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潘樹瓊
不管是剛過不惑之年的姚勁波本人,還是其一手創立的58,在互聯網行業都頗具資歷。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一年之后,姚勁波便報考了中國海洋大學的計算機應用專業;2000年,大學畢業后的他創辦了國內最大的域名交易及增值服務網站——易域網,同年被萬網收購;2005年,姚勁波創立了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一直發展至今。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代,如果不是互聯網,我不覺得我能做出一個成功的創業公司來。”姚勁波特別認同“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這一論點,他參與其中并親眼見證了中國互聯網22年來的發展和成就。
互聯網的張力同樣帶給了姚勁波和58巨大的發展空間。2015年11月,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并結束了分類信息行業的十年鏖戰。如今,58趕集集團已成為重要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而姚勁波本人也入圍了2015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雖成果豐碩,但姚勁波仍舊保持著低調穩妥的“初創者”心態,其行事作風也處處透露著簡約質樸的風格——一身黑色西裝,一雙軟底皮鞋,一個Macbook,隨時拎包外出。
同時,身為從湖南走出來的湘伢子,姚勁波在自己羽翼豐滿后開始反哺家鄉,在益陽開展58農服精準扶貧工作,希望讓互聯網更好地服務農民。在他眼中,58本身就是一個公益平臺,把每一次服務都做好,這本身就便利了千千萬萬用戶。而這也和他“致力打造偉大應用,用簡單、娛樂的心態看一切”的初心如出一轍。
圓越大,機會越多
《網絡傳播》:2016年58與競爭十年的趕集網合并,這一年58在業務專業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姚勁波:2015年之前,58和趕集分別奔跑,過去我們兩家在市場、人員規模、線下銷售等方面都打得很開。2016年是我們合并以后的第一個完整的年度,合并以后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加大了對創新業務的投入,包括58到家、瓜子二手車及其他分拆業務;二是我們在主營業務上把自己分成了一些BG(Business Group,指事業群)和業務線,包括房產、招聘、二手車、本地服務等。事實上,拆分成BG以后,每塊業務都變得更專注,也都有該業務領域的競爭對手。我們希望在這幾塊業務上最終都能成為第一,而2016年底我們基本上實現了當初的設想。可以說,生活服務各個版塊都在規模、數量上成為用戶量第一的服務方。2017年58還是會延續這個策略,同時希望在房車、招聘等版塊提供更深入的內容和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服務。
《網絡傳播》:從2005年成立到現在,58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創業公司嗎?
姚勁波:是的,我覺得我們永遠是一個創業公司,只要這個市場在變化,只要用戶對你的產品還有抱怨,只要我們能看到機會,那我們就是一個創業公司。其實,是不是創業公司跟規模大小、是否上市、有無盈利沒有必然的關系,創業公司更強調的是一種心態。
《網絡傳播》:你曾經斷定,中國互聯網下一個真正百億級別的企業將誕生于分類信息網站,“剩者為王”的大戲即將上演,不是58也會是另外一家。你依據什么做出這樣的判斷?
姚勁波:為什么我們特別看好生活服務領域,因為它能承載遠比今天更大規模的企業,生活服務是最后被互聯網影響的領域,最后被信息化的版塊。但這個行業本身規模巨大,增長潛力無窮,且看不到上限,而我們看到了這個機會,然后順著58的優勢,去影響用戶、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且,每過一年我對這個行業的樂觀程度就會越大,正如一個圓一樣,這個圓越大,我所能看到這個圓的周遭就越多。
以58到家為例,互聯網出現以后,出現了一種可以直接連接需要服務的和提供服務的群體之間的機會。58到家基于這樣的假設成立,經過一年多的運行,效果表明用戶體驗更好了,提供服務的人收入增加了,效率也變高了。這就是機會。而2015年11月12日正式上線的“轉轉”,也是希望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過去58的二手交易主要是在線信息發布、電話聯系、線下完成;轉轉則實現了全部閉環化:在線支付、提供資金擔保、部分貨物擔保、個人身份認證、支付以及事后交易擔保都轉移到線上。我們發現用戶的體驗比單純的分類信息分發服務好了很多。
資金隨著人才走
《網絡傳播》:你怎么看待競爭對手的存在?
姚勁波:現在回想起來,有競爭的時候每個人都感覺很焦慮,生怕對手超過你,生怕自己成長得沒有對手快,但事實上,競爭是商業的常態,完全沒有對手不一定是好現象。一方面可能是這個行業完全沒有吸引力,資本和創業者不愿進入;另一方面,有競爭對手的存在會讓一個公司有一個很明確的對標物,非常謹慎,戰戰兢兢。所以,即使58跟趕集合并占據了分類信息行業90%的份額,但分到各個BG來看,其實還是有競爭對手存在的。我們成立BG就是希望我們團隊深刻明白,你要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成長得更快。所以,我不允許我們有占據壟斷地位卻沒有競爭對手的心態,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狀態。
《網絡傳播》:你曾在某個招聘類節目的舞臺上會“不經意間”睡著,被稱為“隨時會醒過來的沉睡者”。為什么要通過電視這么公眾化的方式去招聘人才?
姚勁波:其實那個時候58同城的知名度遠不如今天,我們既沒有上市,也沒有那么多的用戶和資金。參加這類電視節目,既是平臺的需要,也能招到一些優秀的人才,但主要還是宣傳的需要,尤其我們是一個招聘網站,有很大規模的招聘業務。所以,參加這個節目對那個時候的58不管是在品牌知名度還是業務增長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再者,在如今的大環境里,一個創業者需要順勢而為,順著用戶的喜好和關注點進一步挖掘,顯得非常重要。互聯網與傳統領域的傳播渠道越來越難區分,看電視的人同樣也是網民。一個創業者能夠善于利用媒體,包括傳統媒體,這也是創業者需要上的一課。
《網絡傳播》:你對人才有著怎樣的定義?如果用比重衡量人才的重要性,你會給人才多大的占比?
姚勁波:一個業務能否做成,一個好的想法能否變成一個好的結果,跟人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如果回到2005年,我在組建團隊和組建合伙人的時間上所花費的時間會多得多。其實絕大部分創業者會說,錢是他們的瓶頸,很多人說要能融到錢就能怎么樣,但事實上資金是這個社會最不稀缺的,每天有那么多人路演,那么多VC,資金會隨著人才走,只要方向靠譜,只要人才靠譜,在今天這個社會,幾乎不大可能融不到錢。所以,我覺得人才在一家公司里所占的比重是80%。
因為,資本市場是公平的,最應該拿到錢的項目和團隊,一定會拿到錢。如果說最終融不到錢,那么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這個項目就不應該存在,市場經濟就要把它淘汰掉。事實上,跟我們同時創立的一批公司如攜程、美團都做得很好,但同時在我們身邊倒下的也是千萬萬萬的創業者。我覺得我們不缺錢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做了對的事情,我們抵抗住了誘惑,我們堅持下來了。
《網絡傳播》:抵抗住了什么誘惑?
姚勁波:我們是一個走得很慢的公司,今年是我們成立的第12個年頭,其實比我們發展快的公司很多,比如視頻、直播、社交等。那時候看到他們的成長速度,我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們沒有隨波逐流,我們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最看好什么,團隊的理想是什么,所以當我們看到很多機會的時候,還是會
回來問自己。越是大家都看好的時候去做,成功的機會越渺茫;當大家都不關注時,反而是這個行業要出巨頭的時候。
58本身就是一種公益平臺
《網絡傳播》:你讀書有個習慣,看完必定扔掉,登機前就做好不把書帶下機艙的準備,你說這種逼迫勁兒是行之有效的,這也是你平時管理公司的方式嗎?
姚勁波:在管理公司的時候,我們的人數規模、地域分布都比較廣,如果沒有基本的約束和要求也不可能管好這個公司。所以,我們定了個目標,一定要把結果拿出來,不管是流量、用戶數,還是產品上的節點。
我們內部基本上不考勤,這是互聯網自由和創造力的表現。但同時,我們對結果的要求也非常明確,我不能忍受的就是拖延、不高效和沒結果。所以,在某些時間點,我們需要通過一種儀式或形式,給所有的員工傳遞出一種信號,那就是什么時候是我們的危機時刻。
《網絡傳播》: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不只是經濟效益,還有社會責任感,58在這方面有什么動作?
姚勁波:2016年底,我們在湖北開展了“告別作秀,讓愛不再離開”愛心庇護站公益行動;在湖南,上線58農服精準扶貧系統,開啟“互聯網+”扶貧新模式,這些都能讓農村的發展借助互聯網變得更好。
事實上,整個58也是一種公益平臺,我們的存在正在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智慧,連接更加緊密,讓每個人效率更高。做好58就是做好公益,58就像這個社會的基礎設施一樣,如果能把它運行地非常順暢、非常可靠,本身對這個社會就是巨大的幫助。
《網絡傳播》:預測一下,未來互聯網還將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58將以什么姿態迎接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
姚勁波:今天互聯網的用戶數絕對值已經非常大,增長很緩慢。但互聯網對兩端(用戶端和商戶端)的影響,現在仍浮在表面,它還可以走得更深入。從另外一個維度看,未來大數據、AI、機器人以及一些新型設備的發明,可能讓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更加自然。所以,58要始終戰戰兢兢,始終對未來充滿敬畏,時刻留意各種創新的方向,對所有我們不確定的點要提前下手、提前實驗,構筑我們競爭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