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亮
網絡流行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般指一定時期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客觀環境的催化下,由特定事件或話題引出,與公眾心理思潮和社會活動傾向相契合,從而在互聯網推動下盛行的詞匯、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群模式。它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遷、社會心態以及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情緒。
2016年,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都是套路、撩妹/漢、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感覺身體被掏空、一億小目標、北京癱等成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的輿情熱度最高的十個網絡流行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網絡熱詞并不是2016年的新詞,而是在2015年或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只是在2016年輿情熱度較高,也成為網絡流行語,比如吃瓜群眾、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你開心就好等。
趨勢明顯:流行語去時政化、原生態化、泛娛樂化
首先,從2016年網絡流行語的詞源來看,伴隨社會熱點事件而產生的網絡流行語占總數的12%,比2015年小幅下降。網絡流行語去政治化趨勢進一步加劇,來源越來越趨向網絡“原生態”。
時政、社會類新聞曾經一度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源發領域。一方面,網絡熱點新聞事件特別是負面事件一直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來源。若涉事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輿情應對不當,極易產生負面影響,帶來輿論壓力和輿情危機。如2008年的“俯臥撐”一詞源于貴州省公安廳發言人王興正關于李樹芬之死的介紹;2011年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源于“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突發公共事件未產生網絡流行語,顯示網絡輿論引導效果顯著。
與之相比,2016年源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網絡流行語比例繼續減少,且內涵偏向正面,顯示相關部門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增強及網絡輿論生態好轉,網絡空間日益清朗。
其次,承載網絡語言平臺出現新的趨勢。源于網絡直播、彈幕等新興媒介的網絡流行語比例約占總數的20%,高于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平臺。如“666”(“溜”的諧音數字,稱贊很好很厲害之意)、“方了”(“慌了”的諧音)、“還有一分怕你驕傲”(意為某某干得漂亮,為防止你傲嬌,所以才扣1分)均源于網絡直播平臺的彈幕,并擴散到微博微信平臺上。
網絡直播、視頻彈幕使用者多為“85后”“90后”年輕人,反映出網民結構的變化以及年輕網民獨特的網絡偏好。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及網民的更替,網絡直播、彈幕、網絡電臺等網上信息傳播新路徑已然興起,成為網絡流行語和網絡文化的主要策源地。可以預期,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網紅流行語以及源于視頻彈幕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新媒介將逐漸成為網上輿論場的新變量。
再次,體育娛樂行業(來源于體育、演藝名人及電視劇、電影)成為網絡流行語一大來源,約占總數的32%,網絡流行語泛娛樂化趨勢明顯。如“洪荒之力”源自于電視劇《花千骨》。2016年里約奧運會之際,游泳運動員傅園慧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引發輿論熱議,“洪荒之力”也迅速成為網絡熱詞。
體育娛樂不但成為網絡流行語主要來源,在“名人效應”的影響下,加劇了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如“撩”在網絡用語中帶有調戲、撩撥的意思。網民在描述2016年韓國電視劇《太陽的后裔》男主角動作時使用該詞,該詞隨之流行于網絡。
最后,俚語化、方言化傾向開始顯現。方言、俚語成為網絡流行語的一大重要來源,約占總數的12%。如“你咋不上天”(表示“說大話、不靠譜”)就源于東北方言。“猴賽雷”是廣東話“好厲害”的音譯。2016春晚吉祥物“康康”形象公布之后,因其臉頰部分有兩個球狀凸起,被網友諧音稱作“猴腮雷”,因此又引申出另一個調侃的含義。
傳播與內涵:生命周期短暫、主流媒體“賦權”
2016年網絡流行語生命周期短暫,淡出十分迅速,只有少數能維持討論熱度,被網民長時間使用。一般傳播規律認為,網絡流行語基于網絡事件產生-突然爆發-病毒式傳播-大眾套用、化用-迅速淡出。比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2016年4月開始流行,4月13日微博引用2802次,達到峰值;而5月后,網民討論熱度則迅速下降。
在網絡流行語傳播過程中,主流媒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些網絡流行語被主流媒體報道和運用后,不但加速了傳播,還變為深入日常生活并得到社會認可的大眾詞語。如2016年共有22篇來自《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提及“網絡流行語”一詞,反映出主流媒體對網絡流行語的關注。此外,共有58篇文章提及“洪荒之力”、11篇提及“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6篇提及“A4腰”。
主流媒體對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本身就代表著其獲得社會傳播賦權以及主流價值觀的認可。此外,一些網絡流行語在主流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也被賦予新的涵義。如“北京癱”(多指“表示自己很懶散、又累又乏,什么都不想干”),《人民日報》就曾以此為題發表《女排精神與“北京癱”》一文,詞義得到了引申,逐步演變成放松的、毫無拘束的體現。
研究發現,2016年網絡流行語傳播時大多數均屬“偶發靈感”,網民因“代入感”參與傳播。即無顯著可考來源與幕后推手,但容易讓受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傳播欲,于是經由網民自發不斷擴大傳播層級,最終形成流行浪潮。比如“感覺身體被掏空”是網民對加班、工作壓力等的吐槽和共鳴,瞬間觸發網民傳播。
內涵上傾向于對默認詞義的重新解構。多數網絡流行語在傳播時,意義與內涵脫離了最初的語境,并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增刪,根據不同的語境,衍生出不同的含義。如引發廣泛傳播的“毒奶”(“奶”在這里指夸贊)、“都是套路”(套路在這里指陰謀或精心的策劃)等,均偏離甚至完全消解了詞匯本義,在輿論場形成全新的理解。
網民輿論生態:正能量和主旋律詞語增多
網絡流行語見證了社會變遷,反映了變遷過程中人們的社會心態。從2016年網絡流行語看網民心態:
首先,表現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政治經濟發展高度共鳴的網絡流行語增多。如“擼起袖子”“天上不會掉餡餅”等;再如“不忘初心”,源于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共鳴。“不忘初心”的論述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在網上掀起“紅色熱潮”,網民熱切期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其次,流行語涵義帶有明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顯示出網民的國家認同強化,如“女排精神”“帝吧出征”等。“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源于菲律賓南海仲裁非法無效案后,由@人民日報 主持的微博話題#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受到網民普遍轉發。截至2016年8月1日,該話題網民閱讀量64億次,產生討論837萬條。“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也迅速成為網絡熱詞,顯示出網民在對待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大是大非問題上,高漲的愛國熱情及維護祖國統一鮮明的態度。
再次,體現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網絡流行語增多。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表達出網民對美好生活和未來抱有的憧憬心態;“洪荒之力”表達自己已經盡了一切努力;再如“A4腰”指的是比A4紙還要窄的腰,源于眾多女藝人在網絡上曬出“A4腰”的圖后,健身塑型開始受到網民關注,在“朋友圈”、微博曬健身照片開始流行。
最后,仍以吐槽調侃的娛樂動機為主,語象浮于表面,少有加入批判諷刺的內涵,反映出社會心態逐漸趨向輕松愉悅。對社會事件深層次的抨擊諷刺曾是網絡流行語的主要涵義。有學者認為,網絡流行語不僅描繪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權力焦慮”,而且流露出網民對公權的質疑和諷刺,以及對關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如“范跑跑”諷刺極端個人主義,“我爸是李剛”“干爹”等反映出網民對社會階層固化、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焦慮。而2016年網絡流行語多為輕松幽默的“吐槽調侃”,如“吃棗藥丸”(“遲早要完”諧音)、“厲害了我的哥”(多為調侃對方很厲害,然后禮貌性地稱贊或者表揚一下),顯示出網民輕松幽默的心態多了,諷刺怒火少了,心態趨于輕松、理性。
輿情觀察:社會安全閥功能凸顯大眾文化崛起
從社會學、傳播學角度來看,每一種社會現象的背后都包含著正功能和負功能兩個方面。從這個角度觀察:
一是網絡流行語是社會輿情鏡像,為社情民意表達提供了新的方式,社會安全閥功能凸顯。“社會安全閥”指各個社會都存在著這樣一類制度或習俗,它作為解決社會沖突的手段,將平時蓄積的敵對、不滿情緒及個人間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從而維持社會穩定。比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流行后,網民紛紛將其改編成與自身職業相關版本的“翻船體”,借此對自身職業和壓力吐槽,呼喚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寬容、信任的同時,本質上是職業改善的訴求。這為個體心理減壓、情感宣泄找到了新的出口。此外,也可通過“翻船體”窺見這些群體的內心以及期望。二是具有“全民造義”的風向,凸顯大眾文化的崛起。后現代社會學家福柯、布爾迪厄等人認為,話語或者符號的生產總是與權力相聯系,同時符號自身也生產著權力。而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正在打破這種關系,媒介賦權與普通網民創造了流行文化。一方面,網絡去身份化、話語權平等的特征,充分調動了“草根階層”創造的積極性。而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盛行,特別是源于網絡直播平臺、彈幕等新興傳播媒介流行語的興起,讓全民生產內容,也加劇了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力度。大眾文化借助互聯網打破精英文化的壟斷,開始迅速增長繁榮。另一方面,網絡流行語為描述事物本體提供了另一種生動形象的出口,融解了不同年齡、職業、知識層次的網民之間現實存在的文化隔閡,逐漸成為網上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三是網絡流行語低俗化現象頻現,網絡空間亟待治理。媒介賦權的去中心化使得網民對傳統詞匯的解構、重構得以實現,但隨之出現的是民間部分粗俗、貶損的惡言隱語在網絡公共空間重構再生。部分網民對低俗語言日漸常態化、娛樂化的接受與運用更反映出其接受閾值道德感的弱化,公共語言的傳播面臨著倫理示范的困境。在整治網絡低俗語言這一問題上,仍然需要形成多方參與、多元互動的治理模式,引導主流價值的回歸,打造良性的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