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過去,傳統經銷商是個“低效率、低成本”的商業系統。但現在,經銷商是個低效率、高成本系統。經銷商為什么效率很低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深度分銷過去是低效率低成本模式,現在變成了低效率高成本模式。過去的深度分銷有兩大背景,一是因為有增量空間,所以企業不計代價做增量;二是深度分銷是人海戰術,以人力成本低為前提,說是“不計代價”,其實代價并不大。但是,傳統的深度分銷實際上是“打卡考勤”的管理模式,貨品在終端的滲透率提高了,但代價很大。所以,人力成本一旦提升,深度分銷就難以為繼。
三是一些強勢品牌要求經銷商“專人專車”確保銷量,效率更低。當有增量空間和人力成本低的時候,這不是大問題?,F在,行業總量封頂,人力成本升高,這個問題就突顯了。銷量在增長時,效率和成本居次要地位。當增量困難時,就要通過提升效率把成本降下來,所以效率和成本受到重視了。
既然如此,那么B端有效率嗎?
B端電商現在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垂直模式,一種是平臺模式。
垂直模式,意味著B端是經銷商的直接競爭對手;平臺模式,意味著B端要為經銷商提供服務。無論是與經銷商競爭,還是為經銷商服務,B端有效率優勢嗎?如果沒有效率,怎么競爭或服務?
B端與C端不同,C端節省了兩個環節(經銷商和零售商),所以有天然優勢。B端基本沒有減少流通環節(二批除外),更有甚者,沒有掌握貨品代理權的垂直電商甚至增加了一個環節(從經銷商處拿貨,或者竄貨)。
B端沒有天然優勢,它的優勢就要從運營效率上體現出來。因為效率優勢最終會轉化為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最終會轉化為對零售店和消費者的利益。
現在看來,真正把B端視為效率系統,發揮效率的B端平臺并不多。重視GMV的多,重視效率的少。
做統倉統配的,效率優勢能發揮出來;做訂貨平臺的,效率優勢基本沒發揮。至于B端作為高效深度分銷的工具,可能很多人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有人可能會說,有些B端有資金優勢,可以燒錢,可以補貼。但是,B端很難像C端那樣形成壟斷,燒掉的錢未來很難回收,而且B端交易量太大,補貼是個無底洞,燒錢很難燒起。
現在B端有兩種思維:一是規模思維,先做出規模,產生規模效益;二是先做出效率,有效率就容易做出規模。
第一種模式是要燒錢的,未來是不確定的;第二種模式,雖然不必燒錢,但現在同樣不容易融資。資本的態度很有意思。去年,如果有電商說“不燒錢”,資本方壓根就不信。到了今年,資本方的態度大變,可能越是不燒錢的邏輯,越受追捧。
渠道三大痛點,都與效率有關。渠道和品牌商的痛點,現在極為相似,都有三大痛點:1.保存量。由于行業總量封頂,廠商從增量思維變為“保存量”。“保存量”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大力促銷”,二是深度分銷。2.主流換擋,產品結構調整。由于廠商深陷“保存量”的剛性工作,“主流換擋”受到很大影響。3.壓縮費用。人力成本提升、促銷費用上升,都在影響企業利潤。
上述三大痛點,如果用傳統思維,解決方法上是相互矛盾的,比如,“保存量”就要增加費用,“保存量”就會影響“主流換擋”。所以,用傳統方法很難解決渠道痛點,那么,B端是否能解決渠道痛點呢?我認為是可以的。
B端是提升效率的良藥。怎樣讓傳統廠商理解B端電商,我把B端的三大模塊用三句話表達:
B端是高效率的深度分銷工具
廠商很關心,怎樣既節省人員,又能實現深度分銷的目的。應該說,無論SaaS系統還是B端平臺,利用得好都是基于數據的深度分銷工具,而且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員,既節省了成本,又確保了存量。
B端作為深度分銷工具,為什么會節省人員呢?
首先,這里有一個前提,由于以前的深度分銷已經完成了終端鋪貨和客情,B端僅僅是作為訂貨工具和管理工具,并不一定需要每次親自到終端(打卡考勤式);其次,平臺數據作為管理依據,可以實現對終端更精準的管理。如果人員被B端解放出來了,他們可以干什么呢?我認為最合適的工作就是做新品推廣,正好也解決了“主流換擋”問題。
B端統倉統配物流是低成本的配送工具
現實已經證明,統倉統配可以控制配送費用在3%左右,節省配送費用一半以上。而且,配送并非經銷商的核心工作,外包并不影響經銷商正常工作。
B端支付是基于數據信用的金融工具
經銷商融資難,難在缺乏信用依據?;ヂ摼W數據,恰恰提供了一種信用憑據,我稱之為基于數據的信用,從而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B端電商的上述三大模塊,在我看來,第一第二模塊均可視為效率工具。如果是效率工具,經銷商自己就可以用,何以等到B端平臺用來顛覆呢?從商業模式來講,很難說B端是個顛覆系統。即使那些一心想顛覆經銷商的平臺,平臺本身就是一個代理系統。所以,我更愿意把B端當作一個提升運營效率的效率系統。傳統的渠道,由于碎片化、低效,當前遇到極大挑戰,B端用于提升效率,整合渠道,不失為一個好辦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