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來
家住福建的張大爺,在醫院體檢查出血脂偏高,醫生建議先不吃藥,平時多運動配合節食。按醫生的囑咐,他一邊加強鍛煉一邊注重節食,但3個月后,血脂指標卻依然“穩如泰山”。張大爺很困惑,不吃藥真能有效降血脂?究竟要如何運動、節食才有效?
臨床上,血脂高首先要分析是哪項指標高,結合相關疾病診斷,再決定是采用生活方式調節,還是藥物治療,因為并不是所有高血脂都能通過運動和飲食調節來控制。既無冠心病及周圍動脈粥樣硬化、又無除血脂異常以外的其他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可先進行非藥物治療,即改善生活方式及飲食調整,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適量運動、戒煙戒酒、減肥,如療效不佳,可再予以藥物治療。
血脂異常危害不小
高血脂是指當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值的情況。這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過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遺傳和某些疾病的影響及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血脂異常意味著患者可能成為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的“后備軍”,血脂含量高,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有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等疾病。另外,血脂過高還會堆積在肝臟,損傷肝功能,從而出現脂肪肝。
臨床上,在血脂檢查的4項指標里,應該多關注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兩項與飲食、生活方式關系不太大,主要與內分泌、代謝、遺傳等因素關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叫“壞膽固醇”,“壞膽固醇”過量時,容易在動脈管壁沉積,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阻塞血管,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簡單說,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并不是靠簡單的運動、節食就能很好地控制。如果再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藥物。至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叫“好膽固醇”,它可以將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降解,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如果在血脂的4項指標中,僅有甘油三酯超標,且超標不嚴重,一般可通過調整飲食、運動消耗脂肪的方法控制。甘油三酯高與飲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多數是由于經常大魚大肉、煙酒不離手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因此要多食用可溶性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瓜果),同時控制體重、適量運動。
血脂異常者最好能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有無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再決定治療目標及治療措施。不同類型的血脂異常,應按照不同的方法治療,如原發性血脂異常的患者應根據病情選用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繼發性血脂異常主要應以積極治療原發疾患為主。目前市場上調脂藥物種類繁多,分西藥和中成藥兩大類,西藥有的主打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有的則是以降低甘油三酯為主;中成藥一般也不是單純中藥成藥,而是中西結合成藥,依然得防用藥過量。
“運動+節食”持續才有效
生活中,持之以恒、有規律的“運動+節食”計劃,對血脂異常患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即便采取了藥物治療,也需配合“運動+節食”。運動能消耗體內多余的能量,結合減少內臟、肉類的攝入,增加果蔬的比例,能有效幫助調節血脂,使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而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
有研究表明,較為全面地改善血脂狀況需要半年以上(前述的張大爺僅3個月就想收效,未免有些著急),且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比運動強度更重要。運動要有一定的頻率,如果總是練練停停,由于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導致身體吸收率大大提高,儲存能量增加,不僅不利于血脂狀況的改善,還會使血脂升高。
運動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不要為了逞強而運動。一般傾向于小強度長時間運動,堅持力量鍛煉和有氧運動相結合。一天運動總時間不超過2小時,每周三四次,運動時間在每天的上午9~10點,下午3~5點更好。
血脂異常的人群,可選擇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節奏的全身性運動,對控制體重以及改善心血管都是有幫助的。合并輕度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者,應自行掌握鍛煉的強度和時間,在身體能承受的范圍內進行。比如退步走、下蹲運動、爬山、爬樓梯等運動都不適合老年人。在運動過程中,要注重自身感受,如果出現呼吸費力、前胸壓迫感、頭昏眼花、面色蒼白等現象,要立即停止運動。
運動前后的飲食也要稍加注意,避免運動與飲食功過相抵。三餐要低鹽低脂,早餐時不要吃肥肉、雞蛋黃、動物內臟、雞皮、鴨皮。宜多選用奶類、魚類、豆類、瘦肉、海產品、蔬菜、水果等。同時,要合理安排生活,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勞逸結合,戒除煙酒;避免在飽餐后2個小時內進行運動,酒后、洗澡后、感冒期間也不要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