(4)構建港口物流體系,推進重點港口轉型升級
依托六盤水市煤炭運輸需求,積極打造核心港口港區,從而構建大宗貨物港口物流平臺。拓展港口貨物存儲、分撥、配送、加工、商貿等功能,構建日常生活用品等貨物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現代化物流服務網絡,促進港口物流發展。積極拓展港口腹地,促進港口輻射范圍的擴大。
(5)統籌港口集疏運建設,保障港口能力發揮
統籌港口建設與疏港公路的對接,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作用,將水運與公路等其他運輸方式進行有效連接。在港口交通規劃建設中,還應該注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供水、供電、通訊等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沿海港口公共配套設施整體水平的提升。除此以外,還應該注意,充分依托港區優勢,加快融合,逐步把傳統港區生產發展成集運輸、臨港產業、工貿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活動或旅游的聚集地。
綜上所述,在城市建設發展中,交通規劃是十分重要的內容,交通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會對城市未來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新時期,在城市交通規劃建設中,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對城市發展現狀、地理環境、水文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城市未來發展目標進行道路交通規劃設計,這樣才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輔助作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1] 宋志民.淺談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8(14):204.
[2] 李嵐.基于價值管理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86-89.
[3] 謝輝,于曉樺,晏克非.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系統容量評估模型[J].中國公路學報,2012,25(3):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