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升 胡吉云
關于打造海發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升級版的調研報告
王鵬升 胡吉云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是每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國家民委《關于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著力構建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山地特色村寨城鎮化示范區、山地生態旅游養生示范區,重點抓好特色民居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構建民族良好生態宜居環境等,努力讓少數民族村寨美起來、強起來、富起來。
海發村“下壩”村民組是小花苗支系比較聚居的村落,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源遠流長。素有黔西北“蘆笙王”之譽的苗族蘆笙表演藝術家張文友就是這個村的人。自2000年以來,省、市、縣文化旅游部門將海發村定為對外民族風情旅游觀光開發點,中外旅客常來這里觀光旅游,感受不一樣的小花苗民族風情文化。
海發村背靠神仙坡,以左面高大陡峭的托佐楷梁子為屏障,右面以大觀山、楊梅坡兩道山雙重環繞,恰如一斜躺的巨人一腿曲回,一手懷抱,將整個海發村擁抱在胸腹之間。全村從西北向東南逐層降低,四個寨子相互依托,各守門戶,村寨之間溝壑縱橫,由嶺連套,對外形成一個易守難攻的封閉險地。據當地老人們講述,過去幺巖大土豪楊煥南試圖攻打海發苗寨,結果被海發苗家殺得大敗,老巢幺巖被破,身首異處。在哪土匪橫行的年月,也沒有哪家土匪敢進海發苗寨一步。正是這種封閉式環境,海發豐富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才得以保留、傳承、發展,且具有較高的民族歷史文化價值。
(一)獨特的蘆笙藝術
蘆笙既“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樂器、法器、神器”,又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標記。所形成的“蘆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在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領域,體現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態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質及倫理道德”。海發小花苗蘆笙舞具有較高的技巧性和藝術性,在貴州苗族蘆笙舞中獨樹一幟,它的蘆笙藝術以其正統、功夫獨特、水準較高而聞名。吹笙跳舞是村中最為重要而著名的文化藝術形式。
(二)獨特的蘆笙制作
海發所制作的蘆笙分六管和五管兩種。六管笙長三尺余,聲音渾厚,飽滿,可奏可舞,適用范圍較多,用于莊重場合;五管笙又叫“葫蘆笙”“小五笙”,過去多用葫蘆作斗(現今已改為木質斗),竹管細短,僅長尺余,聲音尖細高,多用于歡樂、玩耍喜慶場合。早年間,海發村老一代曾做過蘆笙,中間一度失傳,所用蘆笙多從鄰近納雍等地購買。20世紀90年代初期,蘆笙手羅大學、張發榮,王海生、黃德才等重新研制蘆笙成功,成為村中第二代蘆笙制作師傅。他們一改過去雙合斗為全管木斗,在簧片刮制、笙斗車圃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具有經久耐用,音色標準等特點。所制蘆笙已達五百余架,除本村使用外,還銷往納雍、威寧、赫章等鄰近20多個苗寨,每架蘆笙售價一般為60元至100元之間,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他們于2009年4月被水城縣人民政府認定為蘆笙制作工藝傳承人。
(三)獨特的蘆笙藝術傳承
1994年9月,海發村開始舉辦蘆笙藝術培訓班,20多年來培訓蘆笙手上萬人,其中省、市、縣蘆笙傳承人40多名。以蘆笙王張文友之子為代表的蘆笙舞蹈高手張紹學,接過父親接力棒,曾參加全國舞蹈、凱里國際蘆笙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受到好評,成為典型的蘆笙傳承能人;以張發喜、張鳳文、楊貴華為代表的海發蘆笙表演隊,在2006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拍攝的《笙王爭霸》賽上榮獲集體一等獎,受表彰的6名優秀蘆笙手中有4名是海發隊員,同年11月,他們表演的《烏蒙蘆笙魂》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金獎。2007年6月,張鳳文、王龍、楊貴華、羅光明等表演的《蘆笙魂》獲“多彩貴州”之六盤水賽區一等獎,全省銅獎,同年11月,獲邀作為貴州省代表團赴廣州參加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演出,獲得金獎。張紹學、張發喜、王貴明等于2009年4月被水城縣人民政府認定為蘆笙舞蹈藝術傳承人。
海發村蘆笙傳承人努力學習蘆笙王張文友等老一輩精湛的蘆笙舞藝,銳意進取,推陳出新,發揮特長優勢,將海發苗族蘆笙舞這一民族絕技發揚光大,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文藝會演及賽事。活躍在省內外蘆笙舞臺上,展示了一代又一代海發苗族蘆笙手的風采。
(四)黨政重視打造獨特苗族蘆笙藝術節
為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蘆笙王張文友精湛的蘆笙舞藝,開發和保護歷史悠久的苗族民間文化,強化本土文化意識,提高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民族團結,經水城縣人民政府批準,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青林鄉人民政府協助海發村苗族同胞定期舉辦“青林苗族蘆笙藝術節”,藝術節當天還開展豐富多彩的蘆笙舞蹈大賽,一個個苗家俊男靚女頭戴箐雞舞羽花冠,身穿新褂,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種種舞姿舞形展現出來,好像一群飛出叢林的箐雞,在舒展身姿,去游蕩、去覓食、去嬉戲,盡心之后又鉆入叢林,栩栩如生,充滿情趣。不僅展示了苗族文化藝術的靚麗風采,還推動和創新苗族蘆笙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形式。
(五)獨特的小花苗服飾
貴州苗族服飾包含著及其豐富的文化內容,是一部現成的苗族史書,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燦爛。小花苗服飾是黔西北苗族支系中承傳最古老,承載歷史信息最多的民族民間藝術瑰寶。享有圖案眾多、色彩豐富、制作精細、承傳穩定等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村中,小花苗服飾工藝集中體現在特有的“花背”上,制作手法主要分紡織、蠟染、挑花。
(一)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海發村現分為大寨、麻窩寨、賂坎腳和黃泥坡4個自然寨,其中大寨分為5個組,其他三個自然寨各屬一個組,苗族人口所占比例為90%以上。全村境內為半涼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為與納雍新房接界的神仙坡2157米,最低海拔為賂坎腳小田壩1700多米,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苗族同胞零星分布居住在峽谷沖子山間麻窩及幾面山坡嶺沖地帶。由于自熱、人為、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海發四周植被較稀疏,雖有溪水長流,但很難體現出綠水青山的自熱景觀。
(二)民族經濟發展滯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西部大開發的有力推進,小康社會的加速建設,精準扶貧的普及,海發近年來的民族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苗民自身思想觀念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海發產業規模較小、層次水平較低,結構調整和苗民增收難度較大,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均收入比較低。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可支配收入較少,無力組織大型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民族村寨建設資金明顯短缺。
(三)民族民間文化流失嚴重
《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把民族民間文化的內容界定為:“一是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二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文學、戲劇、曲藝、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工藝美術等;三是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及其所掌握的傳統工藝制作技術和技藝;四是集中反映各民族生產、生活習俗和歷史發展的民居、服飾、器具、用具等;五是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設施、標識以及在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場所;六是保存比較完整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區域;七是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手稿、經卷、典籍、文獻、契約、譜牒、碑碣、楹聯等;八是具有民族民間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民族體育和民間游藝活動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民俗活動;九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苗族不僅有自己的語言,黨和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為苗族創制了拉丁字母苗文,苗文的出現,為收集整理苗族民族民間文化提供了方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市場經濟的沖擊使海發苗民的價值觀念發生重大轉變,求溫暖,求小康導致海發苗族青年外出打工,尤其是近幾年來,部分年輕夫婦背井離鄉帶著孩子全家外出務工,致使蘆笙藝術演技、蘆笙制作、服飾制作(挑花、蠟染、編織、鑲嵌)、苗族古經、苗族醫藥、苗族傳統建筑等民族民間文化面臨失傳和后繼無人的困境,導致海發民族村寨特色缺失。
(四)相關機制有待完善
有效推動民族村寨建設,需要相關機制作為保障。民族村寨建設涉及諸多部門、諸多領域。目前,六盤水市雖出臺了專門的少數民族村鎮建設文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思想認識和資金保障不到位,導致各部門思想不一致、步調不統一、工作協調力度不夠,并未形成民族村寨建設的強大合力。由于危房改造、茅草房改造、新農村建設,導致海發苗族傳統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民族村寨建設趨同化、現代化現象比較嚴重。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重點是在特色上,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居所、文化、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建設等方面。海發必須依托獨特民族風情和獨特小花苗文化,把悠久而古老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把海發迅速建成一個弘揚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涼都絢麗多彩的民族鄉間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來此觀光旅游,使海發村的苗族同胞足不出戶就能嘗到發家致富的甜頭,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目標,促進苗鄉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海發民族特色村寨。
(一)改善生態環境
海發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人文環境,應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大“人參果”的栽種面積,發展經果林,全面落實封山育林,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真正實現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山水田園苗家寨。
(二)發展民族經濟
合理利用西部大開發、小康社會建設、精準扶貧、“三變”改革的大好時機,發展鄉村養殖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尤其是旅游業。充分利用當地地理位置、人文景觀、開發民族村寨農家樂,吃在苗家、住在苗家、體會在苗家、回味來苗家。打造青林、南開、金盆、月照養生谷、大河堡、玉舍國際滑雪場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響蘆笙王張文友故里品牌,吸引中外游客和民族專家學者來海發旅游觀光、考察調研。催生蘆笙工藝制作、小花苗族服飾制作、苗醫苗藥產業化發展。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求學等,回鄉創業發家致富,帶動地方苗民就近就業。通過這些發展方式促使海發苗族增收、創收,有效促進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
(三)挖掘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加大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收集整理,特別是即將面臨失傳的民族口碑古籍,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納入地方中小學教學體系,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重視民族民間藝人,繼續做好海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陳列館的相關工作,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定期組織舉辦民族民間文化大型活動,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展現小花苗族文化風采。構建安定、祥和、繁榮、美麗的民族特色村寨。
(四)合理協調相關機制
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不僅是海發發展的現實需要,還有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幫扶,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建議市、縣、鄉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的領導與協調,高度重視海發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將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真抓實干,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在制定和出臺少數民族村鎮建設文件時,各職能部門要充分考慮民族村寨建設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要求,確保海發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并取得成效。
(作者單位:中共六盤水市委講師團 六盤水市苗學會)
責任編輯:郭 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