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奇
宿遷學院建筑工程學院(223800)
基于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現狀的分析與建議
朱紹奇
宿遷學院建筑工程學院(223800)
地下車庫作為解決地面車位矛盾的有效途徑,現就小區地下車庫存在的安全、便捷、環境等問題予以分析、研究,并從規劃布局、環境設計、便捷優化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以便為小區地下車庫規劃提供設計參考。
地下車庫;規劃布局;安全問題;環境設計
近年來,隨著私家車增加,小區地面停車空間有限,引發停放難問題,車與位之間矛盾日趨明顯。地下車庫為解決小區停車難的一個主要途徑,為此,就地下車庫的有關現狀問題予以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議以供規劃設計參考。
1.1 安全問題
地下車庫難以有效的自然采光而依賴人工光源,車庫跨度較大,光源嵌于井梁中而出現照明不足,使得用戶產生不安全的心理反應。同時,地下空間相對封閉,造成使用人群缺失時間觀念,引發焦慮、恐懼等情緒。另外,庫內停留人員相對較少,停留時間較短,而且進出車庫時間相對固定在上下班時段,其余時段則會相對有限;地下交叉交通的不通視,交匯空間相對較小,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一定的安全風險。
1.2 便捷問題
地下車庫面積相對較大,其中的功能用房比較多,防火墻對地下車庫的分隔,相同的指示標志及停車空間等使得部分用戶容易失去方向感,難以找到出口或入戶電梯。另外,車位與住宅的距離也是影響便捷使用的一個主要因素。
1.3 環境問題
車庫內人工光源由于設計的局限或管理的不足,容易造成照明不足,同時能源的需求也非常大。在自然通風不利的條件下,淤積的汽車尾氣及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不足等,很容易使人產生頭昏、慵懶、乏力等生理方面的不適。車庫內單調的景觀設計與小區整體景觀設計的脫節,常給人以冷漠的感覺,很難引起人們對地下車庫視覺上的認同。
2.1 合理規劃布局,減少安全隱患
除日常管理加強安全監控外,在規劃布局方面也可采取措施。在滿足出入需求前提下,便于管理,需優化交通線路,盡量少設出入口,或采用入庫主出入口+多個庫內次出入口的枝狀布局,出入口應布設在易于監控部位,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適當加大出入口,減小坡度,并適當將地面綠化向出入口坡道延伸以減少進入地庫的感受反差;同時在地庫內部的平面布局上盡量避免死角,人流與車流通道應簡短明了,停車區域應分區規劃并盡量完整。地庫管理人員的功能用房和生活用房不應過于集中在一個區域,以便管理人員能經常在地庫內活動,達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2.2 合理環境設計,提高體驗舒適度
1)采光環境的合理設計
盡可能自然采光,如在車庫外墻適當部位開設外窗或采光井,頂部適當部位做建筑處理,設天窗屋頂自然采光;采用“光導照明”技術引太陽光入庫,不僅可解決照明問題,還可節省大量電費、殺菌消毒及干燥地庫;在滿足規范所規定的基本燈光照明外,可在主車道上方等局部部位作適當的調整以起到引導作用,讓司機對車道的流向不產生錯誤理解,避免造成不便與事故;同時在出入口適當加大照明亮度,既可起到引導作用,又可減弱從室內到室外或從室外進入室內的眩目效應。
2)通風環境的合理設計
限于地庫的條件,自然通風只作為一種輔助,并應根據主導風向來布置通風窗和通風井,使其通風效果最大化,同時通風窗井的設置應與地面園林景觀有機結合,使其成為景觀的一部分。自然通風除設置通風窗井外,還可以采取下沉廣場的方式。
機械通風布局與建筑緊密相關,這取決于其通風能力和服務區,進風口和出風口還要考慮其與地面景觀結合。傳統的機械排風方式采用下排2/3上排1/3,實際上車庫的廢氣是依靠車庫內氣流不停的擾動而得以排出的,而與排風口的位置沒有多大關系,建議采用全部上排的排風方式。排風入口和出口應避免太近,以防短路。由于空氣被污染后,比重加大而沉到底部,所以排風入口設置在車庫下部,出口在上部,但是為了與小區外部景觀規劃的協調,也應注意出口高度。除常規通風設備外,有條件的地庫,可設置負氧離子產生器,彌補地下車庫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的不足,有效提高舒適度和空氣質量。
3)景觀環境的合理設計
地庫景觀設計力求立體化、層次化,車庫頂部燈光設計、墻面裝飾設計、地面綠化設計需要協調統一。在車庫里,適當的綠化可以幫助消除車庫內部陰森恐怖的感覺。理論上,景觀應安排在對停車和交通影響很小的部位,并且不對用戶的視線造成阻擋。突出重點景觀,選擇幾個地下車庫網格綠化,在庫內植樹而不設置屋頂,既使車庫接受自然采光和通風,又可以使景觀層次更豐富。突出重點節點,如出入口的遮雨棚以及下沉式廣場等可以作為重要景觀節點設計,其造型可以結合住宅區特點和當地人文,以突出景觀的特征,同時要考慮與地面景觀的層次性和協調性。
2.3 交通便捷性優化設計
地庫停車場服務半徑與小區居住特性有密切關系,服務半徑過大時,居民停車所耗用的時間也相應增加而造成不便,停車服務半徑過小,停放較為方便,但停車壓力緩解有限,同時平均管理費用相對較大。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業主希望將車輛停放在住宅出入口附近,即使停車費用減少,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與住宅水平距離200 m以外停車,停車后步行距離在150 m以內的約占75.21%,所以建議每棟住宅地下車庫停車場的服務半徑最好在100~150 m之間。地庫車道建議采用枝狀布局,主車道盡量一字布局,直通出入口。
結合我國住宅小區地下車庫使用實際狀況,隨著用戶體驗需求的提高,地下車庫的規劃、設計、管理等應有新的突破,在未來的規劃和建設中,我們還需要從綠色節能、可持續性、環境協調性、舒適便捷性等方面著力。通過規劃立法明確小區相應數量車位,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小區停車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地下空間出讓,完善地庫的產權登記,明確停車位的歸屬,避免因權屬關系不明晰而引起的各種糾紛,將住宅小區地下車庫變為安全的、使用便捷、環境舒適、產權明晰的停車設施,為停車用戶提供良好的停車體驗。
[1]陳偉,胡江淳.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庫的設計[J].地下空間, 1999,19(3):194-201.
[2]朱大明,胡金會.居住區地下停車庫規模的影響因素[J].地下空間,2000,20(1):61-63.
[3]王敏,黃敬,等.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之地下停車庫技術[J].建筑結構,2013,43(2):219-222.
[4]馮小雪.關于居住小區停車問題的思考——西安居住小區停車問題調研分析[J].工業建筑,2006,3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