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摘 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視頻直播快速發展,占領傳播的“風口”。國內外各大媒體也逐步將網絡視頻直播,尤其是移動直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新聞資訊類的網絡視頻直播具有易發起、接地氣、交互強、專業性的特點,而這也是科技類題材進行網絡視頻直播的優勢所在。本文梳理了海內外媒體網絡視頻直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提出網絡視頻直播給科技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對豐富科技報道的形式,拓展影響力將起到重要作用。對科技資訊網絡視頻直播的傳播模式進行探究,提出通過直播國內外重大科技事件、活動現場、專訪熱點人物,提升科技資訊直播的影響力。
關鍵詞 網絡視頻直播;科技傳播;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5-0097-02
隨著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手機等移動終端迅猛發展以及移動支付的廣泛普及,2015年起,視頻直播逐步成為互聯網的“風口”。我國視頻直播市場發展迅速,市場巨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3.25億,占網民總數的45.8%。國內各類網絡直播平臺已達200多家,用戶規模超過2億,一些大型網絡直播平臺注冊用戶過億,每月活躍用戶超千萬。
2016年以來,在秀場直播、游戲直播等UGC內容火爆網絡直播平臺的同時,用戶對于新聞資訊類直播的需求越來越高,國內外各大媒體,結合各自特色,逐步將網絡視頻直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1 海內外媒體網絡視頻直播的發展現狀
近兩年來,海內外多家傳統新聞媒體加速布局,將網絡視頻直播作為在移動互聯網重塑品牌社會影響力的絕佳契機。社交媒體和網站也利用自身平臺優勢,爭相搶占移動直播市場,并走向常態化、標配化。
1.1 國內媒體開展網絡視頻直播的情況
騰訊新聞2015年開始大舉布局移動直播,2016年4月,騰訊新聞客戶端在首頁開辟“直播”界面,整合自采、媒體、拍客等各類直播資源,并采取“預告片+宣傳海報+話題+全平臺分享”的多渠道分享傳播方式,體現出社交媒體的強運營優勢。
新浪微博目前日均視頻播放量達4.7億,而微博直播也開創了媒體報道的新趨勢,媒體及媒體人每個月平均發起150場題材豐富的直播。
優酷土豆已將直播確立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優酷土豆已經完成超過5 600場直播,實現實時同步中文字幕翻譯、畫中畫直播、多視角多機位直播等功能,并引入聊天室PK、發紅包、眾籌、邊看邊買等互動環節。
網易于2016年4月啟動“城市新聞直播新生態”戰略,實施“看見城市正在發生的新聞現場、看見真實生活場景的直播”,并最大限度滿足了市民即時互動、參與其中的意愿。
央視已在新浪微博的“央視新聞”賬號上進行了多場直播,平均每天發起一場直播。其直播并非電視直播信號在網絡上的再傳播,而是專門面向網民單獨發起的直播,題材更為多元,表達更為親民。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多家紙媒也頻頻試水網絡直播,但尚未形成欄目化、品牌化。
1.2 海外媒體開展網絡視頻直播的情況
Facebook于去年底上線人人可開啟的直播應用,推出360度高清、全景式照片和視頻直播,并積極開發VR等新技術。Facebook投入超過5 000萬美元,與約140家媒體公司和眾多明星簽署協議,以提供優質的直播服務。Youtube近期宣布,把視頻直播功能延伸至移動端,并成為兩黨全國大選的官方直播平臺。Twitter旗下的流媒體直播應用Periscope已經積累超過1 000萬活躍用戶,被蘋果公司評選為2015年最佳應用。
CNN、BBC等電視臺嘗試用360度全景視頻直播突發事件,并在Facebook上推出移動微直播,以記者手機自拍的方式直播了慕尼黑恐怖襲擊等新聞現場事件,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現場信息。
2 新聞資訊類網絡視頻直播的特點分析
分析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的新聞資訊網絡視頻直播產品,具有易發起、接地氣、交互強、專業性4個特點。
2.1 易發起
網絡寬帶的提速降費使視頻直播不再是高成本、高門檻的行業,網絡視頻直播的設備更加輕便化、移動化,已不依賴專業的攝像機、轉播車、導播間和調音臺等。網絡視頻直播可以隨時隨地發起,能夠滿足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過程的即時播出。
此外,由于傳統電視臺受限于欄目的播出時長、直播以突發重大事件為主。而當網絡,尤其是移動客戶端擁抱直播之后,資訊類的直播就會更加普及。
目前媒體進行網絡視頻直播主要采取兩種手段,一種是通過攝像機上配備4G背包,直接將攝像機拍攝的畫面回傳;另一種更為普遍,直接通過手機上的直播軟件,將手機拍攝的畫面回傳。
2.2 接地氣
報道主題大大拓展,直播主題從傳統突發事件、嚴肅新聞,拓展到泛資訊、泛娛樂、泛生活領域,“趣新聞”“慢新聞”的報道比例顯著增加。
除了重大、突發事件,更多的網絡視頻直播選擇“軟新聞”。騰訊新聞推出千里騎行回家過年、連續七天斷網試驗、日本一個人的車站停運、和猛獸在一起、戰高溫等一批主題多元、趣味性強的直播產品。
分析央視在新浪微博上進行的關于巴西里約奧運會的直播,選題包括記者探訪里約貧民區羅西尼亞、奧運首支難民運動員代表隊亮相、身披國旗的“中國樓”亮相里約奧運村等,表現形式也與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有所區分,更加喜聞樂見。
2.3 交互強
網絡視頻直播讓受眾更加“貼近”現場、實時“圍觀”、與現場記者的評論互動也更加及時便捷。直播過程中,現場記者可以通過手機看到網友實時提出的問題,發表的評論,并及時回應。網友也可以通過點贊、彈幕、送禮物等方式保持互動。
互聯網直播平臺不受空間限制,可植入多個場景,使受眾能夠全面、細致地觀察事物全貌,用戶黏性顯著提升。直播時長也不受電視節目時長和播出時段安排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展示空間。此外,通過多屏入口、實時更新,增加了用戶的選擇性。
2.4 專業性
目前,互聯網的視頻直播多是由用戶自主發起的,但其中大量內容存在漫談無序、嘩眾取寵、任意評論等問題。比起UGC視頻直播,由媒體發起的PGC視頻直播,更具有新聞的專業性,也更加客觀公正,這是媒體進行網絡視頻直播的最大優勢。
記者在新聞現場能夠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對事件不斷追蹤。在進行災難性報道時,也需要媒體記者的新聞倫理和人文關懷。而不少媒體也嘗試在直播中加入評論員評論的方式,傳播正確的價值導向。
此外,媒體在網絡視頻直播上能夠更充分地運用新技術,例如VR全景技術、無人機航拍等,更有利于實現交互性與真實感。
3 科技資訊網絡視頻直播的傳播模式探究
3.1 通過直播國內外重大科技事件、活動現場、專訪熱點人物,提升科技資訊直播的影響力
移動直播時代,各個直播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內容本身,顏值型網紅和話題型網紅終究只是一種快消品,低俗文化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用戶更需要的是有優質內容的直播。而科技資訊類的題材具有做網絡視頻直播的先天優勢。

從表1可見,近3個月國內科技熱點新聞既有航天發射、大飛機下線等重大事件,也有蘋果手機發布、三星NOTE7“爆炸門”事件等公眾關心的熱點事件,還有“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國科幻大會這類體現前沿科技成果和理念的活動。通過網絡視頻直播,不但能夠豐富科技報道的題材和表現形式,而且可以使公眾第一時間了解科技事件的發展過程。隨著網絡視頻直播的普及,可以進一步豐富海外科技題材的報道,鼓勵媒體駐外機構以及海外科技企業自主發起直播。
3.2 鼓勵科學家、專業人士走進直播,及時解惑辟謠,加強科技資訊直播的傳播力
長期以來,科技報道不易引起大眾的興趣,科技傳播者給人以“高冷”的印象,更多是“我說你聽”的傳播姿態,難以與用戶產生共鳴和親切感。同時,很多科技人員和知識分子拒絕在媒體上發聲,是出于擔心自己的言論經過記者編寫后無法表達原意會被誤解,使得科技工作者與公眾距離很遠,而網絡視頻直播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著科技資訊類直播的發展,應該鼓勵科學家、專業人士自主發起網絡視頻直播,直接面對公眾,解答公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駁斥網絡謠言,回應社會關切。
而在直播的相互交流過程中,科技人員以平等的傳播姿態與網民交流,用親切而不失專業素養的形象與網民溝通,提供有信息量有價值的內容,使公眾更加了解科技工作者。這些走進直播的科技工作者將成為“主流網紅”,為網絡視頻直播領域傳遞正能量。
3.3 用實時的交流互動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賦予科技資訊直播生命力
互動性是網絡視頻直播的最大看點,也是其魅力所在。直播一般不低于30min,最好能夠達到1h。而吸引用戶停留在直播頁卡,不中途退出的,還有與用戶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僅能使用戶有參與感,而互動本身也能產生內容。尤其是科技類的題材,用戶的互動不僅包括向主播提問,也有用戶自己表達的看法,并鼓勵用戶使用點贊,送禮物、彈幕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
通過直播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科技傳播者需要把深奧、專業的科技問題用老百姓理解的方式講清楚說明白,并能夠直接了解用戶能否聽懂,用戶也能隨時反饋,這樣的互動能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可以通過網民投票來確定選題進行直播,將想要直播的選題羅列在頁面中,由觀眾來直接參與勾選想看的直播主題,得票高的選題就會被采用。這樣操作能提升網民的參與度,使選題更加貼近受眾需求。
3.4 注重科普性和趣味性,加強科技機構與媒體的合作,提升科技資訊直播的服務力
百姓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科技,很多民生問題、社會問題也中都存在需要科普的問題。目前新聞資訊類網絡視頻直播中,科技報道的比重偏少,而且以重大科技事件為主,對于科普等軟性話題的關注較少。移動互聯網是人的聯接,網絡視頻直播更是將鮮活的主播和用戶聯接在一起,這將成為科技傳播尤其是科學普及的重要入口。
科技資訊直播作為創新科技報道的突破口,應尋找科技與醫療、科技與環境、科技與教育等領域的結合點,將科技報道與服務民生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就需要媒體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工作者密切聯系,加強合作。
在直播的題材上,以趣味性、知識性、貼近性的軟性、科普類題材為主,例如,打造面向中小學生的趣味實驗課、開辟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科普課、在各個城市開啟科學保護環境的公益行動。網絡視頻直播結束后,相關視頻應進行二次加工整合,在后期中增加三維動畫、圖片圖表、字幕特效等,做成深度訪談、公開課等視頻節目再次傳播,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周一楊.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科技傳播方式的啟示[J].科技與創新,2016(18).
[2]王樂.科技報道的創新研究[J].科技傳播,2014(20):82-85.
[3]姚瑤.視頻直播熱下的冷思[J].傳媒觀察,2016(4).
[4]林靖.網絡直播平臺用戶規模超2億[N].北京晚報,2016-7-31(3).
[5]何春中.CNNIC: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3.25億 未來競爭將更激烈[N].中國青年報,2016-8-3(4).
[6]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網紅行業專題研究報告[Z/OL]. http://www.wtoutiao.com/p/20bsicH.html.