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林 肖玉華 陸安民 華永萍 黃楊
低強度激光結合肩部控制訓練治療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肩痛的療效觀察
胡永林 肖玉華 陸安民 華永萍 黃楊
偏癱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常發生于腦卒中后2周到3月,據報道其發生率高達15.1%~67.0%[1-2]。肩痛不僅影響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而且可致情緒低落,進而降低病人康復訓練的興趣和能力,嚴重阻礙病人上肢功能的恢復,尤其對老年腦卒中病人影響更甚。因此,緩解肩痛是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上肢康復治療的首要目標。本科室自2013年6月采用低強度激光結合肩部控制訓練治療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肩痛,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偏癱病人63例,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腦卒中診斷標準[3],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病人入選標準如下:(1)首次發病且為單側肢體癱瘓;(2)主訴患側肩痛;(3)病程<3月;(4)年齡60~80歲,意識清晰,生命體征穩定,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良好;(5)本人自愿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肩關節疼痛病史或手術史;(2)患有可引起肩痛的頸椎病、糖尿病、肩周炎、甲狀腺疾病等;(3)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4)患有抑郁癥,無法配合治療和檢查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病人分為2組,對照組30例,年齡61~73歲,平均(66.34±15.32)歲;觀察組33例,年齡60~72歲,平均(65.89±15.12)歲。2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病人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
1.2 治療方法 2組病人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和肩部控制訓練。常規康復治療包括床上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松動術、Bobath 握手上舉、Bobath撐手、翻身、肩關節擠壓、床上橋式運動、平衡訓練、轉移訓練、 患腿負重訓練、 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30 min/次,1次/d,6次/周,持續訓練4周。肩部控制訓練[4]包括肩部被動活動、擠壓肩胛胸壁關節、肩部周圍肌肉的刺激誘發訓練、主動活動肩胛骨和肩胛肌群的抗阻訓練五大項目,40 min/次,1次/d,6次/周,持續訓練 4 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增加低強度激光治療,且在肩部控制訓練前進行。低強度激光治療采用激光磁場理療儀(Salus-Talent),操作方法:病人取端坐位,充分裸露患肩,將激光磁場理療儀切換到激光模式(波長655 nm,輸出功率4.2 mW,連續波形),并將治療探頭對準患肩,相距5 cm,每次治療20 min,1次/d,6次為1個療程,休息1 d,繼續下一個療程,共4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2組病人均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測評以下指標,進行療效評價,內容包括:(1)采用美國 Pfizer 公司生產的疼痛目測類比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游標卡尺進行疼痛評定,游標卡尺一面有10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 分,總分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卡尺另一面標有疼痛面部表情,可以作為對照參考;(2)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extremity portion of 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UE)[6]評價上肢運動功能,總分66分,分數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所有評定工作均由同一位不參加治療且不知分組情況的康復治療師實施。

治療前2組病人VAS評分和FMA-UE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4周后, 2組病人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FMA-UE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人肩痛程度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腦卒中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HSP作為老年腦卒中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形成可能與肩關節半脫位、臂叢神經損傷及周圍神經損傷、異常的肌張力、肩手綜合征、肩袖撕裂、黏連性關節囊炎及丘腦痛等因素有關[7]。此外,老年病人、家屬及臨床醫務人員對偏癱肩早期護理和治療忽視,錯誤的體位和肢體擺放、超范圍的肩關節被動運動、過度牽拉以及各種誤用、廢用等,也都可引起肩痛。肩痛不僅增加老年病人的痛苦,而且延緩和阻礙其上肢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病人經4周相應的治療后, VAS評分和FMA-UE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此結果與高真真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肩部控制訓練可以緩解老年腦卒中病人肩痛和提高上肢運動功能。不過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常常因疼痛而消極對待肩部控制訓練,甚至拒絕接受訓練。為此,觀察組首先采用低強度激光照射患肩,然后再進行肩部控制訓練,原因為:(1)低強度激光照射可以改善組織微循環系統,增大毛細血管血流量, 增加組織滲透性, 減少水腫、血腫,可使組織感受器細胞膜上大分子受激,膜通透性改變,導致生物電變化,造成腦內內啡肽及5-羥色胺含量改變,使痛閾升高[8],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2)低強度激光可以刺激神經細胞遷移和軸芽生長,促進神經元的發展和聯通,促進神經組織生長和恢復[9],從而降低因神經損傷引發肩痛的致病作用。(3)先采用低強度激光照射患肩,緩解了肩部疼痛,使得老年腦卒中病人參與肩部控制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提高,促使肩部控制訓練的治療作用真正顯現。隨著疼痛的進一步減輕, 老年腦卒中病人可最大限度地參與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綜上所述,低強度激光結合肩部控制訓練能明顯緩解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肩痛,提高其上肢運動功能,縮短康復治療周期,使其能早日康復,回歸家庭和社會。
[1] Huang YC,Liang PJ,Pong YP,et al.Physical findings and sonography of hemiplegic shoulder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stroke during rehabilitation[J].J Rehabil Med,2010,42(1):21-26.
[2] Klit H,Finnerup NB,Overvad K,et al.Pain following stroke: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J].PLoS One,2011,6(11):e27607.
[3] 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0-50.
[4] 梁成盼,賈澄杰,蘇彬,等.懸吊訓練技術治療偏癱病人肩痛的療效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15,29(5):387-390.
[5] 高真真,徐道明,李彥彩,等.針刺結合肩部控制訓練對腦卒中后肩痛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70-372.
[6] Gladstone DJ,Danells CJ,Black SE.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recovery atfer stroke: 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measurement properties[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2,16(3):232-240.
[7] Pompa A,Clemenzi A,Troisi E, et al. Enhanced-MRI and ultrsound evaluation of painful shoulder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a pilot study[J].Eur Neurol,2011,66(3):175-181.
[8] Baxter GD,Bleakly C,Mc Donough 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laser acupun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J].J Acupunct Meridian Stud,2008,1(2): 65-82.
[9] Izzo AD, Walsh JT Jr,Ralph H, et al.Laser stimulation of auditory neurons: effect of shorter pulse duration and penetration depth[J].Biophys J,2008,94(8):3159-3166.
226002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肖玉華,Email:770030340@qq.com
R 441.1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7.02.022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