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 要 藝術與科技傳播的融合,簡言之就是什么樣的設計更符合科技傳播。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項重要策略,只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才能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最終共建創新型國家。從另一方面來講,人們最初并沒有意識到藝術與科技是相聯系的,更不會來傳播科學技術,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類思想的進步,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藝術與科技是相互關聯的。當今世界,科技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即使有先進的思想,沒有先進的傳播手段來做支點,也很難入人心;即使有良好的設計,沒有多樣的先進技術傳播,也依舊不能有效占據輿論陣地。藝術與科技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藝術需要科技,科技也需要藝術,它們的融合變得愈發重要。我國現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與之相關的專業與課程,從基礎做起,更有助于科技傳播。
關鍵詞 傳播簡易化;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036-01
1 增強科技傳播的互動性
1.1 科技展覽館的傳播基本途徑
為了傳播科學技術,提高展覽效果,展覽館一般都會安排在交通便利、較為寬敞的地方,并有明顯的導向;常規展覽中,都會有展覽館簡介以及部分科普知識的折頁。科技傳播途徑大致分3類:1)展覽教育活動:包括講解、答疑、導覽和主題活動等具體形式。2)擴展教育活動:包括科普電影、科學表演、DIY園地、與專家面對面、科學俱樂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具體形式。3)培訓教育活動:包括定期面向全國科技館工作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和面向中小學科學課教師、社會科普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導游等特定人群的培訓活動。
1.2 科技展覽館的傳播途徑之趣味互動性
科學技術的專業性與復雜性會讓很多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復雜的科學知識簡潔化、人性化,增加大眾對科技知識探索的求知欲。
1.3 科技展覽館的設計思路轉變
我國第一批科技館建成并開放實在1980年左右,據資料顯示,到2000年底,全國以科技館為名的場館有300余座,11個場館是帶有科普意義的。2000年中國召開首次全國科技館工作會議,并公布中國科協系統《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要求各地按照這一標準建設和改造科技館。明確指出科技館不是“多功能綜合性的科技活動場所”,而是“以科普展教為主要功能的科普場館”。《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這一標準堅持了中國科協《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的核心內容與標準,并更加具體化、專業化。第一次重大轉折因為兩個“科技館建設標準”推動了我國科技館事業發展。之后一年左右,招待所、新建的辦公樓、會堂型“科技館”基本開始消失;到2010年底,符合上兩個標準的科技館由11座增至86座,其中還有很多家是居于世界科技博物館前列,如:廣東科學中心、中國科技館新館和上海科技館。
然而,全國各地一些常設展覽都大同小異,95%以上是以光、電磁、力學、數學等經典展品與我國航天高新技術為主線進行布展。十分缺乏主題思想,只是注重科技知識的傳播。展品并沒有太大的創新,設計思路不改變,鼓勵展品創新、提倡主題型展覽、引進國外設計力量等努力,都有可能“事倍功半”。
為扭轉我們科技館的現狀,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要徹底轉變過去以展品為中心的思想,要啟迪大眾的科學意識,要明確想讓觀眾了解到的核心知識,做有邏輯的展覽。與此同時還要理解展覽提煉展覽主題,如何來表達展覽主題,這也就是之后的另一個方面高校教育對藝術與科技傳播融合的影響。
2 高校教育對藝術與科技傳播的影響
2.1 高校教育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設有將近百所院校都已經開設了與之相關的專業,包括一些課程,如:會展設計、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部分以會展經濟管理為側重點,部分以藝術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以及室內設計專業為基礎。目前我國并沒有認可的注冊展示設計師一說,所以很多人覺得,就業并沒有前景。人才大致又可以分為3種,復合型人才、理論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專業型人才更加符合當今時代要求,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展覽“和科學家聊天”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實驗項目,也是美術館關于“藝術與科學”實驗的起步,他們在科學界所共同的基礎讓有生成效果的聊天成為可能。
2.2 高校教育的重視
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前期的這些程序就直接開始展品以及展館設計是不科學的。高校需要重視本專業,并學習科學的展覽設計程序,也就是“展覽設計三部曲,即“基礎調研→內容與展品設計→展館設計”,學者要高度重視調研過程,文獻的查找,以及一些前期策劃。
在提煉主題時,更要注重展覽針對的人群、展示內容以及教育目的。這些能力需要日積月累,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學扎實,后面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由此可見,高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高校基礎打好,之后才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使得高校教育與社會接軌,更好的將藝術與科技傳播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科普展品標準研究》課題組.科普展品標準研究報告[R].中國科協2011年科普發展對策研究項目,2011.
[2]《中國科技館理念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技術館理念研究報告[R].中國科學技術館,2007.
[3]《全國科技館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課題組.全國科技館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中國科學技術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