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摘 要:文章以學校武術教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結合學校武術教育狀況,探討武術技理在武術教育中發揮的作用。研究認為:學校武術教育應該突出和保存技擊特點,將武術技理講解滲入學校武術教育,傳承武術傳統,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關鍵詞:武術技理 技擊 學校武術教育 武術傳統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12—0064—03
學校武術教育一直以來面臨著的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的問題,這一問題成為武術傳承的桎梏,其重要原因是學生在武術課中得不到影視劇或想象中的武術期待,使學生失望。而武術技術技法是學生期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技理對武術技術技法有著指導作用,同時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將技理滲入學校武術教育對于探尋推進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的路經有著重要意義。
1 武術技法原理即技理
關于“技理”和“技法原理”文獻資料中鮮少有具體釋義,許多學者雖然在使用“技理”“技法原理”這兩個詞,但很少有人解讀兩者的關系。其中,溫力教授對武術“技法原理”的解釋比較具有代表性,認為技法原理是通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所應該掌握的各種技術方法和技術規范而應遵循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和規律。[1]關于武術技理,李龍教授認為,武術技理是有關武術技術的理論,它是在一定歷史時空語境中,灌注于習武者的習武活動和結果中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理念和法則,其基礎是習武者的習武實踐,即武術技術技法,武術技理來源于武術技術技法,武術技術技法和武術技理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武術技理來源于武術技術技法,又反過來指導武術技術技法。[2]前者的觀點是武術技法不僅僅是技術方法,還包括武術動作的技術規范,武術技法從實踐中來,同時指導著實踐。后者雖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其解讀與前者是同一種含義,認為技理來源于實踐,是習武者的習武理念,即指導思想,是習武者的習武法則,即習武規范,同樣指出技理指導實踐。無論是“技法原理”還是“技理”兩個詞都強調來源于武術實踐,都是從實踐中提煉和總結出來的,都以實踐為基礎。同時,都認為對武術實踐是指導作用,促進武術實踐。武術“技法原理”與武術實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武術“技理”與武術實踐“相互依存”“辯證統一”。但是,“技理”的武術實踐中指的是武術技術技法,“技法原理”一詞包含的是武術技法,然而技法原理的內容中武術實踐同時包括技法和技術,顯然“技法原理”一詞不能更好地包含武術實踐內容,而“技理”則更準確地表述了武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2 技理:學校武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武術傳統是真正維系武術發展經久不衰的生命力”,[3]武術的發展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實質是武術傳統的傳承與發展,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武術教育就是武術傳統的教育傳承。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學校武術教育是武術傳統得以繼承發揚的基礎。技擊作為武術本質,是武術傳統的重要內容,正是這一本質吸引學生了解武術、學習武術,但在武術教學中卻達不到學生的期待。因此,將技擊元素帶入武術課堂對于武術發展是必要的,武術課堂技術教學中技理的講解在承載學生期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技理是學校武術教育的基石。
“技擊就是攻防”[4]攻防的變化使學生不斷思考,提高學生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一般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就是攻防技術,通過學生的這種認知習慣,在基本掌握動作要領后,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動作原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深究其所以然。如刀術中纏頭裹腦,要求刀尖下垂,刀背要緊貼肩背,這是用刀保護自己身體的攻擊方法;扎刀要求刀臂成一條直線,力達刀尖,唯此才能將刀尖的鋒芒和快利發揮出來;沖拳要求蹬地、轉跨、擰腰、順肩,是為了整體發力,體現的是拳擊打對方時的動作規律。通過技理的講解使學生清楚的知道所學不是花架子,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掌握了保護自己的方法,使學生愿意學習武術,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研究武術。技理講解“正是把學生內在的學習樂趣和思維探索視為動作技能學習的關鍵,學生在“樂學”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自然效果倍加。”[5]
技理滲入武術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期待,而且能使學生運動技能的增加,同時也是武術文化傳播傳承的方法。武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非物質財富,作為一個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技擊術,其技理必定受中華民族文化和中國傳統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著技術的實踐,技理來源于技術實踐,也影響著其技理。“由著熟而漸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是太極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解讀。太極拳的學習讓學生在武術實踐中體會傳統文化,以身體感知武術文化。以冷兵器為主要兵器的時代,中國傳統哲學“知行合一”的特點和重實用的思維特點決定了武術實踐都強調實用性,凸顯了技擊特點。武術演練中手心向上稱之為陽手,手心向下稱之為陰手,這正是陰陽變化觀念在武術中的直接反映。武術攻防轉換中也時時處處體現著陰陽變化,雙方攻防轉換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攻防互換,這一過程中包含著陰陽相互滲透、相互轉換的過程。實踐過程蘊含著傳統哲學思維,技術學習中這些技理的講解既加深了技術動作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傳承了武術文化的內涵。
武術將技理融入到武術教育,在武術套路中突出技擊這一本質,使學生學到他們心中的武術,不是武術操,更不是武舞,“在武術的學習中找到他們的期待,發現學習武術的快樂,喜歡武術而終身鍛煉。”[6]技理在學校武術教育中的滲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武術期待,提高運動技能,傳承武術文化,最重要的是還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3 武術技理助推培養健康學生
3.1 從陰陽之道學會處世之道
中國哲學的陰陽觀念影響著武術的拳理,陰陽變化原理是在武術技理的各個方面得到很多的體現。“對武術來說,所謂陰陽變化,主要就是指攻防技擊的變化,”[7]剛柔、虛實、快慢、動靜等都是與攻防變化相關的變化。武術作為一種技擊術,在一般人眼里出太極拳之外的拳種是剛性的,看似只剛不柔,但實則有剛有柔。武術的技擊理論中不僅不主硬,反而忌“犯硬”,吳殳在《手臂錄》中說:“彼以硬來,我亦以硬抵,是為犯硬”雙方對抗時有攻有防,則力法上就有剛有柔,因此武術拳種強調剛柔相濟。在武術教學中忌“犯硬”學習,力法剛柔控制訓練,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犯硬”,將武術學習實踐于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疏導自己的情緒。武術學習既是學生發泄的途徑,又能引導學生柔化自己的剛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外在技術學習增強自制力,啟發學生不僅技術學習不能“較力”,而且在與同學交流相處中不能“較力”,與同學溝通時也要剛柔相濟,不能強硬,亦不能過于忍讓。《華拳秘譜》說:“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這一理論不僅是拳理,更是與人相處之道,處事之道。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這一動靜關系的精當描述使人明白,“靜”不是指一動不動迎敵,而是指雙方在進行攻防動作時相持待機的狀態。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在與他人較量中膽氣為戰勝之道,在武術文明化的進程中,武術由重“較技”轉化為重“較藝”,武術的格斗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嗜血格斗進化為心理較量。文明的較量方式培養學生重內在的特點,在教學訓練中有助于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處驚不亂的心理品質。“好婦”表現出的是不張揚,謙虛的心態,“懼虎”表現的是做事情的認真與專注。這一技擊原理在武術教育中的解讀于引導既讓學生懂得做事的精神,又讓學生懂得謙虛,“見之”“奪之”的狀態引導學生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樣子,幫助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2 從認識器械到認識自己
武術的技術動作時通過人體運動完成的,在學習掌握的各種技術動作必然與人體各部位的解剖特點和運動特點相適應,武術技理也就要符合人體結構特點。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特點,做技術動作時要順應不同部位的運動特點,才能將動作做得順勢順力,并獲得最佳運動效果,這就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有正確的認知。拳諺說:“古人制藝,必立一意”,每一種兵器都有它獨具的技術特點,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優勢,對自己進行認識的過程也是尋找自己“立一意”的過程,通過掌握拳種或兵器的技術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獨具之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這不正是體育課中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嗎?尤其對于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來說,更是一劑良方。
“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鞭舞一堵墻,拳打一片星”等一些拳諺,揭示了器械在攻防運動中的運動特點和規律,人們在單練或者對練時都離不開器械特點所決定的器械規律。因而,武術技法還有符合器械形制特點原理。每一種器械都有自己的形制特點,每名學生也有自己身體的特點,根據學生身體特點的不同,學生適合學習的器械也就不同,有的同學適合練棍,有的適合練劍,有的適合練槍,而對于適合練劍的同學來說練棍很吃力,這是因為武術技法原理與人體結構特點息息相關。根據自身身體結構特點和器械形制特點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器械,這種方法使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以后做選擇時學會衡量自身條件和外部條件,從而做出最有利的選擇,讓學生通過這種原理特點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的優缺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3 在內外兼修原理中實現真正健康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等拳諺都表明武術非常重視內外相合,這種內外相合在武術技理中表現為內外兼修的原理。內外兼修就是指武術演練中的形神兼備,要求練習者既要處理好動作的規范又要注重精神和內在的表達。這一內練與外練并重的原理特點使武術教育更有利于增進健康。內外相合,是武術技術對和諧追求的表現,這種內外相合的特點在武術教學中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
溫力教授關于“合”認為:外在的動作協調,發端于內在的思維和完成具體動作的意向,通過調息、運氣、發力,完成外在動作;而通過外在的動作演練又可以進一步增進演練者的內心思維活動。內與外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武術演練的動作與“心”的差異在實踐中使身與心不斷進行調整,在調整中達到一個又一個的和諧與平衡。身心平衡不僅是武術演練要求,也是人們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的重要準則,甚至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人自身、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礎。武術教育中,外練使學生骨骼、關節、肌肉等所組成的運動系統得以充分鍛煉,促進身體健康,武術內練使學生學會正確指導自己的行為,掌控自己的情緒。武術的內練與外練使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統一,即身心健康。“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的作用在于思維,因而“心”起主導作用,引導了具體動作意向。張立文說:“只要主體意識修養好了,感覺器官九竅亦會治理好,這樣就不會失事。”武術動作的習練由心指導,練動作的過程亦是練心的過程,通過練心,培養學生鎮定自若應對各種情況的本領,開發學生智力。“心練則智自出,膽練則勇自生”練武術不僅是練身也是練心,通過武術習練促進學生內外兼修,身心共同發展。
4 結語
從以上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武術技法原理即是武術技理,武術技理是武術傳統的重要內容,學校武術教育承載著武術傳統——技理的傳承重任,學校武術教育技理的傳承要突出和保存武術技擊特點。將技理作為武術教育的基石,在傳承武術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和積極性,滿足學生的武術期待,使學生在技理中學會處世之道,正確認識自己,使身心共同發展,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康,培養健康學生。
參考文獻:
[1]溫 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1.
[2]李 龍.武術的大本大宗:武術技術技法和武術技理[J].武術研究,2016(04):2-3,18.
[3]李 龍.論傳統武術與武術傳統[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12):14-17.
[4]溫 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9.
[5] 崔鐵成,張宗程,劉文娟.技能掌握式和啟發式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網球選修課中的對比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4):121-123.
[6]趙光圣.戴國斌. 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寫在“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成立之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01):84-88.
[7]溫 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9.
Wushu Skills: the Cornerston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Jiang Tingting(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530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conditions, discusses the role of Wushu skills in Wushu education. The study finds: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prominent and preserve Wushu features, melt Wushu skills explanation into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to improve student movement skills, cultivat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Keywords:Wushu technique theory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 Traditional W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