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編輯老師:
很冒昧給你們去信,是因為讀了貴刊一封讀者來信,說讀不懂詩人中海的詩,引發討論,也引起了我興趣。覺得有必要就這個話題與你們進行溝通與交流。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詩人,他說,他寫詩,不會考慮讀者的因素,只關注內心的感受。
對他的觀點,我持反對態度。
博爾赫斯說:“我首先是一個讀者,其次才是一個作者。”
詩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讀者需要。如果沒有讀者,那么,我們還需要寫詩嗎?就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是因為人類需要糧食。如果人類不吃糧食,農民還會種嗎?因此,一個詩人首先想到的是讀者,其次才是自己。
如果連讀者都不考慮了,又何必寫詩呢?不論在報刊上發表作品,還是在網絡上發表作品,還是自費出版詩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得到讀者的認可和欣賞嗎?如果你不考慮到讀者,又何必去寫詩呢?一個詩人,在寫詩時,首先要考慮到讀者。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讀者,就沒有詩人。讀者,是詩人唯一的上帝。
既然如此,為什么會出現新詩讀不懂這一現象呢?
提起現代詩歌,常有人認為讀不懂的詩就不是好詩。也有人常拿現代詩歌與小說、散文作比照,認為詩歌不好懂。詩歌與散文的區別,一如玫瑰與余香,散文是捧在懷里的玫瑰,給人的感覺是如火如荼,芬芳艷麗;而詩歌呢,則是贈人玫瑰后的手留余香。此時,我們雖然不見玫瑰的嬌艷,但那種芬芳,卻能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詩歌與小說的區別,亦如散步與飛翔,散步街頭,可見它的一舉一動;沖天飛翔,卻很難看到它的蹤影。用一個通俗的比喻,小說家、散文家是廚師,他從菜場買來各種疏菜,經過加工,變成各種佳肴。廚師再高明,我們能從佳肴中看到疏菜的影子。詩人則是釀酒師。當我們品著酒的美味,那是無法看到糧食的蹤影。即便是古典詩歌又有多少人能讀懂?詩人歐陽江河說:“中國古詩詞不也很難懂嗎?要不加注釋,有很多你根本就看不懂。但我們在讀它時,又何嘗去怪它難懂呢?因為古詩已經獲得了一種閱讀上的特權。那就是說,如果你讀不懂,那只是你的水平和教養不夠,你沒有責怪的資格,更別說罵。但當下的詩歌還沒有獲得這個特權。所以,對于詩歌,尤其是對于詩歌中的有效成分,我們不能只是從它有多少讀者,是不是平易近人來理解。詩歌的語言,它可以不用于交流、溝通,它可以保持它全部的復雜性,它的神秘不可解。但它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見證?!痹姼栀F在含蓄,這是由它的文體性質決定的。這樣的性質,注定它不可能讓人一覽無余。其實,這是詩歌的一種常態。
再一個原因,現代詩歌與古典詩歌在技巧上、表達方式上、觀念上等方面已發生較大的改變。臺灣詩人向明說:“詩歌進入現當代,乃至后現代,受到現代美學原則‘淡化感情、強化感覺的影響,從前那套觸景生情,啟齒便是贊美頌歌的習性,早已被現代詩人揚棄。古人那些傷別離,遣悲懷,傷春悲秋的傷風感冒型的俗套,不帶真性情的寄情詩,也已經被嗤之以鼻了?,F代詩人對自己內心的審視和對外物的觀察關懷,早已隨著進步的時代潮流,而放言高論,而口沒遮攔,將古人那套溫柔敦厚的詞語取代。”如果我們的讀者還沉浸在過去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蘊中,沒有跟上現代詩歌的“步伐”,讀不懂也就在所難免。
三是我們的詩歌教育沒有適應現代詩的要求?,F在常有人拿讀不懂現代詩來說事,好像讀不懂全是詩人的責任。其實,這是不對的。目前,我國的詩歌教育主要停留在古典詩歌教育層面上。一首古典詩歌,首先從形象入手,通過對形象的把握,來表現生活或社會。其次,從語言入手,關注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等,特別注重動詞、修飾詞和特殊詞語的妙用。再次,從意境入手,來評價一首詩的高與低,好與壞。四是從表達技巧入手,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等方法的運用。五是從結構入手,如層次、角度、“詩家語”等。六是從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入手,來概括詩歌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態度。而新詩教育僅停留在對徐志摩、郭沫若、郭小川、賀敬之、艾青、席慕蓉、汪國真等詩歌的解讀上。需要強調的是,我絲毫沒有詆毀這幾位詩人的意思。我只是想說明一下,我們的詩歌教育觀念太陳舊、太落后。詩人翟永明在接受“搜狐文化”的采訪時說:“中國教育在這方面(現代詩)非常缺失,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學生們在學校里能讀到的當代詩歌很少,可以說絕大多數人對當代詩歌是不了解的,除了少數特別喜歡的人之外?!彼€說:“在網絡上,很多人對現代詩完全不了解,思維完全固定在古體詩,對現代詩讀不懂,讀不懂就反感,但他又沒有想過自己為什么讀不懂,是因為你沒有接受這個訓練,古體詩你從小受了訓練,知道它好在哪里。現代詩你沒有接受這個教育,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它。”試問我們現在有多少讀者知道什么叫陌生化、張力、含混、語感、智性、畸聯、戲劇性、變形、密度、反諷、戲擬、平面化、零散化、拼貼、雜糅、非邏輯性呢?如果連這些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讀懂現代詩歌呢?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的確是有一些詩歌讀不懂。如果是這樣,那就讓它自生自滅,或者留給時間解讀吧。正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因為讀不懂,反倒成了唐詩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拉拉扯扯談了這么多,現在我們來看看中海的詩,看他的詩到底讀不讀得懂。假如你對現代詩一點不了解,中海的詩的確不好懂,一旦掌握了一些現代詩的技法,那么中海的詩是不難懂的。這叫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限于篇幅,下面我從中海的七首詩中挑出三首進行解讀:
先看看他的《晴雨表》,顯然這是一首詠物詩?,F代的詠物詩與傳統的詠物詩是有區別的,前者強化直覺的想象,陌生化語言和奇特的意象,而后者則注重“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屠隆《論詩文》)。晴雨表本是預測天氣晴雨的氣壓表,詩人通過個體的直覺、想象和意象,寫出了生命的陰晴、冷暖和人生的況味。
再看第二首《緩慢的煙雨》。詩的第一節,詩人采用暗喻,把江南雨想象成“少女走著,實際是站著/再站一會兒就要成為雨”,寫出了江南雨的特征。第二節,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進行多方位描摹,寫出江南雨的輕柔之美、動態之美、神韻之美。第三節,通過“現在鮮有人注意到她”,寫出了現代人對江南雨的冷落。第四節,詩人通過“多次寫到她”,表達自己對江南雨的留戀之情。最后一節,詩人化實而虛,營造出一種雨的情境和意境,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傊?,這首詩不是通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來表情達意,而是通過意象、暗喻、擬人等手法,最終,在“零度”的抒情狀態中,寫出現代人追求物質、追求金錢,而失去自然、美好的精神世界,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戀,也寫出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安和焦慮。
最后,再舉一首《按捺不住》。詩的開頭,詩人寫了一次酒醉后產生的直覺、幻覺,通過“名字”、“暗號”、“大寫意馬路”等意象,寫出自己對戀人的追憶,第二節寫的是自己與戀人之間一段往事,最后一節,則寫詩人失去戀人后的傷痛之情。尤其是結尾,詩人通過“冬樹”、“枝椏”、“車輛”、“盲聲”四個意象,既含蓄凝練,又給人以意已盡而味無窮的想象與聯想。這是一首情詩。它側重于強化直覺、想象和意象。
以上,是我對詩歌讀不懂現象的一孔之見,對與否,請指教。
2016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